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09696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220096969 ; 978-7-220-09696-9
本书特色
本书以文化人的求学经历及学术生涯为主要内容。力求通过个体的文化人生,反映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历史的沧桑变化和当代学人的心路历程。书稿之可贵,就在于以史存真,让我们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不易,改革开放之不易。而在这种种不易之中,我们可以窥见如范长江、王利器、杜道生等志士仁人专家学者之襟怀与风范。书稿史实准确,文笔畅达,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抗战老兵、百岁识途·自述、百岁识途·评述、黎明星火、巴蜀学林、文化先驱六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百岁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抗战老兵口述盘点、人生长途 上下求索 —— 自拟小传等。
目录
018 前言 抗战老兵 021 百岁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 ◎马士弘口述 万本根 谭继和 张彦 苏东来 访问整理 马识途和他三哥马士弘都年逾百岁,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的荣膺者。马士弘,原名马千毅,1911年生,重庆忠县石宝乡坪山村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学员,原国民党少将副师长。抗战八年,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常德会战、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等重要战役,奋战在正面战场**线。1949年随罗广文兵团起义,后在政府部门工作。20世纪70年代曾任成都市政协委员。 029 抗战老兵口述盘点 ◎赖恩典 关爱抗战老兵,抢救抗战史料,是国家、民族和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志愿者多年来默默地关爱老兵,嘘寒问暖,携手相助,口述采访,风雨奔波。有着八年志愿者经历的口述历史记录者赖恩典2002年从福建老家来到北京,为了导演梦而成为一名“北漂”。但他更钟情于“口述历史记录者”这一身份。他奔赴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用镜头记录下六十多名抗战老兵的历史记忆。本文摘取了其中四位的口述记录。 百岁识途·自述 044 人生长途 上下求索 ——自拟小传 ◎马识途 2015年,是马识途老人的百岁华诞。他由懵懂孩童、热血青年学子、地下革命党人、新中国的建设者、作家、书法家一路走来,辛勤跋涉。在下面一组文章里,他将自己百年的志向追求、人生体悟加以回顾总结。“中国梦想”“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其中的关键词,真情、义胆、文心跃然纸上。继后的几篇文字,记述了同学文友和晚辈学人对马老其人其文“瞻焉在前,仰之弥高”的感悟。 046 我也有一个梦 —— 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 ◎马识途 049 我追求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马识途 054 我怎样写起小说来的? ◎马识途 059 《马识途文集》自序 ◎马识途 百岁识途·评述 064 瞻焉在前,仰之弥高 ——《马识途文集》序 ◎王火 本文系作者为《马识途文集》所作的序言,叙述了他眼中马老的为人与为文,情谊切切,情深意长。 068 革命风云的真实记录 ——读《马识途文集》 ◎张炯 《马识途文集》于200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马老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集成结晶,包括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词、随笔、游记、杂文等等。张炯同志从纪实性与现实主义品格、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民族正气与时代精神等方面对马老的作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071 读《夜谭十记》随笔 ◎韦君宜 作为马老《夜谭十记》责任编辑的韦君宜先生详述了此书的成书及出版过程,并对洋溢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了评价。 075 心路历程 青史留真 ——马识途同志《党校笔记》的精神价值 ◎章玉钧 马识途同志1980 ~ 1981年到中央党校学习,听课、读书、讨论,并坚持记笔记。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百废待举,中央党校的课内课外汇集了不同思想的碰撞、各种思潮的激荡,这份笔记便成为当时大变革的一份忠实的记录。本文详述了这份笔记曲折的出版过程,并对笔记的思想、史料价值进行了精到的评价。 081 理性反思:时代*深刻的需要 ——读马老识途的《党校笔记》 ◎谭继和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了马老《党校笔记》:思想解放的理论探索和理性反思;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精神;传承巴蜀文宗关心时政、洞察世事的精神。 黎明星火 087 亡命闯千关:我的地下生涯纪略 ◎李维嘉 李维嘉同志在四川解放前,负责地下党重庆市委和川康特委方面的地下工作,与国民党敌特英勇斗争,亡命闯千关,经历了复杂艰巨、不畏牺牲的斗争历程。本文是作者在重庆和川西开展地下斗争的回忆,旨在还历史真实的本来面目,拨开一些谎言、歪曲的迷雾。 