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侧看民国-(全5册)

1星价 ¥74.1 (3.8折)
2星价¥74.1 定价¥19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0条)
ztw***(三星用户)

大先生小平常

不常见的历史故事 内容丰富

2024-08-28 08:39:28
0 0
she***(三星用户)

评价书的内容

这套丛书不以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为框架,而是巧妙地选取某个截面或细微之处,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景观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这套丛书在史料的选取和叙述上下足了功夫。作者们广泛搜集了民国时期的各种文献、书信、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精心编排和生动叙述,将这些资料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2024-08-09 11:39:2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6170930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604
  • 出版时间:2018-02-01
  • 条形码:9787546170930 ; 978-7-5461-7093-0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黄山书社出版
不从正面对民国人物做完整叙述,而是选取某个截面,反映民国的一个侧面,从细微处体察出这些民国人物的别样精彩
大先生,小平常,掀开不刻意隐藏的真实,发现不写进历史的故事
看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他们仗剑天涯的精神气韵,文化情感碰撞下的榜样力量和侠骨柔情

我们学过*好的新诗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学过*好的散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知道可怜的阮玲玉,知道20世纪伟大的五四运动,知道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知道厉害的校长蔡元培……
总有那么多民国的人和事让人不断地说起。
这套“侧看民国系列”是李伶伶、王一心两位花费多年的时间从侧面解读民国人物的倾心之作,从细微处体察出这些民国人物别样精彩,细看、侧看,自然好看!
在民国题材升温降温几番轮替之后,人们对于民国题材的认识趋于理性,对于民国题材热的原因有了更多脱离了感性的思考,对于民国题材的选取,也有了体现多样化的非寻常视角。
黄山书社2018年开年出版的“侧看民国系列”同时推出五本,分别是写我国现代著名的社团——新月社以及新月派诗人的《摇晃的梦想》,写民国公立、私立包括教会大学诸多图书馆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写抗战时期沪宁一带*为活跃、当今仍为读者兴趣不减的三位著名作家——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武器与素手》,写鲁迅三兄弟婚姻等关系的《从百草园到八道湾》,还有从胡适日记出发看民国社会与众生的《替时代写生》。虽然只有五册,却给人以目不暇接、内容丰富的感觉。
“侧看民国”不从正面对民国人物做完整叙述,而是选取某个截面,反映民国的一个侧面,一代人的热血青春:看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他们仗剑天涯的精神气韵;文化情感碰撞下的榜样力量和侠骨柔情。

内容简介

经历如你我一样的平常,邂逅素面朝天的民国先生 我们学过*好的新诗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学过*好的散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知道*美的女演员是阮玲玉,我们知道20世纪*伟大的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我们了解的*伟大的政治家是中山先生,我们了解*厉害的校长是蔡元培······ 总有那么多*民国的人和事让人不断地说起。 “侧看民国” 不从正面对民国人物做完整叙述,而是选取某个截面,反映民国的一个侧面,一代人的热血青春:看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他们仗剑天涯的精神气韵;文化情感碰撞下的榜样力量和侠骨柔情。

