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

包邮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

1星价 ¥41.8 (6.1折)
2星价¥41.8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316404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199页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313164049 ; 978-7-313-16404-9

本书特色

  上海民营剧团的春天到来了,这里一片姹紫嫣红。昆剧的张军,话剧的张余,沪剧的孙徐春、徐俊和王勤、杨音、孙彩芳、郭懋琴,现代舞的金星,儿童剧的申俊磬,鼓乐的权军民、二娃,越剧的萧雅,音乐的沈传薪、程寿昌、孔庆宝,京剧的周燕萍,滑稽戏的徐世利、赵建新,相声的赵松涛,女魔术师严荷芝……让我们循着他们如年来的创业历程,去追寻他们走过的成长的足迹,去思考他们成功或失误的探索和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 诠释了民营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的经营案例。上海现代人剧社创办20年, 现在每年演出新、老剧目和场次已赶上甚至超过国有院团, 社会声誉日隆, 经济上也早已进入良性循环, 这些探索与实践从中国实际出发, 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运行模式,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 (事) 业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宝贵经验。

目录

总序一 (龚学平)
总序二
——那些年,我们追求卓越 (汪天云)

——这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 (吴兴人戴平)
引子

**章 特色姓“民”,错位争优
**节 名角下海办院团
第二节 艰难起步
第三节 成立之初“三把火”
第四节 商业戏剧领域新军
第五节 “撒网”捕娱情

第二章 打造品牌,活色生香
**节 让昆曲活在当下
第二节 创造新概念剧目
第三节 小剧团大手笔
第四节 原创新戏打品牌
第五节 点中海外演艺“穴道”

第三章 创新机制,挑战市场
**节 制作人制
第二节 多变“用人”经
第三节 多方合作
第四节 从单项演出走向多元生财

第四章 台前扶持,幕后推助
**节 种子基金效应
第二节 主管部门做推手
第三节 政府购买服务
第四节 行业协会:轻骑兵的根据地
第五节 女企业家探索演艺路
第六节 “恒源祥”的魄力

第五章 破解难题,前程似锦
**节 “票房”与艺术坚守
第二节 难题:求解“人才荒”
第三节 “不养人”与稳定基本队伍
第四节 各方应加大扶持力度

附录一
民营戏剧院团的运作模式
——上海现代人剧社个案分析(张余)
附录二
职业化重塑“街头风景”
——专访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高歌 范洁)
附录三
街头艺人:逐梦一年间(高歌 范洁)
附录四
上海首次举办“街头艺术联展”
“八零后”当道,为城市注入活力(朱渊)
附录五
玩气球踩独轮境外艺术家走上申城街头(朱光 范洁 高歌 郭新洋)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 百花枝头:来自上海民营剧团的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国有院团相对较多,国有院团中的名角也相对较多。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国有院团中部分名角陆续下海,打造民营剧团。名角成为领军人物,是上海民营表演团体能迅速崛起的成功因素之一。张军、金星、孙徐春、徐俊、萧雅、沈传薪等名角下海,为演艺行业改革注入了活水;为集聚艺术人才竖起了民营的大旗;为民营剧团提升了艺术水准和形象;为民营剧团塑造了敬业精神;为民营剧团打开了市场。对于民营剧团来说,名角就是口碑,名角就是品牌,名角就是票房,名角就是撑起剧团的顶梁柱。  2009年9月,国内首个以演员之名命名的民营昆曲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挂牌成立。作为一个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致力于昆剧创作和传播,以创作演出、教育研究、传播推广和文化交流为中心四大功能。中心成立那天,张军对朋友说:“我真的成个体户了。”话中隐含的复杂滋味,只有张军一人知晓。  张军原为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是昆剧界公认的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青年领军人物。面对“你将失去一切”的忠告,张军没有犹豫,主动放弃国有院团的优越条件和铁饭碗,创办了一个各方面都需要自力更生的全国**个民营昆剧团。此举在文艺圈内外引起不小震动。很快,一则题为“张军成立国内首个以演员之名命名的民营昆曲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新闻,便占据了申城各大媒体的突出位置。  端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金饭碗”不知足,非要跳出体制做“**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张军的决定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除了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热情鼓励他大胆闯一闯外,亲朋好友、老师领导几乎都不赞成。在戏曲市场整体疲软的光景下,多数院团还在依靠政府补贴艰辛前行,圈内人对这个“胆大妄为”的年轻人的做法一片唱衰。即便是看着张军长大的老师——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也不无担忧,他深知单枪匹马搞昆曲的艰难。张军却说:“站在上海昆剧团的平台上,又担任着副团长的职务,确实有很多有利条件去大干一番。可也正由于我自小在体制内成长,多年从业经历加上后来担任副团长期间积累的种种,让我感受到了剧团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阻碍。我倒不觉得这是体制或者是某个管理者的问题,而是多年来约定俗成的‘那一套’*终构成了某种桎梏,使得艺术家的创造力不能充分发挥。”这种无形的牵制或许别人已经习惯了,但张军却深感如芒在背:“记得还在剧团的时候,我曾和静安现代戏剧谷签约做了个小小的花雅堂版‘牡丹亭’,当时就承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多人觉得我作为剧团的主要演员,怎么可以自己去做一个演出?虽然我也作了解释,但后来发现,你在这个身份上切割不清楚。机制和体制不具备这样的空间,让我能很自由地和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但我内心其实有很多愿望想去实现。”“有一段时间觉得,越来越陷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那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有一段话,张军几乎倒背如流,那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说的:“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事业体制的院团基本上还停留在类似于各级政府部门文工团的阶段,与老百姓的期盼、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事业院团运行的基本模式是‘财政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根本目的、仓库是*终归宿’。”在体制内生活了近20年,张军很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他的想法太多,也太不“安分”,以至于对这段话有着太深的感触。*终,他痛下决心,决定做昆曲艺术领域**个“吃螃蟹的人”,做一个上海文艺体制改革的探路者。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