093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成都开展革命斗争的几个问题 ◎马识途 本文系作者对解放战争时期成都地下工作所作的回忆,其对当时的几个主要事件进行了总结,尤其是斗争策略问题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如成都的《xncr》报不断改换名称和纸张版式,与敌人打游击战,得以生存下来;而重庆的《挺进报》则与敌人硬碰硬,受到破坏。 100 刻骨铭心的往事 ——忆王放 ◎马识途 1947年,地下党川康特委决定由马识途负责办一张秘密的油印小报,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稿油印出来,送给党内和进步人士阅读。担任四川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王放接受了办报任务。在极端困难和极度危险的条件下,一个人包揽了收听记录延安广播,刻写蜡纸、油印和分发报纸的全部工作。他们以延安广播电台的呼号“xncr”为小报命名,将报纸办得有声有色。马识途和王放也在艰苦危险的工作中产生了感情,结为伉俪。 新中国成立后,王放因家庭出身问题受到委屈,但她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国家的建设,终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文革”初期病逝。 130 川大民协革命斗争历程 ◎《民协概述》编写组 四川大学的民主青年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组织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民协成员还深入四川各地乡村,开展农运,建立人民武装,做当地青年学生工作,策反国民党武装等,用他们青春和热血,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贡献。 147 党中央对川西北地下工作的指示与布置 ◎张秀熟 在这篇为《中共绵阳地方党史稿》所作的序言中,作者叙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对川西北所作的布局。 149 当年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20后”寄语“90后” ◎章开沅 章开沅先生1946年入金陵大学学习。当年的金陵大学名家汇集,马寅初、梁漱溟、罗隆基等都在此执教,金大的学习空气非常浓厚。同时学生们还有“社会”这个第二课堂,即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蒋管区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 154 从职业革命家到重钢总工程师 ——记地下党川康特委委员、川南工委书记王宇光 ◎丁群 王宇光出身于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庭。抗战期间怀着火热的爱国之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利用身份的掩护,在钱瑛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出生入死,周旋于敌我之间。曾任地下党川康特委委员、川南工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反右、“文革”等政治风雨,一直为国家的钢铁事业而奋斗。先后任西南地区团工委组织部部长,重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68 1947 ~ 1949年四川大学的学生运动 ◎陈忠理 本文详细叙述了1947~1949年间四川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当年的学运组织周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青年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的向往都跃然纸上,人们在当年洋溢着正义、青春的学潮背后,看到的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201 回忆“四九” ◎严开民 1948年国民党政权颓势已定,仍作垂死挣扎,蒋介石派王陵基来川主政,加紧征兵征粮。中共决定在4月9号王的就职典礼之日发动学生进行要求供应平价米的请愿活动。作者作为行动的联络人参与了全过程:请愿、被打、被抓、审讯。国民党当局*后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释放了学生。 210 冲破黑暗 迎接黎明 ◎李江景 李江景1940年读初中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进入四川大学后第二次入党,并打通了川北与川西地下党的横向联系。身份暴露后,回到中江老家,以教员身份作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并打入乡绅组建的地方武装做策反工作,在大军南下时,成功瓦解了国民党的地方势力。 219 记“风雨谈读书会” ◎李雅松 “风雨谈读书会”是1947年四川大学党支部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群团组织。通过读书、文娱活动等方式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将解放区的消息传达给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学运,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224 忆王琴舫与黎明歌唱团二三事 ◎陈为珍 王琴舫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与川大早期民协负责人之一刘淑文一道积极开展工作,组织秘密读书会,吸收少数要求进步的女同学参加,引导她们学习马列著作。后又组织成立了“黎明歌唱团”,通过传播革命歌曲,用音乐特别是歌咏形式团结教育广大青年,扩大革命影响。 