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挥谈艺录:把生命交给舞台

石挥谈艺录:把生命交给舞台

话剧皇帝石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著述辑录,全面思考话剧行业文化生态,折射中国话剧发展历程,多份石挥谱曲作品首次公开。

1星价 ¥33.3 (4.9折)
2星价¥33.3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2932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0页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50293250 ; 978-7-5502-9325-0

本书特色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自小混迹京城天桥,少时饱尝世态炎凉。
投身艺术,自成一派,未竟十载名扬四海,成为影剧无冕之王。
黄佐临与他亦师亦友,称他为稀有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给他宝贵指导,看了他的表演动容落泪。
张爱玲读过他的小说,把他与高尔基相提并论。
老舍与他是莫逆之交,艰难时刻给他精神支持。
他是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代表作《日出》《原野》《秋海棠》《大马戏团》)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表演大师(代表作《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腐蚀》《夜店》《艳阳天》)
他执导的电影堪称影坛珍宝(代表作《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我这一辈子》)
锁线精装
首次公开4份石挥谱曲作品
首次公开7篇石挥接受报社记者访谈的文章
首次公开石挥与人合著的戏剧剧本《双喜临门》
完整辑录30篇石挥关于戏剧发展的文章,按发表时间重新整理
35张罕见图片,包括话剧剧照、演出本事、演出说明书、剧院旧貌、生活照、工作照
1937—1956年间京沪话剧发展的一手资料,包括剧团介绍、剧院分布、剧人素描、戏剧刊物
3篇文章重点描述石挥眼中的唐槐秋与曹禺,是了解唐槐秋与曹禺重要的文献资料。
依*初发表之样貌保留旧时体例,按文章类型与发表时间重新整理
遍览京津沪多家图书馆,搜求齐备,校勘精当,注释详尽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石挥1937年至1956年公开发表在《新闻报》《文汇报》《36画报》等报刊上的文章、图片、访谈、曲谱、会议发言,以多种形态展现石挥对话剧所作的贡献。
这些文字重点围绕当时戏剧活动丰富的京沪两地,从题材策划、编剧技巧、导演技法、演员制度、舞台装置、剧团经营、演剧经验、剧人素描等多元视角,全面系统地思考话剧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而从侧面呈现了中国话剧的历史演进。其真知灼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目录

代序
导读:勿忘石挥
壹话剧皇帝
1942—?—?艺人浮雕·石挥
1942—12—10天才艺人石挥
1943—10—01石挥访问记
1944—05—20石挥访问记
1945—04—01石挥谈婚姻
1946—07—15石挥、蓝马对谈
贰剧坛综述
1940—07—01艺坛风光月报·话剧
1940—11—?古城剧运纵横谈
1941—02—15一九四○年上海剧坛动态
1942—05—15*近之上海剧坛与其发展
1944—01—?舞台艺术座谈
1950—06—15解放一年来的上海影剧界
叁剧人素描
1941—05—10上海话剧家素描
1941—10—20曹禺印象记
1947—06—01记:朝鲜半岛高协剧团
1947—10—20唐槐秋先生这五十年
1956—10—06怀念唐槐秋先生
肆推动剧运
1939—11—13我们为什么要编《古城话剧》
1939—12—16编者言
1939—12—28文化运动部门中*艰难的话剧运动
1940—?—?方言剧
1940—04—06请予古城话剧一线生路
1940—07—09写给爱好话剧的同学们
1941—01—01谁肩起这个伟大的任务?
1941—07—30为暑期戏剧讲座写给上海的剧人们
1941—08—23写给北剧诸友
1945—12—01为演剧自由而呼
1945—12—10请免话剧捐税
伍剧艺漫谈
1939—10—15在戏剧活动中生活了这些年
1941—03—10舞台音乐的一角
1942—02—21把生命交给舞台
1943—09—18他(她)们的话
1944—06—01戏
1946—12—16在“话剧复兴运动座谈会”上的发言
陆古城乐章
1937—12—03北京剧社社歌《北剧进行曲》
1938—02—09话剧《茶花女》插曲《春夏秋冬》
1940—01—?话剧《日出》插曲
1940—02—01话剧《日出》主题歌
柒戏剧剧本
1956—02—03双喜临门
附录279
1943—02—01京剧与话剧
1943—03—19石挥访问记
1947—04—07艺人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石挥谈婚姻
佛有言:一切烦恼,皆由妄想生,为了不愿遭受烦恼的折磨,所以就不敢妄想,也就不敢存有结婚的念头。圣人有言:唯妇人与小人为难养也。此“养”就是养活的意思,妇人者妻子也,小人者儿女也。

