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9882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7cm
  • 页数:19,237页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34988219 ; 978-7-5349-8821-9

本书特色

本书由中医学专家编写,著名画家绘图,在第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说,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十四经每条均单独绘有概观的经络与穴位图;头部及躯干正背侧则有总图。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穴位均用不同颜色的彩点表示,力求符合人体解剖,定位准确精美.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并有指针应急处方,供临床应用参考.本图解以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 《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为依据,致力于腧穴的规范统一.本书具有检索容易、图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优点,是针灸、按摩、外治等医疗、教学、科研的工具书,适合医学生、教学人员、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针灸、推拿爱好者学习使用,亦是各医学图书馆珍贵的典藏书。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6章, 先行文字解说, 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 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 并有指针应急处方, 供临床应用参考。

目录

第1章 中国针灸发展史略 1.1 针灸的创始与经络穴位的发现 1.2 商周时期的起步 1.3 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奠基 1.4 晋至南北朝时期的进步 1.5 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1.6 宋金元时期的繁荣 1.7 明清民国时期的成就 1.8 新中国建立后针灸的勃兴 图1-1 仰韶文化 砭石 图1-2 商代 砭镰 图1-3 商周时期玉砭、玉针 图1-4 扁鹊汉代画像石 图1-5 《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 图1-6 《阴阳十一脉灸经》帛书 图1-7 西汉金针 图1-8 西汉金银针示意图 图1-9 西汉人体经脉漆俑 图1-10 《针灸甲乙经》 图1-11 《肘后备急方》 图1-12 《产经.妊妇脉图》(九、十月肾、膀胱经养胎) 图1-13 《千金要方》中的针灸部分 图1-14 《烟萝图》 图1-15 宋代《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1号(左) 图1-16 明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拓片(右) 图1-17 《欧希范五脏图》 图1-18 《玄门内照图》中的杨介《存真图》(正背部分) 图1-19 《十四经发挥》经穴图(任督二脉部分) 图1-20 《铜人明堂图》(正人图) 图1-21 《针灸大成》经穴图(内景图部分) 图1-22 乾隆小铜人 图1-23 光绪铜人 图1-24 英国所藏中国童子铜人第2章 针灸基本理论 2.1 经络的分类与功能 2.2 腧穴的分类与功能 2.2.1 经穴 2.2.2 经外穴 2.2.3 阿是穴 2.2.4 微针穴 2.3 特定穴 2.3.1 五输穴 2.3.2 原穴 2.3.3 络穴 2.3.4 丢口穴 2.3.5 背俞穴 2.3.6 募穴 2.3.7 八会穴 2.3.8 八脉交会穴 2.3.9 六腑下合穴 2.4 穴位名称、部位的标准化 2.4.1 经穴、经外穴、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 2.4.2 经穴、经外穴、头针穴线的国际 …… 第3章 十四经穴第4章 经外穴第5章 微刺系统第6章 常见病症处方例附录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靳士英 男,1927年生.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春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毕业,从医60余载.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组组长、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史杂志》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热衷振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潜心研究针灸、四诊、杂病、草药、医史,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有《新编中医学概要》(全国科学大会奖)《舌脉诊法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外治法》等专著30余部.在针灸方面,编有《针灸穴位挂图》(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华针灸经络穴位图》《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实用头针穴线挂图》《实用耳针穴位挂图》《图说针灸经络穴位》等,主要致力于人体三维结构穴位解剖定位及临床研究.部分著作已有英、法、德文版全球发行.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大百科全书》有关传统医学词条的撰写.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及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贡献奖.因医教研卓有成绩,曾立二、三等功数次;广州军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和成就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