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考察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考察

1星价 ¥52.4 (7.6折)
2星价¥52.4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089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4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16190890 ; 978-7-5161-9089-0

本书特色

刘颖慧著的《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考察》遵循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关联的原则,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三十年间中国东北女性文学中小说创作的全面检视,以及对文化研究三重视角下呈现出来的文化指征的系统梳理,发现并确证了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文学群体性创作的文化特征,并将这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放置于新时期以来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对不同作家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充分地论证说明: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作家创作带有某种群体性的创作风格,在时间、空间、性别三个文化场域具有强烈的共通性,其中所蕴含的三重文化品格并未因新时期以来作家个性化的特征而得以削弱,反而因特殊时代的身世际遇和文化内涵,呈现出更加广泛、也更有创造性的群体性风格。

内容简介

  现代东北文学因“东北作家群”“沦陷区文学”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工业文学”“土改文学”是当代东北文学的重要成就,新时期以来诸多东北作家的创作使东北文学延续承袭。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考察》采用文化研究的多重理论方法进行文学研究,从时间、空间、性别三重文化场域全面检视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的小说创作,系统梳理所呈现的文化指征,确证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文学作家个体创作基础上的群体性风格,构建东北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体系,对重新理解新时期文学的不同时间、空间及主体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导言 作为一种特殊视域的文化研究
一 文学研究的文化视域
二 女性文学研究的文化考察
三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定位思考

**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场域
**节 多元文化建构下的时代写作
一 精英立场的文学转型
二 市场机制的大众消费
三 回归现实的底层写作
第二节 民族、边地与宗教作用下的东北风情
一 迁徙促成的民族融合
二 边地造就的文化滞后
三 萨满传奇的宗教观念
第三节 女性文学话语流变中的价值重塑
一 现代女性文学关于国家与自身命运的思考
二 当代女性文学的断裂与成长
三 东北女性文学的承袭与发展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间场域
**节 民族危难中的执着抗争
一 流亡东北作家表达的苦痛
二 沦陷区作家书写的压抑
第二节 性别隐匿的花木兰境遇
一 身份模糊下的性征掩盖
二 政治统辖中的艰难喘息
第三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集体狂欢
一 女性知识分子的命运诉说
二 底层乡村女性的苦痛叹息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空间场域
**节 地点与边界的文化思考
一 地点文化符号中的群体性格
二 民族边界中抽离出的民族身份
三 文学实践隐含的地域重塑
第二节 东北地域文化的空间指征
一 自然空间中的文化坚韧
二 民族空间中的文化共融
三 精神空间中的文化张力
第三节 独特地域空间中的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
一 土地意象与乡土精神传承
二 渔猎文明与英雄传奇
三 民族驳杂与民间方言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性别场域
**节 性别、女性与写作
一 社会性别阐释与性别叙事的突围
二 女性主义源起和女性写作的发生
三 性别写作、无性别写作与超性别写作的概念梳理
第二节 群体性自觉的创作取向与机理
一 叙事主题:女性自我的觉醒
二 叙事视角:强烈的社会关注
三 叙事风格:独立的话语言说
第三节 东北女作家性别场域中的个性书写
一 “北极村童话”:温情回望中的女性记忆
二 “歇马山庄的女人”:乡村与底层的女性关注
三 “性情男女”:都市舞台上的女性之痛
四 “作女”:战胜自我的女性与未来
结语 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定位、评价
一 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下凝聚成整体的缘由
二 三重场域中不平衡状态下的个性显现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研究》:  从时代、地域、性别三个维度去考察新时期以来东北女性文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研究》的创作主旨。之所以将时间作为**个场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终究是在“新时期”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完成的。为此,不仅要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巨大变化,还要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做出系统的比较分析,方能深入了解东北文学的根源。对于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文学来说,自然是要受到“新时期”这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特殊时期的影响,其作品常与时间结合紧密。况且,以时间年限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东北女性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本就是论文的选题方式,首先从时间场域人手分析更为合理。  对于东北文学的研究虽有一些,主要也都存在于东北地区。东北的研究者们也会选取东北文学中的某一段进行研究,如只选取“东北作家群”,或者以1949年为界进行当代东北文学的研究。也有个别研究者注意到了新时期这个特殊的年代界限,因此只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小说进行探讨。但目前尚无人选取新时期这个年代界限,又加之以性别限制,即进行东北女性文学的研究。《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研究》对于东北文学的研究选取了性别维度,但却以新时期以来为期限,使得这一研究带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与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文学关联较为密切的当属现代东北女性文学和“十七年”东北女性文学,因此在切人重点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以上两个阶段女性文学的系统梳理,以期使不同阶段的东北女性文学发展的群体性研究都能更加规范,并且具有可比性。  对于现代东北女性文学来说,主要是“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因此《新时期以来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研究》将其称为“生死场”。作为“东北作家群”中*优秀的小说家,萧红同时还是一位女性作家,这使得现代东北女性文学的成绩异常显著。萧红不仅是东北作家群中*出色的一位,同时也是现代文坛上一流作家中的一员,这让现代东北女性文学在现代文坛上显得那样突出。除萧红外,“东北作家群”中还有一位女性作家白朗,成就不及萧红,却也是一抹独特的存在。在现代文学阶段,除“东北作家群”外,沦陷区的女性作家创作同样值得关注。梅娘、但娣、吴瑛、杨絮、朱媞、左蒂等,在这一时期均有作品出版,其中以梅娘的成就*高。由于现代文学时期的东北有较长时间属于沦陷区,因此充满着流亡的歌哭,主题较为沉重。  新中国成立后,当代文学可分为“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三个阶段。“十七年”文学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文化环境的空前一致性,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并无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成就是草明的工业文学,这种全力展现建国以后新中国工业发展规模和成效的写作与建国以后红色叙事中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这一时期的东北女作家,草明总是免不了要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喜欢书写东北地区大规模工业化的面貌。“文革”时期的东北女性文学十分“冷清”,也显得更加凋敝和凄冷。  然而这一切都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得到改变,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女性文学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发展状态。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被称之为是“浮出历史地表”的写作,对东北女性文学来说也同样如此。而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的时间才有如此的变化,自然更是验证了时间场域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文学反思中,东北女作家也参与其中,“伤痕”、“反思”、“改革”、“先锋”也都留下了她们的创作痕迹。然而在进入90年代和新世纪以后,当文学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些思潮,而是有了更为多样化的创作时,东北女作家也纷纷走向了不同的创作领域。她们的思考有了更大范围的突破,不再被时代所局限,而是喜欢关注人本身。  ……

作者简介

  刘颖慧,女,1983年生,黑龙江双鸭山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任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省厅级社科基金8项,在《文艺争鸣》《东北师大学报》《小说评论》等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