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
豆瓣8.6分,话剧皇帝石挥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著述辑录,探寻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第一手资料,透视早年间京沪社会百态的鲜活入口。
- ISBN:978755029520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35页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550295209 ; 978-7-5502-9520-9
本书特色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自小混迹京城天桥,少时饱尝世态炎凉。
投身艺术,自成一派,未竟十载名扬四海,成为影剧无冕之王。
黄佐临与他亦师亦友,称他为稀有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给他宝贵指导,看了他的表演动容落泪。
张爱玲读过他的小说,把他与高尔基相提并论。
老舍与他是莫逆之交,艰难时刻给他精神支持。
他是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 (《日出》《原野》《秋海棠》《大马戏团》)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表演大师 (《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腐蚀》《夜店》《艳阳天》)
他执导的电影堪称影坛珍宝(《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我这一辈子》)
------------------------------------------------------------------------------------------------
锁线精装
首次公开石挥的京味小说《大杂院儿》,幽默再现北京胡同里的世态人情
首次公开连载42期的石挥回京探母见闻实录
收录了半自传性质的《海角天涯篇》,记录了石挥从童年到进入剧坛打拼的成长经验与心路历程
完整辑录31篇杂文随笔,多元呈现石挥对社会现象、政治热点、日常话题的观察与批评
完整辑录27篇石挥影坛笔记,既包括表演手记与导演手记,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
内含近200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报刊、广告、漫画、话剧与电影剧照等图像资料,折射石挥所在的影剧圈和民国纸媒万象
特别整理了详细的石挥年谱与石挥京沪活动地图,从细密的日常行程与准确的地理定位高度还原石挥在场的历史时空,地图上的剧院、影院、书店、咖啡馆、饭店布局,勾勒出民国京沪文化生态的网络
依*初发表之样貌保留旧时体例,按文章类型与发表时间重新整理
遍览京津沪多家图书馆,搜求齐备,校勘精当,注释详尽
内容简介
《雾海夜航》收录了石挥的散文小说、影坛笔记和杂文随笔,以及近200幅罕见生活照、工作照、海报、节目单、演出本事、杂志封面、报纸上刊载的相关广告和漫画等,并附有详细的生平年谱与石挥在京沪两地的活动地图,是探寻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手资料。 全书展现了石挥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大杂院儿》《大李》生动地描绘出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理解;半自传性质的《古城探母回令记》与《海角天涯篇》则记录了石挥的幼年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少年时混迹于社会底层的艰辛、神秘而青涩的初恋、刚入戏剧界荒诞而真实的见闻以及成名后回到日军占领的故都探母的见闻和感触;影坛笔记既包括石挥电影表演与导演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国产片历史传统与发展现状的思考;杂文选题多样,包括社会现象、政治热点、日常话题的观察与批评。
前言
序言