巴蜀学林 227 著述文字“两千万富翁” ——回忆大哥王利器 ◎王利泽口述 庞国翔访问整理 王利器(1912~1998),字藏用,重庆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著作宏富,有《风俗通义校注》《吕氏春秋比义》《文心雕龙新疏》《盐铁论校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越缦堂读书简端证校录》《文镜秘府论校注》《郑康成年谱》《李士祯李煦父子年谱》《九斋集校订本》《宋会要辑补》《道教大辞典》《水浒大词典》《金瓶梅辞典》《新语校注》《绎史》《葛洪论》《颜氏家训集解》《吕氏春秋注疏》《王利器自传》等三十余种。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著述逾两千万言,号称“两千万富翁”。在本文中其堂弟详述了大师的求学与成长经历。 237 川内开花川外红 ——缅怀吴天墀先生 ◎张邦炜 吴天墀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学子出身,加入过青年党,抗战时期做过县长,这样的经历注定了他此后的“冷板凳”生涯。本文对个中缘由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当下学人与前辈优秀学者的差距:前辈方正者多、乡愿者少,严谨、严肃、严格,敢于逗硬。当下学人坚守者少、油滑者多,随俗、趋时、附和,得过且过。“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前辈优秀学者的人生品格。 244 恩师吴天墀 ◎刘复生 吴天墀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始从事史学研究,是我国宋史的早期研究者。发表《烛影斧声传疑》《张詠治蜀事辑》《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等有影响的论文。1955年开始了西夏史资料的搜集。1956年秋,先生回到川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文革”前夕,先生《西夏史稿》已完成大概。1980年12月,贯注了先生长期心血的《西夏史稿》终于出版。全书注释共二百八十条,约近九万字。其中一部分是对正文的具体补充,另一部分是著者对史料和史事的考订,一个注释几乎相当于一篇考据文。吴先生是执着于学术事业,不怕“坐冷板凳”的老一辈学者的代表,其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与当下浮躁的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249 我与王文才的半世师缘 ◎张天健 王文才,蜀中著名中国文学、文献学专家,研究明代杨升庵的大家。治学专精博约,著述宏富。本文作者张天健先生与他籍属同乡崇州城,在文中娓娓叙述了与王文才的半世师生情谊,以及文才老先生亲承咳唾,严于治学的斑斑点点。 259 王介平先生和他的一个学生 ◎张小路 王介平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一个对“西方哲学”研究颇有成绩的教授身份改学历史,到中国人民大学上研究生班,并且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重建辉煌。本文作者回忆了王介平老先生在教书育人中传递给学生的信仰、人格、为人的原则等,可以一窥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格风骨。 264 襟怀淡泊、耿介一生的学者 ——忆李润苍老师 ◎王炎 李润苍先生“文革”前已是四川大学历史系的骨干,“文革”后成为研究辛亥革命的知名学者。本文缅怀了他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专注学术的学者生涯。 269 国学文脉的传承者杜道生先生 ◎王旭 杜道生先生出身于乐山一个殷实之家。七岁发蒙,十四岁入读新式中学。二十二岁考入四川大学,后到北京求学,先后入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在大学的课堂上,道生先生聆听、请益的多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此后一直在中学、大学执教。他一生熟读圣贤书,平凡澹泊,持守心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地传授传统知识,也传承着中华的文脉。 文化先驱 303 范长江的璀璨人生和他的*后岁月 —— 一位横跨新闻与科技两界的卓越领导人 ◎章道义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我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1935年5月,范长江曾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他著名的西北之行,并**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引起巨大反响。新中国成立后,他创办和主持了《人民日报》北平版、上海《解放日报》,辅助胡乔木主持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任副署长,并出任人民日报社社长。1952年起,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当时为郭沫若兼主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第二办公室分管文化教育工作,当时林枫为主任)。1956年到科技界工作,仍兼二办副主任。“文革”刚刚开始,一张大字报就迫使范长江处于被审查被揪斗的境地,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确山“五七”干校,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70年在干校自杀身亡。本文详述了范长江的璀璨人生及在干校的*后岁月。 328 黄炎培与卢作孚的人际交往 ◎张立程 黄炎培与卢作孚,一位生活在长江的上游(四川),一位生活在长江的下游(上海),两人的交往,是20世纪初年“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两种思潮的产物,而两人相识相知以后,互相影响,互相扶持,分别代表国人实践教育与实业结合以救国的两种类型,堪称民初教育界与实业界结合的典范。 