目录

《武器与素手(张爱玲苏青胡兰成)》 序 祖辈 父母亲 求学 婚姻 刊缘 出走 三角 男女 互看 自传 周氏 幽默 唾雨 胆性 换笔 晚景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走进民国大学图书馆)》 序言 **章 蜕变:从书院藏书楼到大学图书馆 一、书院藏书楼:大学图书馆的前身 (一)公立、私立、教会:民国时期的三类大学 (二)盛宣怀、梁启超、李端棻、孙家鼐:早期大学图书馆的推动者 二、书院——大学、藏书楼——图书馆 (一)大学多由传统书院发展而来 (二)大学藏书楼略具近代图书馆性质 第二章 沉浮:民国大事件中的大学图书馆, 一、辛亥革命 (一)三所公立大学图书馆的进步与落后, (二)六大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升级改造 (三)辛亥革命后停办的大学和图书馆 二、新文化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 (一)北京大学图书馆:新文化运动中传播“主义”的场所 (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新图书馆运动**站 (三)齐鲁大学图书馆:国学研究助其增加藏书 (四)沪江大学图书馆:扩充中文图书运动 (五)中国化:教会大学的新生 三、抗日战争 (一)轰炸、偷盗、掠夺、内迁是图书大量毁损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图书馆在颠沛流离中的生存和发展 (三)挪用与社会服务:战时大学图书馆的战时特别功能 四、解放战争 (一)复员回迁,重建图书馆 (二)馆中馆:政治的产物 第三章 乐章:民国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艺术 一、中西合璧是民国大学图书馆*普遍的建筑形式 二、外国设计师是民国大学图书馆建筑中的主力军 (一)教会大学图书馆建筑中的外国设计师 (二)墨菲:大学图书馆是中国传统复兴建筑的代表 (三)公立大学图书馆建筑中的外国设计师 三、中国设计师是公立和私立大学图书馆建筑不同风格的主要推手 (一)**代中国设计师将西洋建筑风格作为首选 (二)杨廷宝: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的代表建筑师 四、民国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地域性特色 第四章 灵魂:民国大学图书馆学人 一、校长:大学图书馆定位与走向的决定者 (一)直属于校长:大学图书馆行政地位提高的表现 (二)校长的图书馆理念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 二、馆长:大学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直接引领者 (一)图书馆学专门人才是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主要来源 (二)非图书馆专业学者任图书馆馆长的贡献 (三)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外籍馆长是时代的缩影 后记 《摇晃的梦想(徐志摩和新月诗人)》 开篇 **章 徐志摩、胡适的聚餐会 徐志摩和梁实秋:一次有趣的、失败的演讲 徐志摩和胡适:透露了婚外恋 徐志摩和郭沫若:因“泪浪”结怨 胡适和郭沫若:“夕阳楼之争” 石虎胡同7号:吃喝交谈的聚餐会 第二章 从“新月社”到“新月俱乐部” “诗翁”泰戈尔来了! 