我认识石挥是一九四○年,上海的“孤岛时期”,在上海剧艺社里。石挥饰演的文天祥曾轰动当时的剧坛,但他并不满足于待在一个非职业性的剧团。第二年,与上海剧艺社合同期满后,我们有十四个人自愿组成一个职业剧团,也就是后来叫作“苦干”的剧团,演员有石挥、张伐、韩非、黄宗江、史原、严俊、穆宏、梅村、丹尼、沈敏、英子、林榛,导演吴仞之、姚克和我。后来人员又有扩大。石挥一直是演员队伍里的中坚。那时候我们都向往着能有一个搞事业的、有效率的、有风格的、拥有自己观众的职业剧团,石挥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从北到南,颠沛流离,“天涯海角”,花了很大的力气,还于一九三五年投考过当时唯 一的戏剧高等学府——南京国立剧专,未被录取。(同时考的还有蓝马,也未被录取。)因此,他是很珍爱苦干剧团的。后来的六七年时间里我导他演一起合作了十几出戏,主要的有《大马戏团》《荒岛英雄》《金小玉》《林冲》《梁上君子》《乱世英雄》《夜店》等。
关于石挥,过去有些不同的议论。我始终是这样看的,他从旧社会来,难免沾有一些旧习惯、旧作风,但就我所见,他从未以此去玷污过演剧艺术。他迷恋于戏,迷恋于艺术,在这方面他总是保持着一股孩童般的纯情。他的舞台道德是良好的,总是顾及演出的整体效果,不抢角儿或突出个人,总是与对手相互默契配合,把角色置于整台戏之中。他排戏认真,从来是提前到场,做好各种准备再进入排练的。他有独特的天赋,但从不盲目自得,相反,尽量改造自己的条件,使之更加符合演戏的要求。他腿部受伤过,走路姿势不好,但他平时走路毫不放松,硬是把步伐纠正过来了。他嗓音浑厚,口语纯正,但他自认为训练不够,于是特地找了个声乐教师练唱。他从小读书不多,更没念过英文,但他渴望学习,尤其想看懂外国演剧理论,竟想自己搞翻译,来个一举两得,既学理论又学英语。他让我介绍个英文教师,硬是从基本句法学起,译出了几篇文章。
石挥作为一个演员,有他得天独厚的天赋,又是个舍得拼命的人。一九四二年我们演出《大马戏团》,四十天里演七十七场,几乎每天都是日夜两场,他演的慕容天锡,虽不是主角,却演得活脱神似。每场演出他都保持着新鲜感,即兴创造,赋予角色新的光彩。这是多么不易,需耗费多大的精力,终于在演到七十四场,也就是*末第二天的日场时,他昏厥过去了,医生赶到后台检查完了,看了看满面油彩的病人说:“没啥,这个人就是老了点儿!”慕容天锡的装是六十岁,而石挥却只有二十六七岁,真实细致的化装竟把医生也蒙住了!他休息了一个夜场,第二天还是坚持演完了*后的两场。
石挥作为一个演员,具有异常的表现能力。他非常善于攫取形象,观察形象,天长日久,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了。每准备一个角色,便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记忆,从周围的熟人身上寻找影子,还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丰富、挖掘角色应有的特征。我们那时候在艺术上都信奉这一条:语不惊人死不休。导演一出戏而无独到之处就不演出,演一个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就别上台。而石挥的创作欲望是极强的,每个角色身上都要找出与众不同的绝招动作。在《梁上君子》里他演个爱摆架子的吹牛律师,就设计了一个大声咳嗽的动作,这并不独特,可他不来常规的咳嗽,而是双手捧腹,口里大喊一声:“炮儿……”这是非常夸张的,但表现这个人物又是极为合理而有表现力的。
石挥的戏路宽,就像他熟悉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演,而且,悲剧、喜剧、闹剧、正剧都能演得好。在舞台与银幕上他是称得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的!有正派老生文天祥;有从红伶青衣变为潦倒戏子的秋海棠;《大马戏团》中把女儿当作摇钱树的老无赖慕容天锡;《荒岛英雄》中他演一个仆人漂落到荒岛成为众人之王的喜剧人物,把仆人与皇上两种身份感表现得极好;《梁上君子》中的吹牛律师,他能以看来毫无表情的表演使得观众哄堂大笑;还有《金小玉》中贪钱、阴险的警察厅长,《夜店》中的落难公子金不换,《腐蚀》中的革命者,《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等。每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个性强烈的活生生的人物,而每个人物又都含有他——石挥自己的一部分特色。观众看他演戏,是来看戏本身,同时又是来看石挥的。一个演员,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如此之协调,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众多人物身上都取得了这种和谐,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
