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与故乡-(全10册)
读者评分
4分

作家与故乡-(全10册)

1星价 ¥298.8 (6.0折)
2星价¥298.8 定价¥498.0
商品评论(3条)
江西胡***(三星用户)

书不错,只是盒子全裂开了,是快递的原因还是发货就这样啊,不大好

2023-11-03 13:13:30
0 0
江西胡***(三星用户)

选题很出色的一套书

作家,故乡,乡愁,这几大要素,极易打动人心。书籍淡雅,美观,强力推荐

2022-11-18 15:44:5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68149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50
  • 出版时间:2016-07-01
  • 条形码:9787807681496 ; 978-7-80768-149-6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0册分别为《鲁迅的绍兴》《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胡适的绩溪》《沈从文的湘西》《缘缘堂随笔》《林家铺子》《城南旧事》《冯骥才的天津》《王安忆的上海》
所收录的文章皆为经典之作,如鲁迅的《故乡》《社戏》、老舍的《想北平》《柳家大院》、郁达夫的《还乡记》《江南的冬景》、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
徜徉名家踪迹,赏读故乡风韵,品咂无尽乡愁
经典的文字,深沉的内涵,加上别具韵味的照片,使本套书更具韵味

8738966et01c.jpg

内容简介

从北京到上海,从江南到湘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而对于游走他乡的“我们”,故乡是我们灵魂的子宫,无法再徜徉其中,但联结的记忆无法断脐。 《作家与故乡》(10册)精选鲁迅、胡适、老舍、郁达夫、沈从文、丰子恺、茅盾、林海音、冯骥才、王安忆十位作家追忆故乡的文字,带你走入文人的故乡旧梦。 全书穿插陆宗寅、沈继光、卓雅等著名摄影家的千帧摄影照片,再现作家笔下的故乡风景,图文并茂。 千幅图片双色印刷;附赠精美藏书票。 名家美文典藏,徜徉名家踪迹、赏读故乡风韵、品咂无尽乡愁 。 

目录

《城南旧事》目录冬阳童年 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后记收拾残片——陪海音先生再走城南(沈继光)残片不在,记忆失了根壤(沈继光)《冯骥才的天津》目录灵魂的巢(代序)快手刘逛娘娘宫空屋书桌猫婆指指点点说津门甲戌天津旧城踏访记神鞭(楔子)三寸金莲(书前闲话)刷子李苏七块张大力冯五爷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胡适的绩溪》目录九年的家乡教育先母行述(1873—1918)我的母亲的订婚我的信仰从拜神到无神我的儿子家书—致母亲家书—致妻儿编后语(陆宗寅)《老舍的北京》目录想北平我的母亲北京的春节微神柳家大院老字号小人物自述(未写完)宗月大师断魂枪骆驼祥子(节选)照片二事(沈继光)由《老舍的北京》回到故居的老舍(沈继光)98《林家铺子》目录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编后记(陆宗寅)《鲁迅的绍兴》目录故乡我的**个师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波《呐喊》自序药孔乙己阿 q 正传祝福编后记(陆宗寅)《沈从文的湘西》目录我所生长的地方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白河流域几个码头凤凰再版后记(卓雅)98《王安忆的上海》目录南陌复东阡(代序)城隍庙里的玩与吃地母的精神到图书馆去办公室的回忆屋顶上的童话两个邮递员打一电影名字物质世界出巡回来乐遥遥茜纱窗下街灯底下忧郁的春天泰康路一九五八遍地民工忧伤的年代永不庸俗《郁达夫的杭州》目录自传还乡记还乡后记青烟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移家琐记杭州的八月西溪的晴雨半日的游程城里的吴山玉皇山编后记(陆宗寅)《缘缘堂随笔》目录忆儿时肉腿杨柳我的母亲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佛无灵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胜利还乡记酒令癞六伯塘栖王囡囡清明四轩柱元帅菩萨编后记(陆宗寅
展开全部

