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101120165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5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101120165 ; 978-7-101-12016-5
本书特色
在综合观照政治、经学、思想、文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发生了从“圣王”向“王圣”的转变。所谓“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称王,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万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为公。“王圣”则是东汉权力阶层重塑的一个政治观念:帝王即为圣人,帝王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权力,还拥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统与道统为一身。从“圣王”转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续先秦而来,在芜杂诞幻中涌动着以思想改造现实的冲动,其终结意味着上古文化精神的终结;东汉的“王圣”精神则开启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试图改造现实,而是努力地适应现实。 在综合观照政治、经学、思想、文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发生了从“圣王”向“王圣”的转变。所谓“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称王,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万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为公。“王圣”则是东汉权力阶层重塑的一个政治观念:帝王即为圣人,帝王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权力,还拥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统与道统为一身。从“圣王”转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续先秦而来,在芜杂诞幻中涌动着以思想改造现实的冲动,其终结意味着上古文化精神的终结;东汉的“王圣”精神则开启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试图改造现实,而是努力地适应现实。在前三章,本书历时梳理了两汉文化精神由“圣王”向“王圣”的转变过程,认为转变的契机在于王莽禅汉。王莽禅汉并非简单的外戚篡位,而是西汉元成以来儒学发展的产物。儒生在元成之际走上权力舞台,但由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无法实现其礼乐改制的王道理想。改制失败后,儒生鼓吹宿命化的禅让,呼唤出了符合“圣王”理想的王莽,但*终造成了惨重的社会灾难。绝望的儒生在新朝大乱、人心思汉的时代情绪中提出了“王命论”,热情阐释三个命题:“孔为赤制”、“上天垂戒”、“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分别从圣、天、血统等方面阐述刘氏王命的正当性。东汉帝王则敏感适时地利用了“王命论”思潮,逐步将其纳入政治神话体系中,*终构建了以《白虎通义》为代表的“王圣”意识形态。在后三章,本书从经学、思想、文学等几个侧面分析了“王圣”意识形态对东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学领域,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都在论争过程中积极向王权靠拢,*终失去了经世大法的品格,而变成了“王圣”意识形态的附庸。思想发展在“王圣”观念的制控下,呈现出平庸的格局。即使东汉末的批判思潮,也不再有西汉公天下思想的阔大气象。士人在“王圣”观念下处世趋于谨固内敛、苛求名节和明哲保身。文学在帝国强盛时颂王宣汉,后来在世道崩坏之际,逐渐开始表达个体生命体验。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
内容简介
立足时间、人物、著作的考察,立论严谨扎实;观照政治、学术、创作,多重维度研究,视野宽广;论说擘肌分理,见解精辟;行文力量饱满,气韵生动。
目录
作者简介
曲利丽,女,河南省洛宁县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及文献学,曾在《史学集刊》、《中国文化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
¥31.8¥75.0 -
人类酷刑简史
¥23.6¥5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2.5¥39.0 -
安史之乱
¥27.9¥6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23.0¥45.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九说中国
¥8.0¥25.0 -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8.9¥29.8 -
日本历史
¥15.8¥48.0 -
万历十五年
¥20.6¥25.0 -
小字白劳-李零自序集
¥22.1¥65.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0.1¥29.8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23.6¥58.0 -
名师讲堂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26.5¥78.0 -
终局之地:南明那些事儿
¥21.8¥68.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2.2¥36.0 -
历史的启示
¥15.6¥52.0 -
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与事(八品)
¥7.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