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中的胡姬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包邮唐诗中的胡姬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1星价 ¥18.2 (3.8折)
2星价¥17.8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13583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01358342 ; 978-7-5013-5834-2

本书特色

“胡姬”主要指的是我国古代由西域来到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女性。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都屡次写到胡姬形象。本书通过对唐诗中胡姬的人种、来源、服饰妆容、身份职业、乐舞技艺以及人性情感等多角度的分析,阐释了胡姬在唐代中原地区所承载的独特的西域文化意义。其中,分析唐诗对胡姬的乐舞技艺的精彩描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疆传统民族乐舞艺术的原貌。另外,在探究唐代之后胡姬的消失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本书还以比较文学理论分析了胡姬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的文学想象的客体价值,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唐代人文精神、审美观念、社会心理、生活风习,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诸多内容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唐诗中胡姬的人种、来源、服饰妆容、身份职业、乐舞技艺以及人性情感等多角度的分析,阐释了胡姬在唐代中原地区所承载的独特的西域文化意义。其中,分析唐诗对胡姬的乐舞技艺的精彩描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疆传统民族乐舞艺术的原貌。

目录

总序导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章 胡姬形象溯源**节 胡姬之“胡”——唐代胡姬的种属问题一、唐代之前“胡”人概念的演变二、唐代的“胡”人三、唐诗中的粟特“胡姬”第二节 胡姬之“姬”一、“姬”与“胡”的地缘联系二、唐代之前的“姬”及其女性身份的含义三、唐代之“姬”及其歌舞意蕴第三节 汉魏六朝诗文中的胡姬形象一、“胡姬”形象在汉魏六朝诗文中的出现二、形象塑造的汉化模式三、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差异第四节 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一、稳定繁荣的政治经济局面二、平等包容的民族政策与开放发达的对外关系三、多元并存的文化发展格局第五节 唐代社会“胡风”的盛行一、胡风盛行的原因二、唐代胡风盛行的社会状况及其影响第六节 唐代胡姬的来源一、粟特人进人中原地区的原因二、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与胡姬人华 第二章 唐诗中的胡姬形象**节 胡姬概况一、胡姬的面貌二、胡姬的身份、地位第二节 “酒家胡”——胡姬与酒一、唐代饮酒之风与西域酒的畅行二、作为“酒家胡”的胡姬形象三、胡姬与西域酒文化第三节 胡姬之美一、胡姬的服饰之美二、胡姬的妆容之美三、胡姬的性情之美第四节 胡姬之愁一、胡姬之乡愁二、胡姬之情愁第三章 胡姬的乐舞艺术**节 胡姬与西域舞蹈艺术一、胡旋舞二、柘枝舞三、胡腾舞第二节 胡姬之歌与乐一、胡姬之诗、乐、舞三位一体二、胡姬与胡乐三、胡姬之歌辞第三节 胡姬与西域乐器一、来自西域的弦管类乐器二、西域乐舞中的鼓类乐器第四章 胡姬与“妓”文化及其对唐代诗人的影响**节 胡姬与“妓”文化一、唐代“妓”文化概况二、唐诗中的胡姬与汉妓三、文化背景的差异第二节 胡姬与唐代诗人一、唐代文人名士狎妓宴饮之风的盛行二、胡姬酒肆的异域风情及其对诗人的影响第三节 作为文学形象的胡姬与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一、唐诗中的胡姬:被塑造的“他者”形象二、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第五章 胡姬的消失及其文化意义**节 胡姬的消失及其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一、唐末以后胡姬的消失二、宋代以后文人对胡姬的想象第二节 胡姬形象的文化意义一、西域文化艺术的传播者二、民族融合的媒介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