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宾华人文化重构研究

菲律宾华人文化重构研究

1星价 ¥47.5 (4.8折)
2星价¥47.5 定价¥9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100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7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520310093 ; 978-7-5203-1009-3

本书特色

书稿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华人文化的变迁为研究对象,从菲律宾华侨社会的演化、华文教育的嬗变、华人社团的本地化、华人参政意识的改变、华文报纸的流变和华人文化的调和等角度入手,从多重维度对华人文化进行阐述和分析。并从中国政府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支持海外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意见和想法。同时,能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人文化问题提供参考。书稿主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基本理论,广泛采取结合史料、考察和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索菲律宾华人文化发展状况,寻找出东南亚华人文化式微和变迁的根源。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力争使本课题走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华人文化重构研究”(14BSS014)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书稿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华人文化的变迁为研究对象,从菲律宾华侨社会的演化、华文教育的嬗变、华人社团的本地化、华人参政意识的改变、华文报纸的流变和华人文化的调和等角度入手,从多重维度对华人文化进行阐述和分析。并从中国政府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支持海外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意见和想法。同时,能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人文化问题提供参考。书稿主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基本理论,广泛采取结合史料、考察和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索菲律宾华人文化发展状况,寻找出东南亚华人文化式微和变迁的根源。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力争使本课题走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目录

前 言 目 录 绪 论 **章 中国人南迁菲律宾溯源 **节 “朝贡”制度下的中菲关系 第二节 华侨移居菲律宾的因素 第三节 华侨在当地社会的角色 第四节 华侨对菲岛社会的贡献 第二章 华侨社会的形成与进步 **节 殖民者“眼中”的中国人 第二节 华侨“甲必丹制”形成 第三节 华侨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四节 华侨社会与中国的关系 第三章 华文教育的发端兴起 **节 华侨对中华文化的诉求 第二节 华文教育环境的转变 第三节 华文学校的应运而生 第四节 华校华文教育的繁荣 第四章 华侨的文化保持与华校“危机” **节 华文教育的复苏 第二节 华侨的社会文化教育 第三节 华侨文化传承的台湾因素 第四节 教育“菲华案”对华校的冲击 第五章 华人宗教的融合变迁 **节 天主教在菲律宾的传播 第二节 华侨移民皈依天主教的动机 第三节 华人族群的宗教的变迁 第四节 当地华人的宗教组织 第六章 华人的参政文化问题考 **节 华人参政意识的转变 第二节 制约华人参政的瓶颈 第三节 华人参政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华人参政的未来趋势 第七章 华文报刊的历史流变 **节 华文报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华文报的文化导向功能 第三节 华文报副刊的文化使命 第四节 华文报刊的困境与挑战 第八章 华人社团的发展演化 **节 文化承袭下的宗亲社团 第二节 投身公益:华人社团的功能延展 第三节 凝聚力量:华人社团的护侨作用 第四节 华社动荡与认同转向 第九章 华人的文化调和与适应 **节 “戒严政府”时期华侨社会演化 第二节 华人族群的当地化之路 第三节 他乡•故乡:华人文化心理的彷徨 第四节 华人文化的传承与改造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姜兴山,1969年5月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人,201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海外华文教育、华人文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汉办基金项目等;出版《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1945-1976)》专著,该书入选《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并获得福建省社科二等奖;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台湾研究集刊》、《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历史教学》、《东南亚纵横》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