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1016548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0
- 出版时间:2016-09-01
- 条形码:9787010165486 ; 978-7-01-016548-6
本书特色
李萱所*的《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以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到21世纪初的现代中国 女性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但确切地讲,将梦幻文化 视为女性话语建构的一种颇具私密性的文化资源,进 而考察现代中国女性话语建构的一种特殊视角,以中 国传统文学特别是传统女性的梦幻书写为背景,重读 现代中国女性小说,挖掘梦幻文化与女性话语建构的 关系,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下构筑一个文本细读、话语 分析、性别视角透视有机结合的立体阐释空间。选题 新颖,拓展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 梦幻文化的研究。梦幻文化与女性生活、女性心理、 女性创作之间,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联系。“梦幻” 作为人类情感体验中较为隐秘、复杂多变的层面,是 考察女性生命存在与精神状况的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文学中的梦幻书写,*是适于透视和分析女性生命 存在之独特性的领域与平台。梦幻文化是女性文学研 究领域中一个有待开掘的新的增长点,现代中国女性 小说对梦幻文学传统的选择性、审视性传承,具有现 代性别文化意味的新质素和自我突破,以及梦幻文化 本身所具有的性别文化再生等内在层面,是考察现代 女性文学话语建构的创新维度,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个 具有开拓和启发意义的别样思路。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到21世纪初的现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但确切地讲,将梦幻文化视为女性话语建构的一种颇具私密性的文化资源,进而考察现代中国女性话语建构的一种特殊视角,以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传统女性的梦幻书写为背景,重读现代中国女性小说,挖掘梦幻文化与女性话语建构的关系,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下构筑一个文本细读、话语分析、性别视角透视有机结合的立体阐释空间。选题新颖,拓展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梦幻文化的研究。梦幻文化与女性生活、女性心理、女性创作之间,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联系。“梦幻”作为人类情感体验中较为隐秘、复杂多变的层面,是考察女性生命存在与精神状况的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文学中的梦幻书写,更是适于透视和分析女性生命存在之独特性的领域与平台。梦幻文化是女性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有待开掘的新的增长点,现代中国女性小说对梦幻文学传统的选择性、审视性传承,具有现代性别文化意味的新质素和自我突破,以及梦幻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性别文化再生等内在层面,是考察现代女性文学话语建构的创新维度,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开拓和启发意义的别样思路。
目录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二、国内外有关“梦幻”的理论阐释与探讨
(一)中国古代有关“梦幻”与文学的思考
(二)现代中国有关“梦幻”与文学的探讨
(三)国外有关“梦幻”与文学的理论阐释
三、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空间的拓展
(一)梦幻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研究
(二)梦幻文化与外国文学创作研究
(三)梦幻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研究
**章 梦幻书写与女性主体性话语建构
**节 梦幻书写与现代女性主体精神的构建
一、女性角色的反思与确认
二、女性主体的精神成长导言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二、国内外有关“梦幻”的理论阐释与探讨
(一)中国古代有关“梦幻”与文学的思考
(二)现代中国有关“梦幻”与文学的探讨
(三)国外有关“梦幻”与文学的理论阐释
三、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空间的拓展
(一)梦幻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研究
(二)梦幻文化与外国文学创作研究
(三)梦幻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研究
**章 梦幻书写与女性主体性话语建构
**节 梦幻书写与现代女性主体精神的构建
一、女性角色的反思与确认
二、女性主体的精神成长
三、女性隐秘经验的流露和书写
第二节 梦幻书写与现代女性的人生探索与困惑
一、娜拉出走之梦:“做人”与“为我”的追求与困惑
二、络绮思之梦: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三、邵玉梅之梦:“女英雄”的成长与焦虑
四、卜零之梦:女性反抗的激进与迷途
第二章 梦幻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话语建构
**节 “梦中人”、“梦”中人与“梦幻人”女性形象
一、“梦中人”:性格特征、现实映照与文化心理
二、“梦”中人:内在需求、文化想象与另类形象
三、“梦幻人”:亦虚幻亦真实,既内在又超越
第二节 “梦幻”镜像、对位关系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梦幻”镜像与女性形象:“自卑”与“自恋”的杂糅
二、“梦幻”女性人物的对位关系:“纯洁”与“放荡”的复杂变奏
第三节 “梦魇”“梦幻”与“疯女人”形象的塑造
一、“梦魇”与“疯女人”形象的塑造:从文化“梦魇”到个体“梦魇”
二、“梦幻”般的“疯女人”形象塑造:隐匿、飞翔与治疗
第三章 现代女性梦幻叙事模式及其文本功能
**节 “梦幻-消解”叙事模式
一、爱情、婚姻的“梦幻”和“消解”
二、“梦幻-消解”模式的叙述张力
三、“梦幻-消解”叙事模式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栖息-救赎”叙事模式
一、两种基本的叙事序列
二、心灵的栖息与生命的“调制解调器”
三、单向救赎、性别对立与潜在对话
第三节 “思虑-表征”叙事模式
一、内心冲突、梦幻思虑与女性生命意识
二、心灵表征、叙事意图与性别观念
三、“内觉”、视觉表征与互文结构
第四章 梦幻书写的性别策略及其话语建构
**节 “梦呓”化表达与抗拒“失语”
一、“梦呓”化表达:女性主体的生命言说
二、“梦呓”化:女性写作的一种策略
三、“梦呓”表达的内在动因及其审美评价
第二节 “梦魇”式书写的技巧与策略
一、“内观”“梦魇”与女性小说创作
二、“梦魇”世界的讲述和呈现
三、“梦魇”“寓言”与性别策略
第三节 梦幻易性叙事中的性别策略
一、民族梦想与易性叙事
二、易性叙事与“梦幻”互文
三、“梦魇”的易性叙事与复调结构
第五章 梦幻书写传统与女性写作的现代突破
**节 中国女性文学的梦幻书写传统
一、思念与体悟
二、栖息与越界
三、确认与想象
四、困惑与探索
第二节 梦幻书写的主题拓展和技巧探索
一、“梦幻”体验:社会历史文化的隐喻性书写
二、“梦魇”思维:人类生存境遇的艺术化隐喻
第三节 女性知识分子身份的成长与创作的自我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信息
作者简介
李萱,1981年2月生,河南民权人。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台北)《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共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编教材一部。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流星雨(八品)
¥11.2¥32.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到山中去
¥9.1¥30.0 -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21.9¥49.8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