节选













相关资料

  《光明日报》   触摸那份萦绕于心的乡愁   ——“作家与故乡”系列丛书编者感言   “作家与故乡”系列由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第1辑包括《鲁迅的绍兴》、《胡适的绩溪》、《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沈从文的湘西》、《缘缘堂随笔》、《林家铺子》、《城南旧事》、《冯骥才的天津》、《王安忆的上海》10册,编选10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故乡的精美文字,穿插著名摄影家陆宗寅、卓雅、沈继光等千帧精美照片,图文并茂,意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作家笔下的故乡与摄影家照片中的世俗风情。   岁月漫漫、沧桑历经,我们重读十位作家回忆故乡的作品,寻访依然保留着的珍贵历史遗迹,能再次使人领略他们笔下的风貌,勾起对于那个时代的浮想。同时让人心驰神往那些各具特色的故乡。   经典的文字、深湛的内涵,加上别具韵味的照片,使本系列书更具立体感。   一、《鲁迅的绍兴》编者感悟   鲁迅先生一生漂泊,不断迁徙,在多个城市停驻过。从故乡绍兴,到南京、仙台、杭州,再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他一直“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然而,他对于故乡的感情,却复杂无比,五味杂陈。   1898年5月,十七岁的鲁迅,揣着几分痛苦、留恋、希望,*次离开故乡绍兴,去南京水师学堂、矿物学堂求学。1902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又远离故土,到日本东京和仙台求学,后来弃医从文,走上了呐喊的道路。   回国后,鲁迅在故乡担任中学堂教员兼监学,期间他开始喝酒抽烟,消沉悲观,逃避着母亲以前替他安排的夫人朱安。他常住于学校宿舍,回家只是看望母亲,取些衣物。1912年,他应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职,又一次离开故乡。   在故乡绍兴,鲁迅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他的许多名作都是以绍兴为写作背景的。故乡巍峨的寺塔、轩昂的府第、雄伟的殿宇既是古老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鲁迅先生引以为自豪的象征。就是那里的一个村庄、一条深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和一座台门,也常常唤起这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对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追忆。   一方面,鲁迅对故园,对儿时冒险、游玩的地方和玩伴充满了爱和深情。   在笔下,他怀着童心,追忆着快乐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善良的阿长和少年闰土,热情的鲁镇少年,美味的罗汉豆、茴香豆,还有别具风味的社戏、乌篷船、乌毡帽……这些在他一贯冷峻、沉郁的作品中透露出几抹亮色,平添了一些明朗和欢快。回忆中的“故乡”是美的,却是消失了的、想象中的。   另一方面,他对故乡那些愚昧无知、自私自利的人以及那些可悲复可笑的事,给予的剖析和鞭挞是无情的。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刻意地隔绝和躲避着故乡。   鲁迅少年时“家道中落”的困顿和悲凉,绍兴师爷、刀笔吏的传统负面名声,“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刻薄、市侩,中年闰土的麻木、卑下,孔乙己的可悲、可怜,把他对故乡的美好的记忆,完全地抹去了。故乡那阴暗、萧索、悲凉的气氛,似乎多年后依然没有改变。   1919年底,鲁迅*后一次离开故乡。他在北京与许广平相识相恋,于1927年同赴上海生活。上海离故乡绍兴很近,但直到去世的1936年,十七年中他再没有返回过故乡。这一切令人唏嘘不已。   如今岁月漫漫、沧桑历经,重读鲁迅回忆故乡的作品,能再次使人领略鲁迅笔下的风貌,勾起对于那个时代的浮想。同时让人心驰神往“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的绍兴。   当代摄影师陆宗寅为了追随鲁迅的足迹、捕捉鲁迅的感觉,走遍了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绍兴古城,用珍贵的镜头记录有关的一切。经典的文字、深湛的内涵,加上别具韵味的照片,使本书更具立体感。   跟着本书去漫游鲁迅的绍兴,不经意间,你会清晰地触摸和体味到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风景、意境,以及那一份萦绕于心的苦酒般的乡愁。   二、故乡即“母亲”——《胡适的绩溪》编者感悟   胡适1891年出生于上海,出生后不久即随父母辗转到台湾,三岁时,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去世,胡适随寡母回到绩溪老家,在这里度过九年的读书习字的故乡生活。   故乡的九年生活,有儿时的天真无邪,有玩伴的嬉闹玩耍,但对于胡适而言更多的是关于“母亲”的记忆,绩溪——在很大程度上——是“母亲”的代名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二十三岁守寡,带着孤子胡适回到绩溪,家道中落,又身为一个大家庭的后母,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为了能让孩子读书,冯顺弟不畏辛苦,苦心经营家庭,抚养孩子成长,身兼慈母与严父之职。胡适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也说:“(母亲)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胡适十四岁到上海求学,自此再也没有回故乡长住。但身在绩溪老家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是永远斩不断的牵挂,甚至是无力挣脱的“枷锁”。1917年,已经在美国深造多年、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胡适,遵照母命,回绩溪老家与江冬秀成亲,从此开始的一段长达四十余年颇受争议的婚姻生活。尽管对这位小脚太太有种种微词,但胡适一直维系着这段婚姻,谨守母亲的安排。   1918年,冯顺弟因病去世,这对胡适而言,无疑是人生中重大的创伤。胡适在《奔丧到家》中写道:“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这次奔丧回家,也是胡适*后一次回到绩溪老家。故乡,随着母亲的逝去,也一同远去。   后来,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母亲时,写道:“我母亲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故乡即是母亲,对于绩溪老家,胡适也有着同样的感恩。他常以“我家世居绩溪县”、“我是徽骆驼”引以为豪。绩溪的山山水水、世俗风情,对胡适而言,也同母亲的关爱一样,永远的印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三、《冯骥才的天津》和《王安忆的上海》编者感悟   故乡是灵魂的子宫,冯骥才和王安忆的两本“忆故乡”就像是两支安魂曲。他们的文字是对天津和上海这两座曾置身其中的城市的忠实记述,更是对人类共有的,渴望回归本源和寻回熟悉感的深层唤醒和温柔安慰。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不是五光十色的闹市,不是冒险家乐园,也不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国际大都会。王安忆的上海,是在里弄深处的,调子低沉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敏锐的感觉、细腻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上海里弄的某个角落,安静、有生气、似曾相识……翻开这本《王安忆的上海》犹如坐上了一架时光穿梭机,你会随着作者的文字轻松滑入她曾沉浸的旧时光,与此同时,心底久违的记忆之门也被神奇的力量缓缓打开。   如果说《王安忆的上海》像部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遥远梦幻,让人渴望又遥不可及;那《冯骥才的天津》就更像一出跨越时间的舞台剧,你明知自己是局外人,但也保留着因为太投入,而随时会冲上台进入其中的可能性。   视觉是有记忆的,嗅觉是有记忆的,忙碌的日子或许让你无力思索,但总有那么一个味道或那么一幅场景能瞬间把你拉回到曾经熟悉的时空。你欣喜地发现,那些独属于你的岁月,一直完好无损地在那里静候你。你就那么走过去,静静与他对视,熟悉、安全又温暖。   作为编者,有幸编辑这两本书,喜悦之情不仅未随着一遍遍的编辑工作而消减,反而会因每读所获的新知,得到更多灵性的开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管是生长的地方,还是精神的归处,那个守望我们也被我们守护的地方,是自己午夜梦回时*渴望回归的所在。   这两本书的美不在于他们是名家名篇,而在于,两位作家对生命诚实的态度和未曾蒙尘的心,让他们可以紧握随时与灵魂对话的密码。