同时,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干话剧的时候他就爱看电影,也研究电影。我们成立文华影片公司以后,请他来执导了一部影片《母亲》,他便开始了电影导演的工作。他*敬佩卓别林,向往能兼编、导、演于一身。《我这一辈子》就是他的一次尝试,影片中生活气息、时代气氛浓烈,着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旧中国社会底层的巡警。石挥是极熟悉中国北方底层人民的生活的,熟悉他们的幽默、聪慧,他们的善良、敦厚,这些都使他获得了细致、准确的自我感觉。另外,解放以后他导演的几部影片,就《鸡毛信》《天仙配》来说,题材虽不惊人,但是他用功,有设想,有创造,拍得是很有特色的。
石挥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有较大的区别,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现在的文学艺术工作有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阔的天地,各种艺术家的经验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故人的一种纪念,相信也能对现在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有所启示与借鉴。
黄佐临
一九八一年三月
目录
导读:勿忘石挥李镇
壹小说散文
1944—06—10天涯海角篇
序篇
恋之恨
忆往昔其一
忆往昔其二
忆往昔其三
病院中
酷夏游
在苏州
在无锡
在镇江
在扬州
1945—05—01古城探母回令记
1945—06—01孔子以前没有孔子
1945—07—05大李
1945—07—10大杂院儿
贰影坛笔记
1947—08—29脑袋的问题
1948—09—30从舞台到银幕
1949—03—05随笔
1949—04—05我看《生死恨》
1949—12—15访石挥:谈赴京观感和一身破烂棉袄裤的来历
1950?我这样想
1950—02—26只得让“我”死的原因
1950—06—?从演《腐蚀》谈起
1951—01—01值得表扬的一件事
1951—07—15加强政治学习
1954—?—?石挥谈自己在电影《宋景诗》中的表演
1954—05—?和孩子们在一起:《鸡毛信》导演散记
1956—?—?我对“争鸣”的一些看法
1956—02—24关于影片“天仙配”
1956—02—25写在电影《天仙配》上映之前
1956—05—28《天仙配》的导演手记
一、*早的创作设想
二、看了舞台演出以后
三、关键性的圆桌会议
四、从实际的镜头处理中的一些体会
1956—08—18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石挥代表的发言
要给予应有的估价
让演员们去过舞台生活
男外的几点建议
1956—09—20跃骑在内蒙草原上
1956—09—21马上的笑话
1956—10—24海上遇险记
1956—12—03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重视中国电影的传统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让观众来批评批评
导演与剧作者不通气
1956—12—17有这么一件事情
1957—01—?我对“谁是中心”的看法
1957—03—24我们建议……
1957—04—28一年之计在于春
1957—04—?我演僧格林沁
1957—07—11关于影片《宋士杰》
叁杂文随笔
1940—06—15保定之行随笔:天真纯洁的学生们永远是可爱的
1943—07—25改行
1945—11—17如此人心篇
1945—11—24击鼓鸣冤
1945—12—08老百姓该站起来说话
1945—12—12欧洲来信
1945—12—15昆明学潮
1945—12—19好人不当兵
1945—12—19向蒋先生建议
1945—12—22上海没有学生?
