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风行日本、台湾的“佛系快乐思考法”, 与渡边淳一、松浦弥太郎不谋而合的幸福新主张!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我给这本书俩颗星 一颗是长的小巧玲珑好看 没错就是封面吸引了我 另一颗是因为书中有那么几句话还是实用的(对我而言) 纸质一般内容一般 建议内心平时浮躁,容易生气的人入手吧
- ISBN:978755941431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59414311 ; 978-7-5594-1431-1
本书特色
一、深度解读“佛系”,重塑快乐自我
·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佛系恋爱:“我们恋爱吧。”“都行,看你。”
·佛系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
佛系=一切随缘 自得其乐 LOVE&PEACE
快乐 = 放下“不满的心” 坦率而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
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极逃避,是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
二、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佛系”快乐思考法,能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内容简介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内心埋藏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事,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人生,就是一条艰辛的路。其实,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迷思。
实际上,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这一点,再加上“正确的思考法”,那么任何烦恼都能迎刃而解。这便是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
那么,我们每天究竟在烦恼什么呢?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满压力。
•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考虑到将来的生活,感到不安。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乍一看,这些都是自己难以解决、解决起来相当花时间的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烦恼全部来自于“心灵的反应”。
提到“心灵的反应”,或许有不少读者无法马上理解,实际上几乎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可以说成是“心灵的反应”。
例如,每天早班高峰期坐地铁时,我们常常会禁不住叹息道:“今天也这么拥挤啊!”这就是心灵忧郁的反应。再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他人板着一张脸,心中总会有些不爽,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
综上所述,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当我们工作时,当我们外出时,我们的心灵总是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躁、沮丧、对未来的不安、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后的悔恨等情绪所致,烦恼便开始在心中慢慢生根。
所以说,大多数人烦恼都来源于“心灵的反应”。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这就是烦恼产生的“唯一的原因”。找到了产生烦恼的原因,相应地,我们也能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那么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不动摇,不沮丧,不生气,拒绝压力,在他人面前能放松自我,回首过去时不后悔,也不为将来的事情忧心……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让你的心灵摆脱枷锁,那么幸福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可能有的读者会误解,觉得“避免不必要的反应”是指忍气吞声、无视、不关心等消极行为,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它是指从一开始就将会增添烦恼的一切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避免掉。比如当你的内心产生愤怒、不安、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时,若能马上将其化解掉,那么人生将会美好很多。
由于这些多余的反应,许多人都有过为失败、烦恼所困扰的糟糕经历,所以从今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种“避免不必要反应”的美好生活方式。
古代印度的圣人佛陀的教义中提到过“如何练习不反应”。原本佛陀的教义就旨在传授“停止心灵多余的反应,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正视心灵的反应;第二,进行合理的思考。
正视心灵的反应包括人们常说的“坐禅”,以及*近常听到的“正念”和“内观冥想”。当你正视自己心灵的反应和动向时,躁动的心就能恢复平静,这对于消除压力和转化情绪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关于这部分内容,请参见本书第 1 章。)
合理的思考是指为了达成目的而进行的理性思考。本书的目的在于教授大家如何“避免多余的反应”以及“减少烦恼”,为此,
•不进行多余的判断。不管什么场合,都不要否定自我。(见本书第 2 章)
•不因为不满和压力等负面情绪而痛苦(。见本书第3 章)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见本书第 4 章)
•改掉过于争强好胜、在意输赢的性格。(见本书第 5 章)
•在今后的人生中,遵从心的方向。(见本书*终章)
本书将围绕上述这些重要的主题,对照佛陀的教义进行思考。本书的特色也在于,通过“原始佛教”来学习这些解除烦恼的“佛陀的思考法”。笔者会将充满智慧的佛陀的名言翻译成简单易懂的现代文字,并加以生动的解说。
现在我们一提到“佛教” 就会联想到宗教性质的内容,但是原始佛教却有所不同,它所传授的是实用性的、合理的、在现代社会也能通用的思考方法。如果每位读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本书的内容,必将获益无穷。
今后的人生,无须烦恼。让我们研习佛陀的教义,不管面对怎样的日常生活,都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正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烦恼,这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平静、满足和幸福。
就从这一刻起,开始新的人生吧!