342 我的留美经历(1947 ~ 1950) ◎朱可善 1946年,朱可善先生通过了国民政府举办的自费留美考试,并于1947年底在民生公司卢作孚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49年1月获得工程硕士学位,2月开始攻读博士。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留美学生在祖国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9月朱可善先生和部分留美同学冲破美国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离开美国回到了祖国怀抱。 艺坛名人 355 《情探》:本土文化的经典演绎 ◎蓝光临口述 钟鼎访问整理 著名川剧小生蓝光临从艺七十余年,十岁登台。本文详述了经典剧目《情探》的发展演变过程、名角们个人的演绎风格以及蓝先生本人多年演出《情探》的心得。从《情探》这一个案管窥川剧在近代以来的演进历史,让我们细细体味无数前辈智慧、心血凝结而成的艺术瑰宝的高妙。 374 大家妙笔施孝长 ◎李林樱 施孝长出身书画世家,早年学国画,后到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努力探索西画在光感、透视、立体感等方面的特点,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学习期间和大学毕业后,曾画过许多油画,成为西画进入中国的开拓者之一。后专攻国画,在游历大江南北、巴山蜀水时,他用铅笔绘下了大量写生画稿。而在国画中他也努力融入西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形成自己新的风格。代表作有《崇丽阁》《青城大桥》《四更山吐月》《李冰父子治水图记》等。 381 男高音歌唱家蔡绍序与我家的世交缘 ◎潘前春 蔡绍序是中国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家喻户晓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蔡先生唱红的。作者家庭自祖父起就与蔡绍序世交,上世纪40年代蔡绍序应作者父亲之邀,到四川省资中县举办过一次音乐会,其中一些趣闻逸事鲜为人知。若干年后,蔡绍序之子蔡渝歌与作者相会,蔡渝歌对父亲艺术生涯的介绍以及作者多角度的忆旧,进一步丰富了歌唱家的人生史料。 390 青城武术与洞经音乐 ◎刘绥缤口述 刘冰访问整理 “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弘佛法,探本上青城。”青城武术是中国古代武术四大门派之一,发源于中国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刘绥缤先生从金庸与青城武术、道教与青城武术、青城武术现状、青城太极功与养生等方面介绍了青城武术。脱胎于远古巫觋音乐的青城洞经古乐,是一朵深藏在青城山中的艺术奇葩,目前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018 前言 抗战老兵 021 百岁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 ◎马士弘口述 万本根 谭继和 张彦 苏东来 访问整理 马识途和他三哥马士弘都年逾百岁,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的荣膺者。马士弘,原名马千毅,1911年生,重庆忠县石宝乡坪山村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学员,原国民党少将副师长。抗战八年,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常德会战、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等重要战役,奋战在正面战场**线。1949年随罗广文兵团起义,后在政府部门工作。20世纪70年代曾任成都市政协委员。 029 抗战老兵口述盘点 ◎赖恩典 关爱抗战老兵,抢救抗战史料,是国家、民族和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志愿者多年来默默地关爱老兵,嘘寒问暖,携手相助,口述采访,风雨奔波。有着八年志愿者经历的口述历史记录者赖恩典2002年从福建老家来到北京,为了导演梦而成为一名“北漂”。但他更钟情于“口述历史记录者”这一身份。他奔赴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用镜头记录下六十多名抗战老兵的历史记忆。本文摘取了其中四位的口述记录。 百岁识途·自述 044 人生长途 上下求索 ——自拟小传 ◎马识途 2015年,是马识途老人的百岁华诞。他由懵懂孩童、热血青年学子、地下革命党人、新中国的建设者、作家、书法家一路走来,辛勤跋涉。在下面一组文章里,他将自己百年的志向追求、人生体悟加以回顾总结。“中国梦想”“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其中的关键词,真情、义胆、文心跃然纸上。继后的几篇文字,记述了同学文友和晚辈学人对马老其人其文“瞻焉在前,仰之弥高”的感悟。 046 我也有一个梦 —— 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 ◎马识途 049 我追求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马识途 054 我怎样写起小说来的? ◎马识途 059 《马识途文集》自序 ◎马识途 百岁识途·评述 064 瞻焉在前,仰之弥高 ——《马识途文集》序 ◎王火 本文系作者为《马识途文集》所作的序言,叙述了他眼中马老的为人与为文,情谊切切,情深意长。 068 革命风云的真实记录 ——读《马识途文集》 ◎张炯 《马识途文集》于200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马老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集成结晶,包括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词、随笔、游记、杂文等等。