石挥的格言
在三月的阳光下迎着阵阵和风,我们一行三人边走边谈着,由石挥自己将去北京而谈到已去北京的丁力,而谈到丁力的结婚,再谈到成家之不易。开始三人皆兴高采烈步伐轻松,继而颓然若丧,慨然长叹,步履沉重……
“上面您不是说将在这数日内□演一次《四郎探母》——回北京——吗?”
“唔!”接着沈冲的闲话,石挥不禁预先轻轻地舒了口气,抬起头望了望蓝空中那数团白云,真有“浮生若梦”之慨,歇了一会,嘴角微微地掀动了下,便说,“此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不是有意外事发生,也许我现在正忙着买车票,更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在一起遛马路了。”

从做戏谈起
“那么,几时可以走呢?”接着我若不这样问,那么恐怕下文便难以为继了。
“《梁上君子》要演九天,演完之后再筹备起程。”
“这戏的再演,林彬的一角由谁演呢?”
“庄严。”
“其中有一段的台词真是妙极了,当王骏问她可看过《金瓶梅》时,她回说不但看过而且看的还是古本的呢。”沈冲边说边笑,笑得几乎说不成声。
“妙的是在前面还有一句话是:‘什么,你问我这句话。’先把王骏吓得一呆以为问坏了,惹她生气,接着她再说看过而且还是古本的。这才绝呢!”石挥补充了不足之处。
“这也是黄(佐临)先生改编得妙。”过马路时为了避让一涌而来的车辆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谈话。零零落落地穿过了马路,不一会又会合在一起,接着又聊了起来。不过话题是转移了。
“这次您回北京不是可以碰见丁力了吗?”
“是的,不知这次参加长安的演出成绩如何?”
“大概不差吧!导演兼演出,而且孙道临和韩焱等老朋友又都在一起。”
“上个礼拜我曾去尚贤医院探望他的太太。”
“说起来也真叫气人,当丁力欲回北京的时候本预备两人一起去的,因为那时已知维拉有孕了,可是给周剑云的那一套动听的甜言蜜语说得没办法硬把太太带回北京,可是丁力去后,竟食言不管,且使一个双胞胎因过劳而流产,这事若给丁力知道了一定不会就这么随便了事。”

相关资料

石挥演的鲁贵,比我写的都好。
——曹禺

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
——张爱玲

他的《秋海棠》是契诃夫式的《天鹅哀歌》,演出了哲学意味。
——赵丹

一个演员,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如此之协调,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众多人物身上都取得了这种和谐,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
——黄佐临

我崇敬石挥,他拍的作品我都喜欢。他的表演艺术理论和实践,对我启发很大。他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创作充满了灵气的人。前辈当中还有许多大艺术家都值得我去学习继承。
——黄磊

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演员在演戏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享受。这个享受的得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跟刚才那个进入某种催眠状态有关系,他进入另外一个人的灵魂,他是真正在某一个瞬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他真正可以漂移开,你能感觉到他演这个人物他同时非常享受。
——姜文

梅兰芳看了石挥的表演忍不住落泪,说:“我忘了我这是在看戏了。”

作者简介

石挥(1919—?),原名石毓涛,天津杨柳青人。中国影剧史上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天才,视艺术为生命的、纯粹的现实主义大师,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影坛巨擘。作为演员,代表作有话剧《大马戏团》《秋海棠》及电影《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作为导演,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1957年,石挥被划为“右派”,后登上“民主三号”邮轮悄然离沪,从此再无音讯,谜案至今未解。其创作生涯虽短暂,作品却历久弥新,影响了几代人。

主编简介
李镇,电影史学者,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