——草薙龙瞬
目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节选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很多烦恼都是从“心灵的反应”开始的,这是我们“理解” 的**步。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碰到厌恶的事情而感到不爽”的时候,不爽的理由其实 一目了然,那就是碰到了“厌恶的事情” 。但是在人生中, 我们也常常遇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的事情。有的人会通过占卜、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找“理由”,但其实透过佛陀的智慧,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假设你现在有如下烦恼:
•*近你对周围的人总是看不顺眼,他们的一举一动你都觉得碍眼;
•亲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让你觉得不快了;
•*近在职场中对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满情绪。
说实话,你的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果找周围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这样回答你: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啊,就应该活得洒脱一些。”
•“你也太无中生有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你多想想别的愉快的事儿吧。”
确实,朋友说得也没错,但你就是无法排遣内心的积郁。
每当你回到日常生活,就又会陷入“总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状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佛陀把现实人生比作“激流”
对于这种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烦恼其实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反向思考“产生反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于人们内心的不满和不足,佛陀是这样说的: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 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 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 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 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 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笔者认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义却告诉我们:“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 这就是人心。”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很无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 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 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
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
对于刚才我们提到的“对周围人总觉得看不顺眼”的问题,让我们通过“七种欲望”来思考一番。这样的不满,究竟来源于哪种欲望呢?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随着成长,又逐渐演变成“希望得到表扬”“希望成为优等生”“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承认欲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承认欲也可能变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之类的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在于“希望他人认可自己”“希望他人关注自己、喜爱自己、给自己好评”的承认欲。如果这样的欲望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也就是说,“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的烦恼源在于“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承认欲。当然,这也与成长环境有关,幼年时比较孤独的人,内心这样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
佛陀思考法的**步就是“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原来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承认欲的原因”,“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承认欲的不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承认欲”这个词替换成“欲求”“欲望”等字眼。当我们通过词汇的客观性对此进行反复理解时,“心灵的反应”就会渐渐趋于平静。
在之后的章节中笔者也会进行说明,承认欲就是人们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欢和他人攀比、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等各种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无法理解“烦恼的根源就是承认欲”,人生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驱使、喜欢和人攀比、情绪起起伏伏,以及心灵时常动摇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要谨记,“存在”的事物始终是“存在”的。当我们坦诚地接受自己有承认欲的时候,这些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竟然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内心饥渴的真相”,也就是承认欲,就能摆脱这些不满的状态。
只要我们明白了承认欲是“反应的原因”,内心就能变得特别放松。
我们终于能够开始冷静地思考:“我得到那个人(家人或社会)的认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仔细想来,确实是,有什么意义呢?
追求合理的欲望并非错误
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佛陀教导我们要关注心灵的状态,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为快乐或不快乐。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这并不是佛教独有的理解方式。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原始生物,当它进食的时候(快乐)和遭遇危险的时候(不快乐), 会从身体里放出不同颜色的光。从高等生物的角度来看,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身体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
人类也是一样的。婴儿在开心的时候就会咧开嘴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放声哭泣,我们的人生也是从快乐与不快乐的反应之中开始的。
另外,佛教中将“快乐”表述为“乐”,“不快乐”表述为“苦”。还有一个词叫作“不苦不乐”,也就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状态。
但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下,大多数人更容易陷入“不快乐的心理反应”。被欲望所驱使的人类,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非常无聊,无聊就会导致不快乐。无论如何,人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二选一”,我们的人生就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不停地动摇,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如果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那么,“重视快乐的心理反应”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比如,仔细品尝自己喜爱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视兴趣爱好等“五感”上的快乐, 也就是主动地激发“美味”“快乐”和“舒服”等心理反应, 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幸福。