张炯同志从纪实性与现实主义品格、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民族正气与时代精神等方面对马老的作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071 读《夜谭十记》随笔 ◎韦君宜 作为马老《夜谭十记》责任编辑的韦君宜先生详述了此书的成书及出版过程,并对洋溢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了评价。 075 心路历程 青史留真 ——马识途同志《党校笔记》的精神价值 ◎章玉钧 马识途同志1980 ~ 1981年到中央党校学习,听课、读书、讨论,并坚持记笔记。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百废待举,中央党校的课内课外汇集了不同思想的碰撞、各种思潮的激荡,这份笔记便成为当时大变革的一份忠实的记录。本文详述了这份笔记曲折的出版过程,并对笔记的思想、史料价值进行了精到的评价。 081 理性反思:时代*深刻的需要 ——读马老识途的《党校笔记》 ◎谭继和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了马老《党校笔记》:思想解放的理论探索和理性反思;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精神;传承巴蜀文宗关心时政、洞察世事的精神。 黎明星火 087 亡命闯千关:我的地下生涯纪略 ◎李维嘉 李维嘉同志在四川解放前,负责地下党重庆市委和川康特委方面的地下工作,与国民党敌特英勇斗争,亡命闯千关,经历了复杂艰巨、不畏牺牲的斗争历程。本文是作者在重庆和川西开展地下斗争的回忆,旨在还历史真实的本来面目,拨开一些谎言、歪曲的迷雾。 093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成都开展革命斗争的几个问题 ◎马识途 本文系作者对解放战争时期成都地下工作所作的回忆,其对当时的几个主要事件进行了总结,尤其是斗争策略问题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如成都的《xncr》报不断改换名称和纸张版式,与敌人打游击战,得以生存下来;而重庆的《挺进报》则与敌人硬碰硬,受到破坏。 100 刻骨铭心的往事 ——忆王放 ◎马识途 1947年,地下党川康特委决定由马识途负责办一张秘密的油印小报,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稿油印出来,送给党内和进步人士阅读。担任四川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王放接受了办报任务。在极端困难和极度危险的条件下,一个人包揽了收听记录延安广播,刻写蜡纸、油印和分发报纸的全部工作。他们以延安广播电台的呼号“xncr”为小报命名,将报纸办得有声有色。马识途和王放也在艰苦危险的工作中产生了感情,结为伉俪。 新中国成立后,王放因家庭出身问题受到委屈,但她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国家的建设,终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文革”初期病逝。 130 川大民协革命斗争历程 ◎《民协概述》编写组 四川大学的民主青年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组织了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民协成员还深入四川各地乡村,开展农运,建立人民武装,做当地青年学生工作,策反国民党武装等,用他们青春和热血,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贡献。 147 党中央对川西北地下工作的指示与布置 ◎张秀熟 在这篇为《中共绵阳地方党史稿》所作的序言中,作者叙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对川西北所作的布局。 149 当年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20后”寄语“90后” ◎章开沅 章开沅先生1946年入金陵大学学习。当年的金陵大学名家汇集,马寅初、梁漱溟、罗隆基等都在此执教,金大的学习空气非常浓厚。同时学生们还有“社会”这个第二课堂,即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蒋管区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 154 从职业革命家到重钢总工程师 ——记地下党川康特委委员、川南工委书记王宇光 ◎丁群 王宇光出身于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庭。抗战期间怀着火热的爱国之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利用身份的掩护,在钱瑛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出生入死,周旋于敌我之间。曾任地下党川康特委委员、川南工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反右、“文革”等政治风雨,一直为国家的钢铁事业而奋斗。先后任西南地区团工委组织部部长,重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68 1947 ~ 1949年四川大学的学生运动 ◎陈忠理 本文详细叙述了1947~1949年间四川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当年的学运组织周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青年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的向往都跃然纸上,人们在当年洋溢着正义、青春的学潮背后,看到的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201 回忆“四九” ◎严开民 1948年国民党政权颓势已定,仍作垂死挣扎,蒋介石派王陵基来川主政,加紧征兵征粮。