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462156
  • 装帧:8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302462156 ; 978-7-302-46215-6

本书特色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这本书告诉我们,西方前沿科学究竟发展到了在国人看来如何荒诞离奇的程度?还有,被我们无比崇拜的霍金,以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们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同行眼里是怎样的一种奇葩存在? 欧美大众对于前沿科学的了解和感知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他们和我们一样将科学实用了?还是,真的理解了一些和我们普通大众,甚至某些科学家想象中不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这些科学精神和思想,真的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全面创新了吗?又是如何影响的? 作者作为《科学美国人》的资深记者,如何利用工作之便,到*科学家家里登堂入室,设法将科学家不与他人言说的秘密挖出来,且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将这些秘密和盘托出? 他做这一切就是他自己宣称的,有责任和义务将真正的科学和真实的科学家普及给大众?美国大众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和了解了这些疯狂得让人窒息的科学,或者更应该说是文学评论似的反讽的科学?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内容简介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的终结》同时入选“新中国60年600本影响力图书”及“改革开放30年300本影响力图书”两个书系,是终结系列《科学的终结》《自然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之中*受欢迎且影响*为深远的一部,该书实际上讨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观问题。不过在许多人看来,所谓科学的终结仅仅是对西方现代古典科学的又一次质疑,或许这是库恩所说的下一次“科学革命”。

