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华文文学评论(第五辑)

华文文学评论(第五辑)

1星价 ¥43.5 (6.4折)
2星价¥43.5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138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65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69013818 ; 978-7-5690-1381-8

内容简介

本书设有文学茶吧、余光中研究、席慕蓉研究、张爱玲研究 ; 追思 —— 罗门 ; 百家成阵 ; 新媒体研究 ; 华裔文学与海外汉学 ; 海上讲义几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 静静的海流: 海外中国诗人 ; 为李白、杜甫造像 —— 论余光中与唐诗等。

目录

文学茶吧
静静的海流:海外中国诗人
余光中研究
为李白、杜甫造像——论余光中与唐诗
“一个还乡的种类的美”——论余光中诗歌中的四川情结与李、杜、苏信息
纵的继承与横的移植——论余光中诗歌二元文化的结合
置之死地而后生——余光中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和渲染
余光中作品中“雨”的生态美
谫论余光中的“纯文学”观
余光中诗歌中“江河湖海”的象征美学
余光中记厦门盛会
到高雄探望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先生重庆家园两访
席慕蓉研究
“席慕蓉现象”及其诗歌批评的困境
布鲁姆意义的“误读”:席慕蓉对《古诗十九首》的重写
论席慕蓉诗歌中的四季意蕴
守望诗意和谐的家园——席慕蓉诗文中的生态伦理关怀
张爱玲研究
细读张爱玲的《怨女》
张爱玲小说的“厌女症”研究
颠覆与摧毁——从《小团圆》看张爱玲后期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运用
追思——罗门
罗门弟兄安息礼拜报道
百家成阵
论亦夫小说的魔幻叙事
论《大唐李白》对古代叙事文本的改编与重述
逃避与沉沦——论周梦蝶前期诗歌创作心理
北美新移民婚恋书写中的女性形象
逃离·追寻·死亡:女性成长模式探析——以白先勇的小说《黑虹》和《孽子》为例
“保有本土的精神,拥有现代的面貌”——论黄春明小说的美好传统倾向
美籍华人作家林蒲抗战文学创作研究
新媒体研究
从中国新诗百年看两岸新诗与互联网发展概况
华裔文学与海外汉学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小说中的中国神话书写
华服上爬满了虱子——读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论马悦然的“乡巴佬”情结
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的改编,看女性角色如何影响历史——兼论中国文学对法国汉学研究的作用
*后的古典时代——幸田露伴《幽情记》中的汉学思想
海上讲义
澳大利亚的粤籍批评家——《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之一章
展开全部

节选

  《华文文学评论(第5辑)》:  《记忆伞》写了四川的雨:“只要我还能够/找到小时候那一把/就能把四川的四月天撑开/春雨就从伞边滴下来/蛙声就从水田里/布谷鸟就从远山/都带着冷飕飕的湿意/来绕着伞柄打转/喔,雨气好新鲜。”①四月的春雨、蛙声、水田、布谷鸟以及撑伞的“我”构成了一幅极为和谐又生动活泼的自然图景。青蛙和布谷鸟的声音绕着伞柄打转,如同调皮的小孩,它们不再是与人类相对的客观事物,而具有了与人相同的一些感情,并与人进行互动。这包含了余光中对自然、对万物的真挚的喜爱与亲近之情。春雨中本有一人“我”,但人的存在并不突兀,人立伞下,伞边落雨,蛙声与布谷鸟的叫声从远处而来绕着伞打转。人与景物突破有距离的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景物围绕着伞下的人,人融入景物而削弱自身存在感,两者达到了一种圆融和谐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关系正是生态美学的审美理想,即“诗意地栖居”。小诗中的水田、蛙声、远山、布谷鸟等意象的选取都抓住了四川的特点,余光中能够简单地用寥寥几笔就描画出一幅特别的四川春雨图,正是因为他曾生活在此,这是他熟悉的“场所”。对四川的雨的描写还有《蜀人赠扇记》:“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②银杏是四川特有的珍稀植物,具有地理辨识性。而桐油灯则令余光中忆起少年生活和灯下的母亲。“同一盏桐油灯下,为我扎鞋底的母亲。氧化成灰烬的,一吹就散的母亲。巴山的夜雨涨肥了秋池。少年听雨巴山上。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③  写作之时多是在台湾,因此写台湾的雨更是姿态万千,有天轰地动的大雷雨、台风裹挟的豪雨,也有甜沁沁的油酥细雨,莫不沾染着台湾的草木山风。《车过枋寮》的枋寮是台湾屏东县的一个小乡村,诗中所记正是路过此地遇见的一场喜雨。“雨落在屏东的甘蔗/西瓜/香蕉田里”“甜甜的甘蔗/西瓜/香蕉甜甜的雨”“雨是一首湿湿的牧歌”④,雨对于务农人来说是大自然*可爱的馈赠。诗中满溢的是欢喜和畅快,雨使人感到温馨。他也曾到过美国,却说洛基山难睹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商略黄昏雨”的意趣,亦无法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唯有中国的雨才使人万般惬意。“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人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①枕雨而眠,如仙人一般融人雨中,人和雨这一“场所”亲近一体,正是“天人合一”。  “场所”具有强烈的与人的关联性,因此场所的美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静观美学的参与美学。参与美学认为面对的不是静止的自然,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自然,必须借助所有感官来参与感知,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场所环境中。“通过身体与处所的相互渗透,我们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环境经验使用了整个人类感觉系统……我们把握场所并不仅仅是通过色彩、质地和形状,而且还要通过呼吸,通过味道,通过我们的皮肤,通过我们的肌肉活动和骨骼位置,通过风声、水声和汽车声。”②看雨,在雨中有“一池的红莲如红焰”③,迷漾的雨丝沾湿满池香红,雨轻雾浓,烟雨渺渺;又或是霹雳暴雨唤醒满谷的蛙鸣,雨势如七昼夜巷战,滂滂沱沱。《雨声在说些什么》《听听那冷雨》则是专写听雨的感受,他说雨在听觉上总是有一种美感,“雨敲在粼粼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④。视觉与听觉下的雨尚且与人保持着距离,触觉与嗅觉的加入则使人和雨更为亲密了。雨在他的笔下是可嗅可亲的,“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⑤。同时也是触之有情的,在小儿天折之时,森冷的雨似是无声的泪,“伸出手掌,凉蠕蠕的泪就滴人你的掌心”⑥;在和雨欢喜嬉戏之时,细雨就像妈妈的长发,“拂我的脸啊我的脚心,痒痒的乱丝里让我迷失”⑦。身体感官全部参与并融入雨中,获得了一种不平凡的体验。这实际是一种存在论的生态美学观,“克服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灵与肉二元对立的在世模式与思维模式,贯彻的是一种‘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模式:此在在‘世界之中,与世界融为一体”⑧。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