1945—12—26人才与奴才
1946—01—02顾仲彝挨揍
1946—01—02无题
1946—01—03无题
1949—01—01一九四九年元旦献词
1956—08—26小翠
1956—08—27横塘船上的沈阿娥
1956—08—28谈虎色变
1956—08—29夜半遇狼记
1956—09—04替外国朋友的孩子题名字
1956—10—05内蒙古的马、鲤鱼和西瓜
1956—10—22育王寺内看舍利
1956—11—22给老太太们记上一功吧
1956—12—13拿腔使调的普通话
1956—12—16旧货店的京海派
1956—12—24有趣的大上海思想
1956—12—30想起黄河鲤鱼
1956—12—31珍珠泉看鲤鱼
1957—02—12为孩子们祝福
1957—02—14正月十五闹元宵
1957—05—11东吴大将“假话”
石挥年谱
后记
节选
大杂院儿 “过差事啦,过差事啦,小二子快瞧来嘿!快呀!” “奶奶,过差事啦,我看过差事的去。” “三姑娘在那儿哪,我挤不过去,慢点嘿!” “马队都到了,今儿个枪毙谁呀?” “武二爷张德胜。” “好劲嘿,瞧瞧这小子是个什么德行?” 人声乱成了一团,你拥我挤,把一个顺治门大街给围得透不出一点气来,如果今天没有点风的话,小二子放的屁准可以在人堆里保留半小时。 你伸长了脖子,他拔出来脑袋,个儿小的垫脚儿,看不清的时候就挤到高坡上去,一只手抱着电线杆子,眼睛睁着,嘴张着,人们的视线都往顺治门脸儿看,看那不能打仗只能过差事的马队,一步一步慢慢地踱了过来。在马队后面隐隐的看得见有几辆大车,车上拥着一堆人,因为车身颠簸不平,把他们一堆人弄得你挤我头,我碰你腿,可是他们仍旧紧紧的挤在一起。 “为布告事:查北京城内著名巨匪张德胜又名武二爷等七名,素在京南一带做案多起,经本市侦缉队第×小队队员于该犯家内捕获,送往卫戍司令部,经审问后,该犯直认不讳,待定今日按法执行枪决,以儆效尤,此令。” 小二子身后的土墙上贴着这样一张布告,小二子死心眼,常常拿奶奶开玩笑,明知道奶奶不认得字,他偏要问: “奶奶,这是什么呀?” “学堂的广告,”小二子笑了,奶奶才知道孩子有毛病,顺手很习惯地给了小二子一个耳括子,小二子哭了,不要紧,奶奶再哄。 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们,都集中了精神往前边儿看。没有几分钟的工夫,差事车子到了眼前,一辆两辆——三——四——一共七辆,每辆大车上绑着一个人,前后左右坐满了兵,都摘着手枪,犯人们有哭的,有笑的,唱戏者有之,索酒者有之,唯有武二爷垂头丧气,提不起一点精神来,闷声不响地随着大队往前走,身子几乎是瘫在车上。 “武二爷打起精神来,廿年后又是条汉子!”人类就是这样残忍成性,看热闹的在这个时候还天真地要犯人提起精神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武二爷听见有人这样喊了,心里一阵子难过,装做没听见,结果,东一句西一句喊成一片,武二爷听了就好像刀刺心一样地不舒服。心里在说:我是个好人,我不是土匪,大老爷你们是有儿女的人,可要积德呀!你们抓不到真的武二爷可不要冤枉我这个假武二爷。我明白了,我以后不再叫武二爷了,还不行吗?我家里有老婆,有孩子,他们靠着我吃靠着我喝,大老爷枪毙了我一条命,就是枪毙了我一家子。 我死了他们也得死,求求您大老爷,您升官发财,指日高升,我武二爷——不,我张瓦匠来生变犬马也要向您报恩的。好像他自己仍旧听得见前后左右一阵子的乱棒没头没脑的打下来,像这种刑法武二爷经得太多了,像这种话武二爷也说得太多了,没有用,武二爷一说他们就打,大老爷们明知武二爷是冤枉的,可是交不了差,岂不连饭锅都砸了,这是你倒楣。 后来,他自己也知道没有希望了,随他们绑上大车,推到天桥去枪毙。可是武二爷的心没有绝望,他口里不停的说:我是冤枉的呀,大老爷。可是心里在想:也许武二爷武松有灵,知道我今天有难,他会从景阳冈上跑到这儿来劫法场,也把我带上了梁山,我得了命,拜武二爷为师,见到了宋大哥,李逵这些好汉,我看他们是不是跟我“说书”是一个样子。 