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哲学与中国-总第1辑-2016年春季号

哲学与中国-总第1辑-2016年春季号

1星价 ¥31.0 (7.2折)
2星价¥31.0 定价¥4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5602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03560200 ; 978-7-5035-6020-0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中国哲学发展现实,主要探讨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等问题,同时对哲学经典、学科前沿问题、社会思潮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把握和展现中国特色哲学和思想理论建设的理念、力量和前景。全书设置如下栏目:本辑特稿、学科与中国、学术与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与中国、问题与中国、名家访谈。该书以中央党校从事哲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和相关学员为基本的撰稿人。

目录

本辑特稿 坚定文化自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学科与中国
“思”之视阈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三重思考
“哲学”的期待:“中国哲学”学科研究反思
西欧中世纪政治伦理的宗教之维——以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为例

学术与中国
历史进步论的新认识与新发展——从历史进步的客观性、实质和动力问题谈起
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
无形而有理——朱熹的太极之学
恩格斯究竟如何理解人道主义

话语与中国
文化自信时代的中国问题意识与话语建设路径
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世界历史意义
增强社会创新活力之主体性研究
生态文明与中国梦

理论与中国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的运用
习近平科技创新战略思想研究
民生民主: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路径
基于杭州市“民主促民生”的实践
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

问题与中国
劳动地位的提升与劳动的双重维度
如何看待自由的科学内涵和实践
国家治理的伦理逻辑——道德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性要素

绿色浪潮下的低碳技术与新能源革命

名家访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大众的哲学——杨春贵同志访谈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哲学与中国(2016年春季号 总第1辑)》:  谈及哲学与时代,人们常常会想到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经典表述。前者说,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①,后者更是明确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绝不简单地等同于时代主流思潮,而是以批判性思维对时代思想的提升。然而,在一些人看来,“时代精神”“思想精华”这些动人的字眼可能只不过是哲学的自我粉饰,实际上哲学与现实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渐行渐远。更有人争辩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学科门类研究的分化和细化以及整个社会日趋实用化、技术化,哲学已经沦为看似玄妙其实毫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技”。这样的看法反映在哲学内部,使得有些哲学家们表现出关于哲学本身价值和地位的焦虑(如利奥塔就曾感叹道“哲学的大厦已成废墟”)。换句话说,哲学的身份和哲学在现时代的合法性都出现了危机。虽然这样的危机、疑虑在哲学史上从未真正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但也常常成为困扰哲学家们的重要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身又构成了整个哲学史的一部分。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实用上升、思想隐退的时代,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思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21世纪是现代性继续扩展和深化时代的一部分,向前看依然主导着人们思想的潮流,哲学领域也频繁出现“哲学前沿”的提法。哲学领域虽然不断出现貌似新的主义、理论、学说,但新的学说总是与哲学史密切相关。与实用学科不同,哲学的前沿和后方并没有严格的划分,过于强调哲学的所谓前沿性只能切断哲学自身发展的脉络,把哲学对现时代的反思与以往的哲学积累分割开来。进而言之,哲学对时代的反思既是纯粹而深刻的,同时也是艰苦而困难的。它的每一次探索都不过是以新的方式不断返回原点而已,而这个原点就是雅斯贝斯称之为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前800-前200)。在雅氏看来,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欧洲三大区域“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以前无意识接受的思想、习惯和环境,都遭到了审查、探究和清理。”换句话说,雅氏所说的“轴心文明”的标志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的出现,按雅氏自己的描述就是“哲学家首次出现了。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人证明自己有能力,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他在自身内部发现了将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原”①。  “轴心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次系统地思考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这一思考的普遍性在于提升人的主体性和设立超越的世界,并在这一似乎矛盾的两种价值之间找到了平衡。作为对特殊时代要求的回应,每一种轴心文明在如何理解主体性、采纳何种精神取向上既有本质上的相同又在具体方法上和形式上各具自己的特点。精神取向的核心是实现超越,而中华文明呈现出与欧洲文明不同的超越方式和途径,后者是通过有神文化而展现向现实世界之外(之上)的超越,而前者则通过“天人合一”而展现出影响深远的内在超越。在“外向超越”的哲学思想中,产生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体系,把世界区分为两个部分,完满的理念世界和可朽的现实世界;前者是永恒的,而后者只是前者的摹本。“善”(good)的理念并不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一个完全与人无涉的超越领域,处于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哲学是鼓励个人超越后者而与前者合为一体。与这种“外向超越”形态不同,中国思想家通过百家争鸣发展出了“内向超越”哲学形态。世界只有一个,虽然也有“天人之分”的说法,但总体上中国哲学家都承认“天道”和“人道”并不遥远。“道不远人”,因为“道”或“天道”即在“人伦日用”之中。②哲学不是要寻求超越这个世界,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世界运行中体验“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而“得道”。由于“天道”在“人道”之中,哲学更为直接地向人自身的“心”用力。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