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582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9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43582163 ; 978-7-5435-8216-3
本书特色
“学习进阶”受到国内外科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美国新科学课程标准开发的理论基础。“能量”作为重要的科学概念,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构建各个自然学科的相关理论时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是对中学物理“能量”概念的学习进阶的研究,即:如何构建有效的“能量”进阶框架,如何基于进阶框架来描述学生“能量”概念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以及如何基于进阶框架实施教学等。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对学习进阶的内涵、开发过程以及教学应用等形成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内容简介
“学习进阶”受到国内外科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美国新科学课程标准开发的理论基础。“能量”作为重要的科学概念,在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构建各个自然学科的相关理论时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是对中学物理“能量”概念的学习进阶的研究,即:如何构建有效的“能量”进阶框架,如何基于进阶框架来描述学生“能量”概念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以及如何基于进阶框架实施教学等。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对学习进阶的内涵、开发过程以及教学应用等形成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目录
绪论
一、“能量”进阶框架的重要性
二、学习进阶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三、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的价值
**章 学习进阶概述
**节 主要内涵和研究途径
一、学习进阶的主要内涵
二、学习进阶的研究途径
第二节 进阶框架的开发流程
一、构建学习进阶框架
二、开发测试题目
三、确定问题结果空间
四、形成实证证据
五、理论框架的修正与循环研究
第三节 进阶框架的效度保证
一、心理构造的无效成分来源
二、心理构造效度的维度
第四节 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能量”进阶框架的开发基础
**节 人类对“能量”认识的演化
一、科学史上对“能量”认识的演化
二、对于“能量”的现代科学认识
三、本书中“能量”概念的含义
第二节 对学生“能量”认知的解释
一、认知理论:“框架理论”与“碎片理论”
二、内隐核心: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外在表现:“能量”的迷思概念
四、本书中“认知”的含义
第三节 “能量”进阶研究的挑战
一、“能量”进阶的研究现状
二、“能量”进阶研究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能量”进阶框架的研究思路
**节 研究的整体规划
第二节 进阶框架的构建
一、框架的构建
二、测试题目的开发
三、问题结果空间的构建方法
四、统计模型的选取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对数据的分析
二、对理论框架的修正与循环研究
第四章 “能量”进阶框架的理论建构
**节 “能量”框架中进阶变量的选取
一、基本假设
二、原理、迷思概念和推理方式
三、进阶变量的确定
第二节 “能量”框架中进阶层级的确定
一、*低层级的确定
二、*高层级的确定
三、中间层级的确定
第三节 “能量”进阶框架的初步建立
第五章 对“能量”进阶框架的初步实证检验
**节 数据收集:测验样本与题目的选取
一、研究样本
二、测试题目与试卷
第二节 编码标准:构建问题结果空间
第三节 数据分析:对“能量”进阶框架的反馈
一、对“'能量'心理构造”的表征程度
二、测试题目的质量
三、理论框架的有效性检验
第六章 对“能量”进阶框架的调整与再检验
**节 “能量”进阶框架的调整
一、调整的依据
二、调整后的“能量”进阶框架
第二节 测试工具的调整
一、测试内容
二、测试题目
三、题目访谈提纲
第三节 问题结果空间的调整
一、调整的说明
二、调整后的问题结果空间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
二、测试对“能量”心理构造的表征程度
三、测试题目的质量
四、对“能量”进阶框架的实证有效性检验
五、对学生“能量”认知水平的说明
第七章 对“能量”框进阶架的微调与验证
**节 “能量”进阶框架的微调
一、调整说明
二、调整后的结果
第二节 测试工具的调整
第三节 问题结果空间的调整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
二、测试对“能量”心理构造的表征程度
三、测试题目的质量
四、对“能量”进阶框架实证有效性的检验
五、对学生“能量”认知水平的说明
第八章 具有实证有效性的“能量”进阶框架
**节 *终形成的“能量”进阶框架
第二节 “能量”进阶框架的效度质量
一、“能量”进阶框架的内容效度
二、“能量”进阶框架的充分性效度
三、“能量”进阶框架的结构效度
四、“能量”进阶框架的可延拓效度
五、“能量”进阶框架的外部效度
六、“能量”进阶框架的结果效度
第三节 学生“能量”认知水平的发展现状
一、整体概括
二、具体描述
第九章 基于“能量进阶”的教学讨论
**节 基于0QWS丁理论的能量进阶课程
一、课程目标的构成与组织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三、课程展开的切入点
第二节 课程设计实例
第三节 课堂活动中的交互策略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
二、对互动模式的评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轮测试题目
附录2:第二轮测试题目
附录3:第三轮测试题目
附录4:访谈题目
附录5:对实证结果的补充说明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魏昕,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2005—201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期间(2012—2013年)国家公派赴美联合培养。对学习进阶理论、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推理能力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城堡
¥13.5¥45.0 -
十万个为什么
¥13.0¥20.0 -
宝葫芦的秘密
¥14.3¥23.0 -
寂静的春天(四师推荐精装版)
¥15.1¥42.0 -
骆驼祥子
¥20.3¥26.0 -
老人与海
¥6.9¥28.0 -
经典常谈
¥11.8¥20.0 -
灰尘的旅行
¥18.2¥28.0 -
世说新语
¥10.0¥29.8 -
想念地坛
¥14.7¥36.0 -
长篇小说:一九八四
¥14.4¥45.0 -
写作课
¥18.9¥46.0 -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
¥19.2¥32.0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9.3¥28.0 -
谈文学
¥6.7¥20.0 -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
¥7.0¥15.0 -
今天我是升旗手
¥18.9¥32.0 -
汤姆索亚历险记
¥12.7¥39.8 -
朝花夕拾
¥4.2¥16.8 -
灰尘的旅行
¥11.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