武二爷是个瓦匠,可是他对于他这行职业只看成是个求生活的手段,并没有什么大兴趣与爱好,本来么,一天累到晚,没有一点英雄气概,武二爷特别注重英雄气概,因此他爱上水浒英雄,好像梁山上的众好汉都是他的好弟兄,叫自己的儿子平常也挎上把木头刀,这是英雄本色。武二爷本姓张,叫什么?谁也不清楚。好像没有必要知道似的,武二爷是同院住的孩子们给起的外号,因为他每天回家吃完了饭,总要把同院的孩子们叫了来,给他们说书。一部武松景阳冈打虎整整说了一年多,他没有说腻,孩子们也没听腻,而每次开书总是说: “说说武二爷……”接着这一篇书里没有一句没有“武二爷”的,因此孩子给他起了个外号,就叫他武二爷。 武二爷对于这个外号认为是笔意外之财,非常高兴,虽然他已经是四十多岁快五十的人了,可是有了这个外号以后,自己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每天挺着个腰板儿走来走去,就连平常做工盖房子的时候也是一副武二爷的英雄架子,别人笑他不管,老婆劝他不听,他满意,因为他在这上面可以找到生活快乐,可以使他天真活泼,跳来跳去和孩子们在地上打滚。结果武二爷被孩子们给骑在地上了,孩子们笑,武二爷也笑,孩子们爱武二爷,武二爷也爱孩子们,武二爷穷,孩子们不嫌他,他没钱买糖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偷钱买糖给他吃,他吃,孩子也吃,他快活,孩子们也快活。 武二爷是北京生,北京长,北京的根儿。他爸爸就是这样,所以他也这样不离开北京,他爸爸在南城月牙胡同卅号住了一辈子,他也预备住一辈子,绝不搬家,武二爷跟北京跟月牙胡同跟卅号的房子,跟房子里的人是不可分的,有着超乎一切的感情在。 北京南城月牙胡同卅号是一座大院子,里边又分成了五个小院子,一共有卅多间房,可是住着廿多家人家,由进大门起,如果你不下点功夫,你真数不清这个院子会有多少口子人,这里包括各色人等,这是个大杂院儿。 没到这北京的人不知道大杂院儿是什么,进了大杂院儿,才晓得这里边的奥妙。大杂院是北京的特产,人间的奇迹,生活的宝藏。 历史有兴衰,人事有更替,大杂院儿亦然。月牙胡同卅号也有它的兴衰史实,不知是那儿来的风水,就是在这一年中,它突然兴盛起来,前院后院接二连三地生儿育女,东院娶媳妇儿,西院办满月,添人进口,连新代旧,热闹非凡,武二爷高兴,认为今年要走运。 卅号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因为“物以类聚”,所以他们都差不多是相同的等级,可是有那许多的不同的职业与性格,比仿说,一进门头一间过道里的田大嫂子,好好的身体就养不出孩子来,田大哥是给对门儿何家开汽车,收入很好,在卅号是被别人眼红的好差事,当然不孝有三,田大哥要再找个人儿来养儿子,可是田大嫂子始终不答应,要不怎么他们常打架呢?大概田大哥除了对自己的老婆不能养孩子之外,还有地方不能满足自己,所以常常在外边闹点风流事件,大嫂子就恨他这点: “你剩点钱儿也不说是存起来,胡玩胡花将来吃什么?” “我又没儿子,剩下钱便宜你呀!”一吵架田大哥就挑她的短儿。 “没儿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再说我今年才四十二,你怎么知道我养不出来?咱们今儿晚上试一回。”田大嫂常常要田大哥试试。 “得了,我试了廿多年了,谁还不知道谁是怎么着。” “田大哥你今儿个晚上就试试吧,对不对,大嫂子?”武二爷平空地插进一句来,弄得田大哥笑了,大嫂子也笑了。武二爷正好下班回来,进门就是这么一句话,田大哥也不吵了,武二爷也过了瘾,武二爷并不避讳田大嫂子,拉下裤子走到墙犄角就是一泡尿。武二爷有个毛病,撒尿的时候一定要唱,好像不唱就撒不出来似的,为了保持英雄气概,这泡尿至少要撒二分钟,尿沿墙而下,顺着墙根转过了武二爷的脚,像一条河东转西弯的跑得很远,武二爷看着自己的尿在地面上有此成就,抖搂抖搂裤子接着唱下去: “吓,小栓子,才收车呀,今儿个拉多少钱哪?” “二叔,吃拉吗您哪,今儿个拉了二块多。” 小栓子是个光棍,他爸爸死了,剩下了小栓子一个人,那时候他才十二岁,是武二爷给化的缘弄来的棺材,给办了丧事,要不怎么武二爷有人缘儿哪?