中共决定在4月9号王的就职典礼之日发动学生进行要求供应平价米的请愿活动。作者作为行动的联络人参与了全过程:请愿、被打、被抓、审讯。国民党当局*后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释放了学生。 210 冲破黑暗 迎接黎明 ◎李江景 李江景1940年读初中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进入四川大学后第二次入党,并打通了川北与川西地下党的横向联系。身份暴露后,回到中江老家,以教员身份作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并打入乡绅组建的地方武装做策反工作,在大军南下时,成功瓦解了国民党的地方势力。 219 记“风雨谈读书会” ◎李雅松 “风雨谈读书会”是1947年四川大学党支部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群团组织。通过读书、文娱活动等方式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将解放区的消息传达给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学运,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224 忆王琴舫与黎明歌唱团二三事 ◎陈为珍 王琴舫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与川大早期民协负责人之一刘淑文一道积极开展工作,组织秘密读书会,吸收少数要求进步的女同学参加,引导她们学习马列著作。后又组织成立了“黎明歌唱团”,通过传播革命歌曲,用音乐特别是歌咏形式团结教育广大青年,扩大革命影响。 巴蜀学林 227 著述文字“两千万富翁” ——回忆大哥王利器 ◎王利泽口述 庞国翔访问整理 王利器(1912~1998),字藏用,重庆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著作宏富,有《风俗通义校注》《吕氏春秋比义》《文心雕龙新疏》《盐铁论校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越缦堂读书简端证校录》《文镜秘府论校注》《郑康成年谱》《李士祯李煦父子年谱》《九斋集校订本》《宋会要辑补》《道教大辞典》《水浒大词典》《金瓶梅辞典》《新语校注》《绎史》《葛洪论》《颜氏家训集解》《吕氏春秋注疏》《王利器自传》等三十余种。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著述逾两千万言,号称“两千万富翁”。在本文中其堂弟详述了大师的求学与成长经历。 237 川内开花川外红 ——缅怀吴天墀先生 ◎张邦炜 吴天墀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学子出身,加入过青年党,抗战时期做过县长,这样的经历注定了他此后的“冷板凳”生涯。本文对个中缘由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当下学人与前辈优秀学者的差距:前辈方正者多、乡愿者少,严谨、严肃、严格,敢于逗硬。当下学人坚守者少、油滑者多,随俗、趋时、附和,得过且过。“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前辈优秀学者的人生品格。 244 恩师吴天墀 ◎刘复生 吴天墀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始从事史学研究,是我国宋史的早期研究者。发表《烛影斧声传疑》《张詠治蜀事辑》《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等有影响的论文。1955年开始了西夏史资料的搜集。1956年秋,先生回到川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文革”前夕,先生《西夏史稿》已完成大概。1980年12月,贯注了先生长期心血的《西夏史稿》终于出版。全书注释共二百八十条,约近九万字。其中一部分是对正文的具体补充,另一部分是著者对史料和史事的考订,一个注释几乎相当于一篇考据文。吴先生是执着于学术事业,不怕“坐冷板凳”的老一辈学者的代表,其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与当下浮躁的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249 我与王文才的半世师缘 ◎张天健 王文才,蜀中著名中国文学、文献学专家,研究明代杨升庵的大家。治学专精博约,著述宏富。本文作者张天健先生与他籍属同乡崇州城,在文中娓娓叙述了与王文才的半世师生情谊,以及文才老先生亲承咳唾,严于治学的斑斑点点。 259 王介平先生和他的一个学生 ◎张小路 王介平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一个对“西方哲学”研究颇有成绩的教授身份改学历史,到中国人民大学上研究生班,并且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重建辉煌。本文作者回忆了王介平老先生在教书育人中传递给学生的信仰、人格、为人的原则等,可以一窥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格风骨。 264 襟怀淡泊、耿介一生的学者 ——忆李润苍老师 ◎王炎 李润苍先生“文革”前已是四川大学历史系的骨干,“文革”后成为研究辛亥革命的知名学者。本文缅怀了他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专注学术的学者生涯。 269 国学文脉的传承者杜道生先生 ◎王旭 杜道生先生出身于乐山一个殷实之家。七岁发蒙,十四岁入读新式中学。二十二岁考入四川大学,后到北京求学,先后入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在大学的课堂上,道生先生聆听、请益的多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此后一直在中学、大学执教。他一生熟读圣贤书,平凡澹泊,持守心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地传授传统知识,也传承着中华的文脉。 