松树胡同7号:“俱不乐部”的新月俱乐部 第三章 新月社·现代评论社·周氏兄弟 徐志摩和鲁迅:“积仇的**步” 陈西滢和凌叔华:“新月”的一对夫妻 周作人心里的“绅士鬼”和“流氓鬼” 战中的两个“和事佬”:徐志摩和胡适 第四章 《晨报副刊》,徐志摩的“喇叭” 既是徐志摩的,也是新月社的《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派的开端 《晨报副刊·剧刊》:“国剧运动”的理论基地 第五章 新月书店:一个股份制的出版公司 新月书店的始末 胡适任性“闹”退出 第六章 《新月》月刊:从文学到政治 《“新月”的态度》的态度 凌叔华、沈从文:两个“新月”小说家 徐悲鸿、刘海粟:两个“新月”美术家 潘光旦:唯一的“新月”优生学家 叶公超、梁实秋:“新月”文艺评论“双璧” 胡适和罗隆基:在《新月》“人权风波”中沉浮 第七章 《诗刊》,《诗镌》之后的诗歌刊物 徐志摩和陈梦家:接力办《诗刊》 方令孺和方玮德:“新月”诗人中的一对姑侄 徐志摩和邵洵美:“诗坛双璧” 第八章 《学文》,《新月》的继承者 叶公超和《新月》的*后岁月 叶公超和《学文》和卞之琳、季羡林、钱锺书 末篇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 自序 澄衷学堂纪事 人生导师二哥嗣柜 与总教的一次冲突 善待偷书同学 与王云五的桃李情 少时荒唐,王云五从旁相劝 荐王,是对还是错? 得任北大教授,全凭蔡元培慧眼 资历*浅但月薪*高 勤工俭学运动中现分歧 不满学潮风波 平息“讲义费风潮” “挑唆”和“蛊惑” 被“民盟”开除了 与马寅初是君子之交,还是密友呢? 亦生亦友傅斯年 差一点被“轰”下讲台 学术上的相互影响 政治上的共同进退 极尽褒奖与夸赞 报知遇之恩,四救陈独秀 “二十年不谈政治” 大骂法国人“不要脸” 绞刑架下施援手 与辜鸿铭,道不同而以君子待之 思想早有分歧,继而笔墨交锋 辜鸿铭要到法院告胡适, “君子和而不同” 沉默以对鲁迅的讥语 一个冷峻一个温和 短暂的交谊 做“和事佬”却不讨好, 对苏雪林谩骂鲁迅不以为然 被“好人政府”伤了心 “好人”组成“好政府” “好人政府”成立又垮台 “好人政府”不好人 *爱的朋友丁文江 大哥似的关怀 共同“谈政治” 受丁连累,也做了“走狗” 丁文江客死他乡 骨骼峭立的《丁文江的传记》 拜见废帝,引来哗然一片 接到“小皇帝”的召见电话 抗议修正优待清室条件 与陶行知:两个安徽佬 同投杜威门下 “小先生运动”的由来 同被通缉却形同陌路 “新诗”驳“新诗” 为梅兰芳送行遭非议 旧剧:改良还是废除? “华美协进社”邀梅访美 送梅登船 “梅博士拜谢胡博士” 为梅访欧出谋划策 永远的怀念 与郭沫若,文人相轻? 大度平息争论 终未做成朋友 证明婚姻是否美满非关女人脚小 订下娃娃亲 婚前想见新娘而不得 称职又有个性的小脚妻子 “占了便宜”的婚姻 绽放在异国的精神之“恋” 开始于“狂狷”的交谈 相会还是幽会? 信来信往伴终身 陈衡哲:胡适的“一个*早的同志” 情感开始于文字游戏 裹足不前斩断情丝 难忘佳人借诗咏情 一篇小说暗含玄机 一场婚外恋,湮没在刀光之中 爱上小“表妹” 幽会于西子湖畔 烟霞洞中的神仙眷侣 又一次相逢 难忍相思苦 屈服于妻子的菜刀 “表妹”要去当尼姑 难解徐志摩“八宝箱”之谜 诗人殉难 两个女人的争夺战 “一笔糊涂账” 《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 序 一、父母爱情:门当户对的典范 (一)鲁迅的“鲁”来自母亲的姓 (二)父亲死,长子顶门立户 (三)长嫂如母 (四)剪辫和放足:夫死从子 二、男大当婚:三兄弟的婚事 (一)鲁迅的婚事:奉母成婚 (二)周作人的婚事:自由恋爱 (三)周建人的婚事:亲上加亲 三、周氏大家庭,其乐融融只是一厢情愿 (一)兄弟怡怡的美好年代 (二)迁居——从绍兴到北京 四、兄弟失和,依然一笔糊涂账 (一)失和前,情深又意长 (二)失和中,剑拔又弩张 (三)失和后,老死不相往来 五、家外家,以爱情的名义 (一)“外面的”两个媳妇 (二)家里的两个孩子 六、鲁迅身后的事 (一)哀悼,在南北之间 (二)纷争,利益至上 七、周作人的滋味生活 (一)抗战中,“苦住”北平 (二)抗战后,坐牢南京 (三)朱安的*后岁月 八、周建人的“寿则多福” (一)一桩离婚官司 (二)谢幕,一个接一个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相关资料

