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城中的巨人-理解鲁迅的寂寞与裴哀

围城中的巨人-理解鲁迅的寂寞与裴哀

1星价 ¥33.6 (7.0折)
2星价¥33.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3547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5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562354727 ; 978-7-5623-5472-7

内容简介

  《围城中的巨人:理解鲁迅的“寂寞”与“悲哀”》是作者宋剑华近年来关于鲁迅研究的思考及研究成果。作者从鲁迅作品文本出发,打破了国内鲁迅研究界普遍存在的作品文本去替鲁迅进行思想“言说”的历史传统,对鲁迅作品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对文学巨匠鲁迅进行重新解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学术价值。作者通过揭露鲁迅思想深处的“寂寞”和“悲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和更为真实的鲁迅。

目录

上篇 思想研究
言说鲁迅与鲁迅言说的巨大反差
困惑的启蒙:鲁迅思想的另一种解读
鲁迅对“庸众”与“精英”的理性思辨
“中间物”与鲁迅自己的生命哲学

中篇 文体研究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解读
早期杂文中的“热风”与“寒气”
“哀莫大于心死”的《野草》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精神返乡

下篇 文本研究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与文本释义
启蒙无效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
《阿Q正传》中的个体与群体之关系
《祝福》的创作主题并非是反“礼教”
《伤逝》对五四思想启蒙的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鲁迅回忆录》中的几个疑问
附录二 也谈周氏兄弟的“失和”原因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被学界理解为“礼教”维护者的乡绅阶层。在《呐喊》《彷徨》当中,鲁迅塑造了众多乡绅形象,像“赵贵翁”“丁举人”“赵七爷”“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等,都曾被学界视为信奉“礼教”之人;而持这种见解的全部理由,则是他们以封建“礼教”去统治乡土中国,满口讲的都是“仁义道德”,而骨子里却暗藏着“吃人”的杀机。我们首先应弄清一个基本概念:何谓“乡绅”?“乡绅”其实就是乡村中有些文化知识的普通农民,他们虽然肚子里有点墨水且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由于“乡土”特性(自私)对于“绅士”气质(开明)的绝对制约,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具有负载正统“儒学”的精神素养。《离婚》中那个气度不凡的“七大人”,竟然一点儒学“礼教”的常识都不懂,就连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爱姑都明白,中国古人“休妻”还要讲求一个“礼数”,可是“七大人”却连“七出”的条例也全然不知:“我一添就是十块,那简直已经是‘天外道理’了。要不然,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鲁迅让“七大人”说出这番“天外道理”,并不是要去表现他对儒学“礼教”的刻意坚守,而是在强烈暗示他对儒学“礼教”的人为曲解,恐怕没有人会去以此而相信,“七大人”就是儒学“礼教”的忠实门徒。《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甚至还不如那位“七大人”,如果说“七大人”还有点装腔作势,可“赵太爷”却完全是斯文扫地——他明知阿Q卖的东西值得怀疑,却偏要去购买,占点小便宜。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赵太爷”这种农民式的贪婪心理,显然是既违背了“君子”之德,又背叛了“礼教”的礼仪规范。《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偷看女学生被轰下了讲台之后,他便以世风日下为借口,坚决主张停办新式女学。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鲁迅透过高尔础那泼皮无赖似的丑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儒学“礼教”的被歪曲过程,高尔础之类根本就不是在维护“礼教”,而是打着“礼教”的幌子去败坏“礼教”。还有《祝福》里的“鲁四老爷”,仅从作者对其书房的描写来看,无外乎是要告诉读者一个事实:爱好面子的“鲁四老爷”,对儒家学说一窍也不通。别看他在书桌上摆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除了这些补习文化用的工具书和儒学入门的通俗读物,在他书房里再也找不到任何与“礼教”有关的儒学经典。“鲁四老爷”的那个“书房”,应该说是对中国乡绅文化程度的一种诠释——大多数乡绅的知识水准仅此而已,那么他们对于“礼教”文化又能了解多少呢?  我们当然也注意到了学界对此现象所做出的聪明解释,即把《呐喊》《彷徨》里那些乡绅人物都称之为是“伪道学”,这种说法似乎比较贴近作品文本的实际描写,只要随手翻翻就可以从中找到令人信服的大量证据。比如《风波》里那个“赵七爷”,他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又如《高老夫子》里那个高尔础,“他*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孑L明借箭,三气周瑜,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以及其他种种,满肚子都是,一学期也许讲不完。”鲁迅如此叙述的主观用意,无非是在暗示性地告诉读者,“赵七爷”与高尔础等人作为“学问家”,他们所学的全部历史知识,无非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这就是中国乡绅文化水准的真实状态。我不仅想起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所讲过的一段话:《三国演义》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着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①由此可见,“赵七爷”与高尔础之辈的国学素养,比胡适所说的那些“失学国民”强不了多少,更不要说他们对于儒学“礼教”的无知程度了。  ……

作者简介

  宋剑华,男,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鲁迅研究月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有《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现象与中国文学》《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红色经典”的真实与传奇》等12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