管理自己的欲望
如果说“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就应该重视自己的欲望”,那么对于承认欲(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欲望),我们也有不错的“管理方式”。
例如“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好评”“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希望得到表扬”等想法可以刺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应该没有什么人会拒绝这样的欲望。因此,假如你也有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事物,那可以大胆主动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便动机是“想要赚大钱”“想要成为人上人”或者“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之类属于“烦恼”的想法,只要这样的目标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应该大胆地去追求。
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这件事仅限于本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或者“努力之后也得不到认可”之类的不满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佛陀认为,感到“苦”(不快乐)的时候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些是非常合理的;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特别篇
过度的欲望是一种“剧毒”
如果欲望让人觉得高兴,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时候人们过于执着于自己的欲望,反而会让自己或他人备受折磨。
有一位母亲曾向我咨询过一件事:“我的女儿总不爱学习,该怎么做才能让她好好学习呢?”据说为了让女儿能够 考入**的XX 大学,她将女儿送入了精英教育式的初中、高中连读学校。这所学校要求学生晚上必须在教室上自习,根据成绩的高低,学生的毕业旅行目的地也会有所不同,总之是一所各方面要求都有点“过火”的学校。母亲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希望让女儿过上美好的人生,但实际上她是因为自己念书的时候没有考入好学校,所以希望通过女儿的人生来挽回遗憾。她的内心隐藏着这样的怨恨和不甘。
我觉得这位母亲对她的女儿来说是一个“奇妙的存在”。一些琐事就会令她动怒,对女儿大发脾气;刚刚还对女儿说“你这种水平什么学校都考不上”,没过一会儿就开始哭着喝闷酒。她的女儿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被否定人格,不知道为什么非得这么拼命努力学习,进而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在这个家里生活,到底为什么而活着,由此陷入情绪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后来,她的女儿在中学二年级的时候,于一个秋天的深夜里,在浴室里割腕自杀了。幸运的是,女儿及时被人发现并送往医院。但是在这次事件之后,母亲对女儿辛辣的态度和强制学习的方式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她来咨询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女儿爱上学习”的时间就在女 儿自杀后不久。自那之后,她的女儿开始出现自残行为,高中中途退学,*终也没能进入大学学习。
像这样惨痛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不少人在幼年的时候或许都有过类似体验。又或者作为父母,你现在就正做着同样的事。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去勾勒一个虚幻的理想化环境,而在于该如何去帮助他们接受这样不美好的现实。
佛教往往客观地审视人们面对的苦痛和烦恼。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判断”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否有问题,我始终认为这位母亲的内心一定隐藏着什么原因,而我该试着去进入她的思考模式,这样才能帮她消除苦恼。
从这位母亲的角度来说,“自己没能考上XX 大学”这样的想法(挫折感、失落感)就是苦恼(愤怒)的原因。虽然没能考上 XX 大学这件事是事实,但是这位母亲却始终不能放手心中“欲望”,并且因为过度的欲望导致价值观扭曲:因为没能考上大学,所以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这位母亲也是欲望面前的牺牲者,这样的判断导致她对自己产生愤怒,患上忧郁症,出现乱发脾气等症状。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正是没有被满足的“承认欲”。“一定要考入大学”的扭曲欲望和“没能考入大学人生便没有价值”的错误认知,让陷入偏执的自己以及女儿备受折磨。
人们因为三种执着而痛苦:
①想要得到某种事物的执着——但是却无法实现。
②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已经得到的事物——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
③希望抛弃让人苦痛的事物—— 但却常常事与愿违。
那么,当这些痛苦都停止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那是一种对“痛苦根源的执着”彻底停止的状态,并不是痛苦的现实本身停止了。
——选自《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的开示•相应部》
当人们感到痛苦的时候,必然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 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会留下任何痛苦,但是 由于执着而陷入停滞,就会产生痛苦。如果让自己、对方, 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么这件事本身一定有问题。请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只会是死路一条。我们可以对照佛陀的思考法来这样思考:
•由于“无法实现的过去的愿望”产生了痛苦。
•由于“搞砸了”(原本不应该失败的)的判断产生了痛苦。
•由于“对方必须这样做”的期待和要求产生了痛苦。
•必须放手这些“执着”,否则只会永远让自己和对方陷入苦痛的泥沼。
作者简介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内心埋藏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
¥14.9¥55.0 -
每日箴言:一句话改变人生
¥8.8¥35.0 -
人性的弱点
¥8.9¥32.8 -
把自己当回事儿
¥20.2¥56.0 -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34.7¥59.8 -
超越自卑-我们时刻需要合作
¥11.4¥38.0 -
人性的弱点
¥11.9¥39.8 -
还烦恼吗/樊登
¥16.1¥59.8 -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15.8¥32.8 -
厚黑学全集
¥8.9¥29.8 -
世界顶级思维
¥9.4¥38.0 -
基层女性 爱、金钱与精神世界的建立(精装)
¥30.4¥49.8 -
北大心理课
¥12.2¥45.0 -
平装: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10.2¥32.0 -
非暴力沟通
¥27.4¥49.8 -
博弈心理学
¥10.5¥32.0 -
素书: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12.2¥45.0 -
逻辑高手:教你正确分析解决技巧和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9.1¥36.0 -
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35.2¥55.0 -
人性的弱点(人类出版史上继《圣经》之后的第二大畅销书)(卡耐基成功学奠基之作)
¥9.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