出殡的那天,下小雨,小栓子那经过这种事,一起杠,武二爷当了总司令:“小栓子摔盆儿呀,”小栓子叭地一声摔碎了孝子盆儿,他想起了爸爸死了,这一抬出去就要入土了,永远看不见了,小栓子哭了,这孩子有心,他肯咬牙,他怕给爸爸丢人,怕爸爸死了不放心,小栓子决定努力自强,小栓子的哭声感动了天和地,就连那穿着破大褂儿吹鼓手也被感动了,吹出来的声音也变了,大鼓敲上去的声音好像是说:“起哄起哄”,烟筒喇叭说“不服不服”,小锣说: “应当应当”,小喇叭说:“小栓子我的妈呀!”一行人走出了城,后面由武二爷挺着英雄腰板儿押着,那天武二爷告了一天工,所以人家都说武二爷够朋友。 小栓子给武二爷叩了个响头,并且还给小栓子介绍了一家车厂子,小栓子开始拉了车,武二爷给打的保,人家都说武二爷是热心肠儿。 小栓子今年十八岁了,想起了十二岁就拉车的事,不能不敬重武二爷,小栓子就住在田大哥的里院,门口放着一辆洋车,这是小栓子自己置的产业,小栓子有种,不给爸爸丢人。 跨过了小栓子的门,里边还有三个院子,好像田大哥是门房,小栓子是个三岔路口,武二爷是中路,住的是西房,一共三间就住着三家,说来也真邪门儿,武二爷那么好说话的人怎么就会娶了这么一位凶得吓人的老婆,由于环境使然,孩子们叫惯了武二爷,当然叫她是武二奶奶了。武二爷满意自己的外号,可是武二奶奶就恨人家叫她武二奶奶,夫妻们老打架,武二奶奶的嗓门儿高,所以常常是武二奶奶喊胜了,武二爷其实是让着她,他还要留着嗓子,到了晚上给孩子们说水浒传 “武二爷三杯不过冈……” 武二爷的东屋是打铁的,所以浑身是铁锈,不大爱洗澡,脸黑,不大爱说话,爱笑,所以常看见他龇着他的大凸牙,很不舒服地放在 下嘴唇的外边。姓什么不知道,人家都叫他铁铺掌柜的,有一个媳妇,四个孩子,大概大牙过长的人孩子就多,武二爷会看相法,他给铁铺掌柜的算过命。 武二爷的西屋是个玻璃铺二掌柜的,人比较他们都干净多了,他是这个院子的长衫阶级,虽然就是冬夏长青的那一件布大褂,大概因为他每天照玻璃的原故,把脸都给照白了,白得发青。据武二爷的相法说,这种人不长命,武二奶奶别的不服武二爷,只有相面她信,所以她除了武二爷上工的时候跟铁铺掌柜的开开玩笑摸摸他的大牙以外,是不大跟二掌柜的说话。 “白皮王八”是武二爷*看不起的一个人,也姓张,可是武二爷不承认是同宗,白皮王八这个外号是武二爷给起的,因为这家伙没出息,自己没法儿养活老婆,叫老婆在外边当野鸡去。自己为了害臊,所以不大出来,关在屋里也不多说话,天长日久,把脸给闷得雪白,所以武二爷叫他白皮王八。 白皮王八夫妇之间不知道是怎么个感情,竟会维系得比别人家夫妇更亲爱体贴。王八夫人当野鸡赚来的钱,送给王八丈夫做本钱,就在月牙胡同口摆个小摊儿,卖炸糕。每天王八丈夫日出而出,在马路上卖炸糕。王八夫人在家里休息,给丈夫预备饭。到了晚上,王八丈夫收了摊回家,王八夫人浓妆巧扮去当野鸡,夫妇俩赚来的钱都存在一起,这个月兑个镯子,下个月打个戒指,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在武二爷这一区里大概要数王八夫妇的经济情形好了。可是武二爷看不起他们,铁铺掌柜的,玻璃铺二掌柜的,小栓子,田大哥,就连养 不出儿子的田大妈也看不起他们。可是王八夫妇却过着比他们谁都舒服的日子。 由于环境使然,王八夫妇在这个众目耽耽之下,永远对人和颜悦色,从不跟任何人发生纠纷,一切逆来顺受。武二爷是绝对不跟他们说一句话,他们心里明白,这可以忍受,谁让咱们是个王八哪,不过*难过的就是这帮子孩子们,一见面就叫“白皮王八来了”,有时候孩子们闲着没事,睹着他们屋门口唱: 白皮王八脸真白,媳妇见人就撑怀。 白皮王八没出息,自己的媳妇叫别人睡。 白皮王八没有胆儿,媳妇出门卖屁眼儿。 白皮王八不争气,眼看着媳妇打野鸡。 俗话说,王八好当气难受,在起初是有点光火,可是后来日子长了,听得多了,慢慢地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所以王八夫妇每天快乐非常。
相关资料
石挥演的鲁贵,比我写的都好。
——曹禺
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