侧看 细看 好看 ——“侧看民国系列”简评 在民国题材升温降温几番轮替之后,人们对于民国题材的认识趋于理性,对于民国题材热的原因有了更多脱离了感性的思考,对于民国题材的选取,也有了体现多样化的非寻常视角。 近日,黄山书社2018年开年刚刚出版的“侧看民国系列”同时推出五本,分别是写我国现代*著名的社团——新月社以及新月派诗人的《摇晃的梦想》,写民国公立、私立包括教会大学诸多图书馆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写抗战时期沪宁一带*为活跃、当今仍为读者兴趣不减的三位著名作家——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武器与素手》,写鲁迅三兄弟婚姻等关系的《从百草园到八道湾》,还有从胡适日记出发看民国社会与众生的《替时代写生》。虽然只有五册,却给人以目不暇接、内容丰富的感觉。 《摇晃的梦想:徐志摩和新月诗人》让我们看到了另一视角下新月派诗人的面孔。 一提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月社、新月派,除了对他们有专门而深入的了解,一般人在头脑里出现的印象,恐怕多半会与浪漫、唯美、滥情联系在一起。也难怪,谁叫那群人以月亮作图腾呢?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还不就是情与美吗?何况还叫新月,更犹如女性中的新娘;何况还由一直被大众视为情圣的徐志摩作团体的灵魂。 如果读者有兴趣、有耐心读完这本书,应该会改变对徐志摩的通常印象。会了解徐志摩在率性与感性之外,还有老谋与理性的一面;在风花雪月之外,还有“柔”肩担道义的一面;在追求个人理想的爱情之外,还有为社会的理想而奋斗的一面。在徐志摩身后,蔡元培曾用“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来总结他,本书则意在写一个“诗外”的徐志摩。 王一心是国内较早关注张爱玲研究的作家,除了张爱玲传记外,还出版过首部苏青传记,并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应在张爱玲研究之外研究胡兰成,如今这本《武器与素手——张爱玲 苏青 胡兰成》将张爱玲、苏青、胡兰成三人放在一块写,是自然的。张爱玲与苏青同为上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文坛上的一对*显眼的女作家;胡兰成与苏青是大同乡,他与张爱玲结识,也是通过苏青,他与张爱玲更有一段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倾城之恋”。他们三人之间,不仅有许多交往,在文学创作、人生思想方面,还有来回的、深入的影响。这使得将他三人作对比,不仅可以,也有意义、有意味、有意思。事实上,在以往出版的研究文献中,论述他们其中一人而涉及另外两人的,占了很大比例,足以证明3人之间关系的相互牵扯,只是尚无一本像本书这样,将三传主从出身,一直“比较”到老死的著作。 大陆的张爱玲研究,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起算,迄今已近30年了。在如许长的时间里,在张爱玲热持续不退的社会背景下,张爱玲从文本到人生,“多肉”的部分已经被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嚼啃得差不多了。研究者若非视力过人,已经面临拾人牙慧的窘境;读者若非反复咀而不厌,也已面呈疲劳之态。张爱玲研究今后的出路无非两条,一是精耕细作,一是另辟蹊径。基于这种考虑,王一心近几年来,先后出版了《深艳——艺术的张爱玲》、《色,戒不了》,加上这本《武器与素手》,算是对这两条路的试脚吧。张爱玲、苏青、胡兰成他们仨,都是言之难尽的人物,待事过境迁,往往又会令人有新的感触生发,而又有再写的兴趣,所以恐怕今后还会有继续之日。 《从百草园到八道湾:鲁迅家的细碎往事》在于它间接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或者说,它可以引起读者对鲁迅的一些思考。比如我们对鲁迅究竟了解多少。专门与不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难以计数,关于鲁迅评述山积波委;新时期以来鲁迅成了话题人物,被专门与不专门研究的人予以不断与多方解读。结果之一是几乎使我们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以为鲁迅是我们熟悉的人,以为自己熟悉鲁迅。《鲁迅家的细碎往事》告诉我们,不见得。由《鲁迅家的细碎往事》,或可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 鲁迅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前人已经有了定论。可是问题还是顽固地存在着,因为我们以往被耳提面命地告知的,是身着光亮皮袍的鲁迅,至于他皮袍下藏着的小,却长时间地被忽视了;人们目光如炬地看出了鲁迅的自我道德追求,称赞他的自检,他的自觉,他的惭愧,却忘了看一看那小的究竟。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是作者试图从日记这个独特的角度解读胡适的一种尝试。本书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人物传记。好传记的*要义是表现传主性格,大概没什么能比日记更能透露一个人脾气的了。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胡适日记,是他自1906年2月13日开始写的而结束于1962年2月21日,时间跨度长逾半个世纪,总字数粗估在250万以上。 胡适开始记日记时已虚龄十六,并不算早,比他早的人还多;他的*后一篇日记记于逝世前三天,也肯定不是丢笔*迟的人。可是世上像他这样记日记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却如凤毛麟角。任何一个普通人,若能以自己一辈子的时间来写一部日记,即便没有意思,也一定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永远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著作。何况以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能留下这么一部皇皇巨“记”,意义自然更非寻常。胡适又是中国新文化的弄潮儿与代表人物,人也是个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人,所以他写的日记,字面固然饶有意思,行间也很有些意味。这便是我们要写“日记里的胡适”、要从日记看胡适的原因了。读者在这里也将看到一些在胡适以及相关人物的传记中难得一见的事情与景观。 胡适其人,其日记,虽然都是本书的关键词,但作者核心的着眼点,在于其人而非日记。换言之,本书不是研究胡适日记的书,而旨在研究胡适这个人。虽说要研究胡适这个人,不可能不研究他的日记,何况本书又是借助人物的内心独白,张望他半开的心灵之窗,是从日记的视角来打量日记的主人,但目标毕竟是人,是在日记中,由对人处事、性情脾气、态度心思、爱憎好恶、大节琐细等等拼接成的一个生动的、矛盾的、真实的人。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走进民国大学图书馆》纵观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人当然是核心因素。从*初的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转换,紧接其后的由西方管理思想及模式向中国本土化的转变,到战乱时期的苦守坚持、惨淡经营,其间无不可见有志于中国图书馆创立与发展、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充满热情与深情的先驱者们勤勤恂恂的身影。今天堂皇之厦的根基,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来自他们当年的筚路蓝缕。笔者对于民国高校图书馆史研究的选择,不仅源于职业的本份、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期冀借此向前辈表达由衷的敬意。 这套“侧看民国系列”是李伶伶、王一心两位花费多年的时间从侧面解读民国人物的倾心之作,从细微处体擦出这些民国人物别样精彩,细看、侧看,自然好看!

作者简介

李伶伶,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有“京剧四大名旦传记丛书”、《梅兰芳和孟小冬》、《杨宪益传》、《齐康传》、《鲁迅地图》、《胡适地图》、《沈从文地图》等,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 1993年—2003年江苏报告文学奖一等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王一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馆员。著有传记《惊世才女张爱玲》、《丁玲外传》、《苏青传》、《林语堂》等,历史小说《太平天国》。获南京市第五届文学艺术奖(政府奖)银奖、南京市文联第六届金陵文学奖荣誉奖、南京市 “五个一”工程奖、金陵文学奖报告文学大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