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518350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80页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305183508 ; 978-7-305-18350-8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的不同模式、策略及其得失, 并立足于中国翻译史、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 结合译本细读, 剖析了明清儒家士大夫西学会通背后的文化心理、认知基础、诠释资源及译本特征, 试图界定和阐明会通及翻译会通的学术内涵, 以确立会通作为传统重要译论的学术地位。
目录
序二
**章 绪论
**节 研究述评
一、明清之际翻译会通研究述评
二、晚清翻译会通研究述评
三、会通作为学术方式的研究述评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标、意义、思路与方法
一、目标和意义
二、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基本观点、重点难点及研究内容
一、基本观点
二、重点难点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明末实学翻译会通
**节 徐光启实学翻译会通
一、徐光启翻译会通思想之形成
二、“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
三、“既具新论,以考旧文”
四、“镕彼方之材质,人《大统》之型模”
第二节 李之藻翻译会通
一、心同理同:李之藻耶儒会通的心学认知基础
二、“间亦出其鄙谫,会通一二”
三、“借我华言,翻出西义”
第三节 王徵《奇器图说》翻译会通
一、“关切民生日用”的会通伦理
二、重学义法与济世情怀的相遇
三、译与写的交融
第三章 晚清实学翻译会通
**节 晚清经世实学与西学会通
一、海纳百川与林则徐翻译会通
二、师夷长技与魏源翻译会通
三、采西学与洋务派科技翻译会通
第二节 语言障碍与晚清会通人才的培养
一、通事语言障碍与翻译公所提议
二、晚清翻译人才培养及西学会通主张
三、中外合译:晚清中西会通之途
第三节 《佐治刍言》翻译会通
一、合译与《佐治刍言》中西会通
二、“理明”与中西政治经济观念的会通
三、“文法”与传统诗学的融入
第四章 晚清新学与严复翻译会通
**节 清代学术与严复翻译会通
一、义理“反证”与中西思想会通
二、“敦崇朴学”与考证会通
三、“文章正轨”与中西辞章会通
第二节 “问对”与严复翻译会通
一、问答标记:“问对”形式会通
二、说理论辩:“问对”功能会通
三、先秦文法:“问对”章法会通
第三节 严复按语的翻译会通
一、会通中西,考辨西学
二、发掘新意,诊断中学
三、沿流讨源,回观中文
第四节 严复换例译法与中西会通
一、严复换例译法的会通性
二、反观中文歧义之弊
三、反观中国逻辑之不缜
第五章 晚清新学与林纾翻译会通
**节 林纾“译读”会通
一、传统诗书与“译读”欧人性情
二、明理与“译读”欧人性情
三、阅历与“译读”欧人性情
第二节 林纾“译写”会通
一、师古心理与“译写”
二、师古笔法与“译写”
三、拈字之法与“译写”
第三节 林纾“译画”会通
一、以主观写意会通客观写实
二、以“经营位置”会通“状至逼肖”
三、以水墨会通色彩
第六章 明清翻译会通的特征
**节 明清翻译会通的经世化
一、晚明实学会通的经世化
二、晚清实学会通的经世化
三、晚清新学会通的经世化
第二节 明清翻译会通的情感化
一、明末实学会通的情感化
二、晚清实学会通的情感化
三、晚清新学会通的情感化
第三节 明清翻译会通的文学化
一、晚明天文历算会通的文学化
二、晚清实学会通的文学化
三、晚清新学会通的文学化
第七章 翻译会通论及其解释学视界
**节 翻译会通论
一、从传统学术会通到翻译会通
二、从会通的内涵到翻译会通的界定
三、会通与格义
第二节 明清翻译会通的解释学视界
一、理解的历史性与明清西学会通
二、明清翻译会通的解释学真理追求
三、明清翻译会通的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节选
《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 三、“文章正轨”与中西辞章会通 严复崇尚实学,同徐光启一样曾经批评传统学术*尚辞章,不求理实,慆慢险躁。但这并不是说严复翻译不讲求辞章,只是不要为了辞章而辞章。就严复译介西学而言,他恰恰提出了很注重辞章的“信达雅”文章学翻译②三原则:“《易》日:修辞立诚。子日:辞达而已。又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③“辞章存乎才”④,“文章正轨”说成就了严复作为译界的文章高手,译文充溢着其中西会通的情才、辞才及文才。 “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文言》,后世把它引申为写文章的金科玉律,如《文心雕龙·徵圣第二》说:“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碟,秉文之金科矣。”⑤桐城派方苞(1668-1749)和方东树(1772-1851)重申“修辞立其诚”,正性情,注重内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发,因而这个“诚”也应该包括译者的性情。就严复而言,其翻译中“发于自然,达其至深而莫能自己”⑥的性情至少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前文所论的“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这是学术之性情。如严复《天演论》自序对比了他对司马迁“《易》本隐而之显,《春秋》推见至隐”前后两种理解:“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而读了西方逻辑学有关“内籀”(归纳)、“外籀”(演绎)方法后“如寐初觉”,发现《易》由隐而显就是演绎法,而《春秋》推见至隐则是归纳法。这种以西观中的新发现,是严复治西学之至乐,所以严复激动得“乃推卷起日:有是哉!”“其言若诏之矣。”⑦严复这种至乐自始至终贯穿于其译著之中。其二是“自了国民之天责”⑧,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它促使严复把西学译介与晚清时局紧密结合,把自己的文章写入译文,对原文信息型文本加以情感化,取便发挥,托译言志。如《天演论》是严复“忠愤所发,特借赫胥黎之书,用为主文谲谏之资而已。”①《原富》针对传统士人以言利为讳的现状,以此书“指斥当轴之迷谬”②,认为经济学近关“中国之贫富”,远系“黄种之盛衰”,因此翻译中每见原文与晚清时事暗合,就频繁附以己见,“丁宁反复,不自觉其言之长,而辞之激也。”③翻译《群学肆言》,针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所论传统“既坚甚完,其改制沮力,亦以愈大,而革故鼎新皆难,其物乃入于老死”这一共性难题,严复叹日:“呜呼!此吾国变法之所以难也。”④。严复译书以“诚”释“信”,可谓其以西学激发国民情感共鸣的“嘤求”⑤术,频繁展示了严复的抒情之才,与“达”之“达旨”⑥术、“雅”之“招徕术”⑦异曲同工。 严复辞章的文章学翻译第二个要义是“辞达而已”。“辞达而已”一方面是维新派有识之士批评士人不要为了辞章而辞章,以至于慆慢险躁;另一方面“辞达”又是翻译的文章学标准,重在达旨。对此,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观点十分明确,即“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但中西语言的诸多差异,按原文字比句次来译,“则恐必不可通”,译者只有“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⑧可见“辞达”的前提是“取明深义”,确保“达旨”,其具体方法是“互备”和“前后引衬”。达的基本标准可谓词不害意。 ……
作者简介
张德让(1968-),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安徽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外文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英汉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外国语》、《中国翻译》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合)译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教育厅等研究项目多项。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门
¥14.4¥42.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到山中去
¥9.1¥30.0 -
随想录-版本摭谈
¥17.3¥65.0 -
浮生六记
¥10.0¥36.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