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读者评分
4.5分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1星价 ¥20.6 (4.9折)
2星价¥20.6 定价¥4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692***(三星用户)

作者很用心,值得读

飞机上看完的。对于个人成长有帮助。不过,就像作者说的,你得消化成元认知,才有实用价值。

2018-05-13 19:05:28
0 1
xue***(三星用户)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让学习成为各方面积累的过程!

2018-04-26 08:37:1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7158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6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08671581 ; 978-7-5086-7158-1

本书特色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你是否买了很多书,下载了几十G的文档、电子书、视频,但基本从没打开过?
你是否看了N多书,上了N多课,但回过头来,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记住?
你是否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感到焦虑?
你是否觉得学习很努力,但是进步却很慢,没找到“开窍”的关键?
如果以上这些描述至少有一条以上符合你的状态,你一定需要来看看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受欢迎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作者成甲,教你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打造自己的学习力,变知识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脱不花作序,罗振宇、万维钢、李笑来、小马宋、占隼、彭小六、易仁永澄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多数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
学海真的无涯吗?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
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从海量知识中辨别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
学海非无涯,知识有主次。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怎么才能让知识变现?
刻意练习+多场景思维训练=构建底层认知,打通知识的底层结构
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目录

序一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致谢
展开全部

节选

后记
认知优势的未来
这是*好的时代,这也是*坏的时代。
我们处于中国百年来*强盛的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可以说,获取学习的资讯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简单。
然而,从学习本身而言,却呈现出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享受学习之易,另一方面要忍受学习之难。学习之易在于获取高质量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便捷。姑且不说罗辑思维“得到”把自己定位为知识运营商,用顶级的人才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服务用户,就是免费的产品也有TED、云课堂、慕课等,资源取之不尽。
在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教育创业的背后,是学习之难的冰冷阴影。深度的认知和学习,永远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苦功夫。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然而,我们随处可见的“秘籍”与“真知灼见”像速成的兴奋剂诱惑着人们。我们在更轻松、更快捷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了一批人貌似深刻的肤浅。
昨日之大师、今日之大师和未来之大师都不可能只要放进藏经阁中再出来便成真身。没有十年寒窗,难得宝剑出鞘。然而,今日之大师又和往昔不同。过去,认知能力和知识的渊博,更多是给大师带来学术高度或者社会名誉。而在今天,你的深刻见解和见识能够轻易地为你带来更大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于丹讲《论语》。过去你《论语》研究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学术圈子的权威,而现在你可以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再如李叫兽,纵然年轻,只要在细分领域里有令人信服的见解,也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己认知能力的优势获得更多的世俗利益。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交易成本不断下降,顶级人才的溢价越来越高,而普通人才的生存条件却在恶化。比如罗辑思维用顶级人才给你极其便宜的服务时,你还会听你们县城里的学者讲座吗?这个时代,顶级的油画是史无前例的贵了,而那些还说得过去的油画现在却越来越不值钱了。
这样的趋势说明了什么?如果安于做那长尾的80%,或许生存的绝对条件在提高,但是相对生存差距在加大。好在这股力量才刚刚开始,认知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也刚刚拉开序幕。事实上,继学历优势、关系优势之后,认知优势将成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普及之后的新的机遇红利。
换句话说,在这种充分的商业竞争中,具备商业底层认知方法论的人才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的商业竞争引入越来越多有哲学思考、深度独立分析判断的商业人才,对中国的国家发展亦是大的幸事。我想,如果现在有一批具备这种强大学习能力、掌握底层思考方法和探究深度商业价值的人才,那么在未来5~10年他们必将成为中国新的商业中坚强的力量。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理想。而今天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文凭学历符号,更多的是在商业战场上驰骋,用眼光和判断力以及道德和哲学高度实现世俗和理想中人生的价值。我相信,在这一波认知变革的浪潮中,定会涌现出一批新的精英,为中国的下一波发展浪潮打下坚实的基础。
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今天我们的这本书,就可以发现,它只是前进路上的**步。在培养拥有认知战略优势和掌握商业底层方法论人才的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未来,我也会继续实践,尝试在这股浪潮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6年10月23日于北京

