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刘忠河 实录

刘忠河 实录

¥12.0 (2.3折) ?
1星价 ¥17.2
2星价¥17.2 定价¥5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404359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4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104043591 ; 978-7-104-04359-1

本书特色

方俊涛著谢柏梁、王绍军主编的《刘忠河实录/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是一部关于豫剧红生表演艺术家刘忠河的个人传记类图书。本书详细介绍了刘忠河的从艺经历和在豫剧红生表演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全书除了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外还有一些刘忠河的照片,图文并茂的介绍了刘忠河的艺术人生。全书内容丰富,尤其是关于刘忠河受到戏迷们衷心热爱的描写很生动。

内容简介

  《刘忠河实录》内容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评传强调文献记载、口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并附有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及阅读的愉悦感;既可作为戏曲理论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也是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演员和戏曲发展的之书。

目录

前言
一 收养的婴儿
二 弃婴身世
三 快乐童年
四 不幸少年
五 迷恋戏曲
六 入团学艺
七 入河南省戏校“58班”
八 毕业归团至“文革”结束
九 刘忠河与胡秀兰的婚事
十 《十五贯》的轰动
十一 名满全国
十二 坚信发展豫东调
十三 《打金枝》排演内幕
十四 巧遇京剧大家
十五 豫剧流派汇演
十六 西安巡演与《血溅乌纱》
十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刘忠河
十八 杨兰春与《三打金枝》
十九 刘忠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二十 《清风亭》挑战戏曲低谷
二十一 宝刀不老出新戏
二十二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十三 “刘派”的形成
二十四 敬业爱岗,精益求精
二十五 平易近人,乐观开朗
二十六 扎根农村,心系观众
二十七 “绯闻”故事
二十八 呕心沥血育新人(入室弟子专版)
二十九 从艺数十载,总结大半生
三十 怀念父亲
三十一 研习书法
三十二 德艺双馨
三十三 百姓心中“红脸王”
附录一 评论
附录二 大事年表
附录三 当代红脸王刘忠河先生部分唱腔精选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刘忠河实录》:  人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确是如此。刘忠河入学就读不久,操劳过度的母亲染上了一场大病。这一病五六个月,慈祥的母亲就再也没有起来。终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老人家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少年失去母爱的刘忠河悲伤不已,刘忠河哭得死去活来。一整天哭着要见妈妈,光哭有啥用呢,从此他和老父亲相依为命,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  刘鸿卿老人承受着难言的丧妻之痛,带着幼小的刘忠河来到朱集(今商丘)的光复街大市场,他想在这里找到一条谋生的出路。  不久,刘鸿卿在胡家杂行里谋到了一个店员的活计,并用攒下来的钱买下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子。  在生活艰难的条件下,刘鸿卿仍然没有忘记让孩子上学,他把刘忠河送到了二完小(今回民小学)读书。  同他的以上几代人都一样,刘鸿卿没有文化,但是他头脑灵活,勤劳能干,并不甘于贫穷落后。朱集位于豫、鲁、皖三省交汇处,这里素有“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三省”之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在杂货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刘鸿卿就瞅准机会和别人合计开了一家杂货行,他精打细算,善于经营,再加上为人老实,言语和气,杂货行开张不久,生意便兴旺起来。  刘鸿卿每天早出晚归,苦心经营生意,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没有女人,便不是一个家,刘鸿卿能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照顾家里和幼小的儿子。刘鸿卿想到了续弦。不久,经热心人介绍刘鸿卿又续娶了一房。有谁知事与愿违,自从继母进门的那天起,刘忠河就彻底告别了他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开始饱尝人生的无奈与艰辛。  刚进门的继母对小忠河看着不顺眼,百般刁难,冷眼相视。总是想着办法跟他过不去。刘鸿卿在店里忙活,继母一人在家时常不让刘忠河吃饱饭。饭做好了,继母一人在那里吃,忠河只能在一边看。只有等她吃饱饭之后,忠河才能胡乱扒几口,剩饭充饥。后来,刘鸿卿得知了此事,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孩子不受委屈,他就偷偷的每天给忠河一毛钱,让他到街上买些东西吃。从此,这一毛钱就成了刘忠河的“救命钱”。他到街上买些便宜的干巴米饭,浇上廉价的菜汤,勉强混个半饱。就匆匆上学去了。放了学回到家里他并不轻松,继母总是给他找活干,不让小忠河有玩耍的机会。她拿出用白线和蓝线织成的羊肚子手巾和腰带,搭到用竹竿制成的架子上,让饥肠辘辘的刘忠河扛着到大街上叫卖。刘忠河从光复街到火车站广场来回转悠,扛着挂满手巾和腰带的竹竿架子在人群中吆喝不停,有时好长时间卖不掉几条。这便又成了小忠河的罪过,回到家中免不了继母送来的冷言白眼。看到别的小伙伴们放学后高高兴兴回家吃到母亲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受到母亲的关怀和抚爱时,幼小的刘忠河只能偷偷的在一旁伤心抹泪。  那个时候,刘忠河已经成了继母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每看到刘忠河总是有一股说不出的厌烦。她时常阴森森的吊着脸子,说话间夹杂着斥责和谩骂。  娘亲走了没人疼,继母不是省油的灯。  都说世上娘*好,儿子没娘真不行。  唉,真不行……不知谁在唱,唱的小忠河泪流满面。晚上继母还没有入睡的时候,刘忠河常常不敢回家,生伯继母那阴森可怕的脸色和那毫无止境的活计。有时折腾到很晚,还不能休息。  出于无奈,每当放学后,刘忠河往往在外边磨蹭半天,等到半夜才敢回家.家里留给他的地方,是一张月牙般的破床,上面铺有破麻包片,再加上一条烂的像瓜秧般的被褥。一年四季就这样凑合着伴随他。  冬天,父亲外出购货不在家,刘忠河不敢向继母要铺盖,就常常蜷着身子睡觉,往往整夜都不能伸开腿。有时候,夜里实在冻得受不了,他就跑出来,在刺骨的寒风中缩着脖子,裹紧单薄的上衣,沿着灰蒙蒙的马路跑啊跑。正跑呢,见路旁边有个砖头垒的大煤火炉子,已经封火,还有一些热气。他乐了,忙蹲了下来,背靠火炉,身子抱成一团,哆哆嗦嗦地在那里取起暖来。  为了逃避继母的虐待,有时下午放学后干脆不回家,就这样露宿街头。在行里忙活一天的刘鸿卿心疼儿子,经常半夜来这里找他,把刘忠河带到他店里去睡。夜深了,刘鸿卿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噼里啪啦”地打算盘,小忠河就依偎在暖暖的被窝里陪伴他。看着慈爱的父亲古铜般的脸色和那佝偻的身躯,刘忠河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思绪良久,他渐渐地步人了香甜的梦乡。寒风“呼啦啦”地敲打着窗户,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遥远而又深沉的神话故事。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