文化先驱 303 范长江的璀璨人生和他的*后岁月 —— 一位横跨新闻与科技两界的卓越领导人 ◎章道义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我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1935年5月,范长江曾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他著名的西北之行,并**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引起巨大反响。新中国成立后,他创办和主持了《人民日报》北平版、上海《解放日报》,辅助胡乔木主持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任副署长,并出任人民日报社社长。1952年起,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当时为郭沫若兼主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第二办公室分管文化教育工作,当时林枫为主任)。1956年到科技界工作,仍兼二办副主任。“文革”刚刚开始,一张大字报就迫使范长江处于被审查被揪斗的境地,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确山“五七”干校,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70年在干校自杀身亡。本文详述了范长江的璀璨人生及在干校的*后岁月。 328 黄炎培与卢作孚的人际交往 ◎张立程 黄炎培与卢作孚,一位生活在长江的上游(四川),一位生活在长江的下游(上海),两人的交往,是20世纪初年“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两种思潮的产物,而两人相识相知以后,互相影响,互相扶持,分别代表国人实践教育与实业结合以救国的两种类型,堪称民初教育界与实业界结合的典范。 342 我的留美经历(1947 ~ 1950) ◎朱可善 1946年,朱可善先生通过了国民政府举办的自费留美考试,并于1947年底在民生公司卢作孚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49年1月获得工程硕士学位,2月开始攻读博士。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留美学生在祖国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9月朱可善先生和部分留美同学冲破美国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离开美国回到了祖国怀抱。 艺坛名人 355 《情探》:本土文化的经典演绎 ◎蓝光临口述 钟鼎访问整理 著名川剧小生蓝光临从艺七十余年,十岁登台。本文详述了经典剧目《情探》的发展演变过程、名角们个人的演绎风格以及蓝先生本人多年演出《情探》的心得。从《情探》这一个案管窥川剧在近代以来的演进历史,让我们细细体味无数前辈智慧、心血凝结而成的艺术瑰宝的高妙。 374 大家妙笔施孝长 ◎李林樱 施孝长出身书画世家,早年学国画,后到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努力探索西画在光感、透视、立体感等方面的特点,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学习期间和大学毕业后,曾画过许多油画,成为西画进入中国的开拓者之一。后专攻国画,在游历大江南北、巴山蜀水时,他用铅笔绘下了大量写生画稿。而在国画中他也努力融入西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形成自己新的风格。代表作有《崇丽阁》《青城大桥》《四更山吐月》《李冰父子治水图记》等。 381 男高音歌唱家蔡绍序与我家的世交缘 ◎潘前春 蔡绍序是中国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家喻户晓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蔡先生唱红的。作者家庭自祖父起就与蔡绍序世交,上世纪40年代蔡绍序应作者父亲之邀,到四川省资中县举办过一次音乐会,其中一些趣闻逸事鲜为人知。若干年后,蔡绍序之子蔡渝歌与作者相会,蔡渝歌对父亲艺术生涯的介绍以及作者多角度的忆旧,进一步丰富了歌唱家的人生史料。 390 青城武术与洞经音乐 ◎刘绥缤口述 刘冰访问整理 “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弘佛法,探本上青城。”青城武术是中国古代武术四大门派之一,发源于中国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刘绥缤先生从金庸与青城武术、道教与青城武术、青城武术现状、青城太极功与养生等方面介绍了青城武术。脱胎于远古巫觋音乐的青城洞经古乐,是一朵深藏在青城山中的艺术奇葩,目前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当代四川史编委会一直致力于当代口述史料与档案文献的采访、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由其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合作,共同创办的《当代史资料》(季刊),自2001年开始至今,已编辑出版62期,其中主要为口述、档案、文献资料以及回忆录,甚获好评。与此同时,与四川人民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当代口述史丛书”,分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当代四川要事实录》,至今已出三辑。另一则为《青史留真》系列,已出一辑。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昨日书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8.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