文摘
自序
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知识管理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几次创业过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尽快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那时候,对于“知识管理”这个词,大家还都很陌生,关于“知识管理”这个话题的书籍和资料也寥寥无几,已有的书籍、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具体方法和工具的介绍,比如思维导图、速记、沟通技能等等。
可是,在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之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能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有没有一个课程,是教你“学习”怎么“学习”的呢?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从各个地方去学习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开始慢慢地把从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个转折在2010年。在我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自己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似乎没什么用。这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一本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在这本传记中有这样一段: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续坚持。”
这个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困扰于学了新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从此之后,我的日记开始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又演化成我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这是我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而这个过程也为我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到今天(2016年),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近7年,我从中受益良多。
第二个转折是2012年。在2年多的晨修反思中,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我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个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或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后,茅塞顿开。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过去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智慧。
受到芒格的巨大启发,我开始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框架体系的过程中。从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说,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所以,以这样一个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基础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种是数据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到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怎么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相关资料

媒体评论
成甲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重度学习者为识别茫茫人海中的同类而打造的一个信物、传递的一个暗号。因为只有那些热衷于研究学习方法,并且长时间持续刻意练习这些方法的人,才会理解“临界”这一概念的宝贵价值。
——脱不花
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本写给未来中流砥柱的书。这些人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有创新;不在乎别人的先发优势,只研究怎么提升自我;不问目标有多难,只问自己能不能学——成甲这本书,能帮你学习怎样学习,他说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
——万维钢
《万万没想到》作者,“得到”App专栏《精英日课》作者

我的微信公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意思就是说“学习”本身是需要“学习”的,要学习如何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这本书把学习说透了,所以推荐大家一起来《好好学习》。
——李笑来
著名天使投资人,连续创业者,终生学习者

我们这个时代,错在给人的机会太多,成功好像很容易,所以会有太多贪多求速的“学习者”,总以为学习就像吃兴奋剂一样,可以马上见效。这是一种时代病,但一般人不会觉得自己有病,所以陷入死循环。成甲的这本书,并不适合那些急于求成的“学习者”,倒是能给那些沉得下心来学习的人一种“方便法门”。按照这个方法,几年下来,你才会体会到:慢慢来,比较快。
——小马宋
罗辑思维创意顾问

我们正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拥有快速获取重要知识并能应用的能力比任何时代都重要。成甲在书中跟大家分享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思考的角度和质量都非常棒,推荐阅读。
——战隼
知名自媒体人,100天行动发起者

我们学习的时候,*难的部分不是收集,也不是整理,而是内化。内化是将信息变成知识,进而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难了,以至于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训练营,结果能力仍然提升不起来。怎样才能增强自己内化知识的能力?以后不用麻烦了,读成甲这本书,它会给你非常详细的解决办法和修炼步骤。
——彭小六
《让未来现在就来》作者,简书头牌作者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的知识才是奢侈品,那些构建底层思维、突破心智边界的元知识,是一个人可以脱颖而出的关键。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学习?我们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何种“知识”上才会发挥更大威力?这些问题在成甲老师的这本书中有精彩的阐述。
——易仁永澄
幸福进化俱乐部创始人

作者简介

成甲
很多人是从罗辑思维“得到”App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了解我的。在与罗辑思维合作的过程中,我有幸入选了罗辑思维评选的“中国*会学习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终盘点全年销量TOP 10的节目中,《成甲说书》占了三成。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大量阅读外,《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背后的方法。
我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要不务正业去研究认知思维,去运营一个知识管理的公号,去写一本知识管理的书?我还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其实不管是主业、副业,我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问题,热情分享经验,激发别人潜能。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给别人启发,就让我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所以如果《好好学习》这本书能让你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启发,或者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在我的公号“个人知识管理”下回复留言,随时告诉我你的想法和意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