——张爱玲
他的《秋海棠》是契诃夫式的《天鹅哀歌》,演出了哲学意味。
——赵丹
一个演员,能够在角色身上把人物与自我融化得如此之协调,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众多人物身上都取得了这种和谐,不能不说是个具有艺术魅力的、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
——黄佐临
我崇敬石挥,他拍的作品我都喜欢。他的表演艺术理论和实践,对我启发很大。他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创作充满了灵气的人。前辈当中还有许多大艺术家都值得我去学习继承。
——黄磊
我深深地感觉到,石挥在演戏的时候,有非常强烈的享受……尽管演的是不同的人物,但是他其实很会抓所谓戏的那部分,也就是人失控的部分,而人失控的部分往往是暴露本质的时候。
——姜文
我参加了1982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回顾展,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
——让•米特里
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
——佐藤忠男
梅兰芳看了石挥的表演忍不住落泪,说:“我忘了我这是在看戏了。”
作者简介
作者:石挥
原名石毓涛,天津杨柳青人。中国影剧史上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天才,视艺术为生命的、纯粹的现实主义大师,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影坛巨擘。作为演员,代表作有话剧《大马戏团》《秋海棠》及电影《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作为导演,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1957年,石挥被划为“右派”,后登上“民主三号”邮轮悄然离沪,从此再无音讯,谜案至今未解。其创作生涯虽短暂,作品却历久弥新,影响了几代人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6.4¥6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9.3¥55.0 -
孤独海子:海子经典诗选
¥18.9¥45.0 -
理想青年:朱光潜谈修养
¥18.1¥49.0 -
我是一只骆驼
¥19.2¥32.0 -
诗经演
¥10.5¥39.0 -
藏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22.1¥63.0 -
汉字里的中国
¥12.2¥4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4¥49.8 -
我与地坛
¥15.4¥2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8.4¥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茶馆
¥10.8¥36.0 -
熊镇.2
¥17.4¥49.8 -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中英文对照)
¥14.8¥39.9 -
一曲难忘
¥15.1¥35.0 -
活出生命的本真
¥16.7¥45.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8.5¥45.0 -
有苦有甜过生活
¥15.8¥45.0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