目录

1 **章 进步的终结 一次关于科学信仰之终结的会议 岗瑟·斯滕特的“黄金时代” 科学是其自身成就的牺牲品吗 一百年前的物理学家到底是怎么想的 凭空杜撰的专利局长 本特利·格拉斯挑战万尼瓦尔·布什的“无尽的前沿” 列奥·卡达诺夫看到了正等待着物理学的艰难岁月 尼古拉斯·里查的一厢情愿 弗兰西斯·培根之“不断超越”的寓意 作为“消极能力”的反讽科学 27 第二章 哲学的终结 怀疑论者到底相信什么 卡尔·波普尔终于回答这个问题:证伪原则是可证伪的吗 托马斯·库恩对自己的“范式”谈虎色变 保罗·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哲学家 科林·麦金宣告哲学的末日已至 “萨伊尔”的寓意 59 第三章 物理学的终结 谢尔登·格拉肖的忧虑 爱德华·威滕对超弦和外星人的见解 史蒂文·温伯格空洞的终极理论 汉斯·贝特对“世界末日”的计算 约翰·惠勒与“万有源于比特” 戴维·玻姆——既廓清迷雾又散布神秘烟幕的人 理查德·费曼与哲学家的报复 91 第四章 宇宙学的终结 史蒂芬·霍金的无边想象 戴维·施拉姆——“大爆炸”的大吹鼓手 弥漫于宇宙祭司之间的疑惑 安德烈·林德与混沌的、分形的、永远自复制的暴涨宇宙 弗雷德·霍伊尔——终生的叛逆 宇宙学会变成植物学吗 115 第五章 进化生物学的终结 理查德·道金斯——达尔文的猎犬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的生命观——全是废话 林恩·马古利斯控诉盖亚 斯图亚特·考夫曼精心炮制的有组织的无序 斯坦利·米勒汲汲于永恒的生命起源之谜 147 第六章 社会科学的终结 爱德华·威尔逊对于社会生物学终极理论的恐惧 诺姆·乔姆斯基的玄机与困惑 克利福德·格尔茨永远的烦恼 167 第七章 神经科学的终结 生物学领域的“恶魔”弗朗西斯·克里克杀入意识领域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围绕谜团装腔作势 约翰·埃克尔斯——*后一位二元论者 罗杰·彭罗斯与准量子心智 神秘论者的反攻倒算 丹尼尔·丹尼特是神秘论者吗 马文·明斯基对执着于单一目的深恶痛绝 唯物主义的胜利 203 第八章 混杂学的终结 什么是混杂学 克里斯托弗·兰顿与人工生命之诗 佩尔·贝克的自组织临界性 控制论与突变论 菲利普·安德森论“重要的是差异” 莫雷·盖尔曼否认“别的东西”存在 伊利亚·普里高津与确定性的终结 米切尔·费根鲍姆被桌子驳倒 241 第九章 限度学的终结 在圣菲研究所叩问“科学知识的限度” 在哈德逊河畔会晤格雷高里·蔡汀 弗朗西斯·福山对科学不满 星际旅行的爱好者们 261 第十章 科学神学,或机械科学的终结 J. D·贝尔纳的超凡预见 汉斯·莫拉维克招惹口舌的“特殊智力儿童” 弗里曼·戴森的极度多样性原则 弗兰克·蒂普勒“鬼打墙”的幻觉 欧米加点到底想做什么 277 尾声 上帝的恐惧 一次神秘体验 欧米加点的寓意 查里·哈茨霍恩与索齐尼异端 为什么科学家们会对真理爱恨交加 上帝在啃他的手指甲吗 287 跋 未尽的终结 303 致谢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在这本雄辩的佳作中……霍根引领着我们,旁观他对数十位科学家的采访。他的采访策略是揪住这些科学家不放,一定要他们坦露自己对于科学发展到了何等地步、*终将发展向何处等问题的看法;而这些科学家们,则是当今地球上*特立独行、*有思想,当然也是*难缠的人物……他们都在霍根娓娓道来的行文中,栩栩如生地跃入我们眼前。”——《华盛顿邮报书评世界》 “由于霍根那流畅的文笔、带有恶作剧色彩的幽默感和善于捕捉细节的犀利眼光,他笔下所描述的一系列采访令人读来饶有趣味,有时甚至会令你忍俊不禁……这*是一部好书。”——《华尔街日报》 “作为一位技巧娴熟的语言大师和目光犀利的观察家,霍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而又流畅的世界,从超弦理论和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分析,到生命起源和社会生物学。”——《商业周刊》 “该书*的阅读乐趣,源自霍根与那些以科学为终生目标的人们之间的遭遇战。”——《旧金山纪事报》 “引人入胜的观点和极富洞察力的描述比比皆是。”——《图书馆学报》 “科学写手约翰·霍根的《科学的终结》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堪称该文体的代表之作,也有着该文体所固有的优点和缺点。读来引人入胜,且能引人思考。”——《美国理性杂志》 “这是一场横扫一切的雄辩盛宴,胜人一筹的喜悦随处可见。”——《华盛顿时报》 “约翰·霍根刺激得每个人都不吐不快。也许近年来描写科学的著作中,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引发如此之多的评论。”——《落基山新闻》 “《科学的终结》一书深入揭示了当代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内心世界。阅读它,享受它,并且感悟它吧!”——《哈特福德新闻报》 我们很可能已经发现了正在苦苦追寻的终极答案。当然,据说就在一个世纪以前,物理学家们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完成论观点,但现在的情况显然已与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了。真的吗?这本身就是个重大问题。——戴维·L. 古德斯坦(David L.Goodstein)摘自《科学》第272卷,1996.6.14 《科学的终结》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当然,有的读者偏好那些论旨宏阔严肃、有着大量脚注和参考书目的著作,有些人则喜爱那类可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其作者能敏锐地把握历史嬗变潮流的书,这两类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如果有谁正准备举办一次高朋满座的晚会,而与会嘉宾们又都是非凡俗之辈,那么,你也可读一读霍根这本书,辅以精心的筹备,保你会在宴会上制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从主菜上桌直到*后一道甜食。——查里斯·帕提特(Charles Petit)摘自《旧金山纪实报》,1996.6.23 对于任何一位关注基础科学或科学哲学之前沿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惹人瞩目的,更不用说对那些献身于这些领域的人们了。——保罗·R. 克鲁斯(Paul R.Cross)摘自《威尔逊季刊》第20卷,第3期,第98—99页 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仍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将永远是个获得愈益重大真理的进步事业。霍根让我们从这种教条的迷醉中惊醒过来,并促使人们理智地重新思索这种浪漫的科学观。——安东尼·J. 德桑提斯(Anthony J.Desantis)摘自《奥兰多卫报》,1996.8.4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约翰·霍根(John Horgan)是《科学美国人》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其中文版为《环球科学》)的资深撰稿人。他曾两度获美国科学促进会新闻与社会关系促进奖。他著有四本书,包括《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Addison Wesley,1996)和《战争的终结》(The End of War,McSweeney's, 2012)。他的文章登载在《纽约时报书评》《发现》《新科学家》《科学》和《集萃》等杂志上。《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自2005年起,霍根就职于史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全美工程类大学排名前五,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排名前三,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讲授科学史。 译者简介: 孙雍君,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原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擅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科学方法论思想为指导,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综合考察、分析比较与理论论证等方法。著有《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9月**版)。译著《高级迷信: 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当代科学文化前沿丛书)(【美】格罗斯、莱维特著,孙雍君、张锦志译),《书写生物学: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科研项目“《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曾获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