作者简介

  《城南旧事》林海音(1918—2001),现代女作家。196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成名。她在出版业上亦有许多成绩。从1951年开始,她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沈继光油画展”。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出版多部摄影作品集。   《冯骥才的天津》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文学代表作:《珍珠鸟》《灵性》《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近15年投身民间文化和传统村落抢救,相关理论、随笔及其主编大型文化档案颇丰。现于天津大学任教授。   《胡适的绩溪》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陆宗寅,当代资深编辑,摄影家。   《老舍的北京》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其作品多为反映北京底层百姓的生活,有着十足的“京味儿”。   王培元山东日照人,出生于青岛。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著有《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后出图文本《延安鲁艺风云录》)、《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等。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羊房胡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1997年举办“沈继光油画展”。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残片古城》摄影展。2009-2012年在三味书屋先后举办个人艺术展。出版多部摄影作品集。   《林家铺子》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鲁迅的绍兴》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沈从文的湘西》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考古学专家,曾撰写出版《边城》、《长河》等小说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卓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出版了《卓雅摄影作品集》、《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月亮打湿了草帽》、《太阳起床我也起床》、《不老乡情九万年》等摄影作品集,是一位用“镜头里的湘西”走向世界的摄影家。   《王安忆的上海》王安忆,1954年生。作家。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说集,《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郁达夫的杭州》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其文笔浓郁清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小说、散文、诗词和文论等众多领域成就卓越。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缘缘堂随笔》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陆宗寅,笔名田源,民俗风情摄影家、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足迹遍及江南水乡古村镇,发表专题摄影作品2000余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