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时代的美学-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微时代的美学-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星价 ¥83.3 (7.0折)
2星价¥83.3 定价¥11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0863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18页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20308632 ; 978-7-5203-0863-2

本书特色

“微”已经越来越成为概括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范畴之一,甚至可以在种程度上说,当代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文学艺术与美学在微时代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存在形态如何,内在机制与动力怎样?衍生出那些的新形态、新范式、新审美风尚乃至审美精神,对当下的文化生活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提出并追问这些问题,不仅是文学艺术与美学直面现实、关注时代的具体形式,也是文学艺术与美学反思自身的重要契机,本研究将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与研究。

内容简介

“微”已经越来越成为概括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范畴之一,甚至可以在种程度上说,当代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文学艺术与美学在微时代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存在形态如何,内在机制与动力怎样?衍生出那些的新形态、新范式、新审美风尚乃至审美精神,对当下的文化生活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提出并追问这些问题,不仅是文学艺术与美学直面现实、关注时代的具体形式,也是文学艺术与美学反思自身的重要契机,本研究将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与研究。

目录

“微时代”的美学(代前言)**辑 微时代:美学的改变 作为研究客体的微文化:方法论反思 “逃”与“忘”的神话——“微时代”审美及其文化反思 “生活美学”的微时代利弊谈 微生活下的美学尴尬 “微”泛化的文化与审美 微媒介与“微”生活中的“审美”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 微时代:艺术生产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析“微时代”的审美与文艺症候 从微时代到APP:后一后现代美学的“互空间性” “微时代”: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第二辑 微时代:媒介及其可能性 “分享主义”价值原则的兴起——微技术社会文化影响的革命性 微信时代的互动美学 微信:图绘信息时代的文化、审美与政治景观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 “微空间”与土地空间的结构冲突——一个关于当代大众艺术文化景观的分析视角 “微空间”里虚拟的现实——微媒介语境下思想的“搏击” 接受短平快的美学享受 微时代与“事件公众”的兴起 “微时代”与“裸贷”: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文化症候 尴尬的公共视觉性——论中国数字博物馆制度性依附下的形象表征策略第三辑 微时代:影视审美及其他 中国微电影与微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生产 媒介公共文化空间、青年意识形态与网生代的崛起——论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社会文化意义 “微时代”语境下微电影的美学特征 当下微电影研究中的问题之辩 微时代电视文学新变及其审美特质 虚实相间:中国微影视的美学特征初探 春晚微传播中的多元话语政治 意识的自明还是泯灭 ——以《偶像来了》为例解读微时代的生命观 网络艺术的观看方式与审美生成 ACGN审美文化空间分析 微博文学文本与文学的新变 微时代美术鉴赏教育的问题反思与方法建构 互联网背景下的吐槽文化研究 微时代时尚文化传播与时尚领导力研究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编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德胜,1963年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文艺美学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点”当代文艺思潮”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研究方向为美学、美学史和当代审美文化。出版有《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批评话题》《文化的嬉戏与承诺》《生命与美的交融》《美学的历史》《宗白华评传》等12部著作,并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孙士聪,复旦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人事部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招标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中宣部马工程子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