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

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

1星价 ¥26.6 (7.0折)
2星价¥26.6 定价¥3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53577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100153577 ; 978-7-100-15357-7

本书特色

全面系统研究林兰编童话集;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成果;挖掘中国民间童话文化意义;探寻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这个名字对于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学者并不陌生,然而林兰到底是谁?林兰编童话集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一直以来关于它的专门、系统的研究寥寥无几。作者便选取了这一课题,以林兰编八本民间童话集为对象,借鉴普罗普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将林兰童话分为五个类型,以跨文化文本比较寻找林兰童话类型的独特性,同时考虑结构类型与文化意义的关系。作者从整合本土经验和现代性诉求这两种视野对林兰童话进行阐释,试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述说本土文化面向现代性的经验和问题。本书为“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经验的幻想性表达,具有稳定的结构模式和意义关怀,即通过获得宝物、难题考验、死亡复活等情节隐喻人的成长与幸福。  《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通过对林兰154篇民间童话的类型研究和文化阐释,探索中西幻想故事的结构性差异,思考故事结构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对应关系,展示中国人的幻想与经验如何被写入讲述“成为一个人”的童话中。

目录

**章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民间童话与现代性
第二节 方法和思路:经由结构形态之比较探索文化深层之自我

第二章 林兰童话的辑录特色与价值
**节 “林兰女士”与童话传承
一、林兰:李小峰与赵景深
二、林兰女士:童话与女性讲述者
第二节 林兰之前的童话出版状况
第三节 农耕文化形态的记忆笔录与潜在的现代性文本

第三章 童话观与文学观:林兰童话编写的理论话语
**节 民俗学立论的童话与“现代性”启蒙
一、西方浪漫主义对民间童话的创造性转化
二、中国民间童话研究的个性启蒙话语
第二节 儿童观对文学观的书写
一、民俗学建构的儿童观
二、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观
三、原始思维与现代性

第四章 类型与异文:林兰童话的结构模式及主题运作
**节 林兰童话的五大类型
一、得宝型
二、失宝型
三、考验型
四、离去型
五、滑稽型
第二节 异文与主题运作
一、异文对主题的强化
二、异文对主题的弱化
三、异文对主题的变奏
四、异文对主题的杂糅

第五章 成“人”的核心意识:林兰“得宝型”童话解析
**节 赠予者形象的变迁
第二节 善良的人与有力的人
第三节 神圣空间的营造

第六章 文化心态的冲突与自我迷失的寓言:林兰“失宝型”童话解析
**节 知足:取宝观念中的农耕心态
第二节 进取:取宝观念中的商业心态
第三节 自我迷失的寓言

第七章 男性话语与女性话语:林兰“考验型”童话解析
**节 男性的第二次诞生:林兰“解难题”童话解析
一、成人与成婚的融合
二、死亡考验与复活之力
三、第二次诞生与神判的婚姻
第二节 女巫与父权:林兰“龙女”与“百鸟衣”复合型童话解析
一、女鸟——巫的形象
二、“换衣”母题中的父权意识
第三节 女性的复活:林兰蛇郎童话解析
一、林兰《菜瓜蛇的故事》
二、换装母题与女性成年
三、变形复活与女性之力
四、大姐的三种角色

第八章 从仙妻到兽妻的沉落:林兰“离去型”童话解析
**节 妻的离去:历史文本与基本原型
第二节 婚姻禁忌与女性地位的沉降
第三节 仙界、兽界与无意识

第九章 制笑机制与狂欢形象:林兰“滑稽型”童话解析
**节 林兰“滑稽型”童话的制笑机制
第二节 林兰“滑稽型”童话的狂欢形象与意义
第三节 滑稽童话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第十章 民间与现代的融合:林兰童话改编原则及实例
**节 林兰童话改编策略
第二节 林兰童话改编实例
结语
余论民间童话与儿童戏剧教育
一、讲故事:多个异文展示故事创作缝隙
二、理解故事:把动作、语言、场景玩出来
三、戏剧呈现:复演、想象与再创

附录一 林兰民间童话目录
附录二 林兰童话结构形态分析释例
附录三 林兰童话原文选录
附录四 林兰童话讲述实验照片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  有爱与理解的人都可以着手去做,但在特别富于这种性质而且少有个人的野心之女子们,我觉得*为适宜。本于温柔的母性,加上学理的知识与艺术的修养,便能比男子更为胜任”。所以,以女性形象出现的“林兰”带着“她”的“民间童话集”与小读者见面,这一现象背后不仅隐藏着童话传承的历史传统,也回应了五四知识分子对理想女性的诉求。  第二节林兰之前的童话出版状况  童话一词由日本传人中国,本义是“儿童的故事”。1909年至1926年18年间,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了孙毓修主编的《童话》,将寓言、小说、神话、历史故事和科学故事包括在内,即是这一“童话”观念在出版领域的实践。由于概念过于宽泛,张梓生与赵景深讨论“童话”时指出“孙先生童话集里的东西,不全是纯粹的童话,只能说是儿童文学的材料”②。孙毓修《童话》的意义在于**次有了面向儿童的姿态,并进入大众阅读视野,使“童话”一词深入人心。因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初10年,虽有林纾所译准童话《海外轩渠录》(即《格列佛游记》),周桂笙用文言所译《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收录于《新庵谐译初编》),鲁迅、周作人用白话文所译《皇帝的新衣》《安乐王子》(收录于《域外小说集》),但都未特别针对儿童,因此也未形成明确的儿童读者观念。①  孙毓修针对儿童编写的77种作品中,外国民间故事和名著占48种②,表现出“以译介为主”的出版风尚。赵景深《童话概要》书后附有徐调孚整理的《童话书目》一份,记录了1925年9月30日以前出版的26种童话③,其中除林兰编《徐文长故事》《吕洞宾故事》④、赵景深编《中国童话集》(四本)和叶圣陶创作的童话《稻草人》之外,其余均为译著。《童话论集》中所附“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之“童话类”书籍19种,其中译著多达18种,占绝对优势。民间故事方面的译著除多个版本的格林童话以外,还有章铁民译《波斯故事》(北新书局)、梁得所译土耳其民间故事《凯亚》(良友图书公司)、唐小圃译《俄国童话集》(商务印书馆)、顾均正译挪威民间故事《三公主》(开明书店)、杨钟健等译《德国童话集》(文化书社)、郑振铎译《高加索民间故事》(商务印书馆)等。⑥林清《儿童文学与上海出版业的渊源》一文研究了20世纪初儿童文学出版界的两大主力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的图书书目,也注意到这一情况:商务版的童话作品“书目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译作、仿作、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原创作品”①;中华书局较商务印书馆更关注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但总体而言仍以译介为主。因此吴其南指出,中国童话*初是由译写外国童话而产生了文体的自觉②,这与在收集和改编民间童话的过程中形成的欧洲童话是很不一样的。  由于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童话理论和比较完备的收集写定范本,周作人、赵景深等童话研究者以此为鉴,形成了颇有见地的童话观念,为此后民间童话的征集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早对童话概念进行译介和梳理的是周作人,1913年他先后发表了《童话研究》《童话略论》两篇文章,提出了“以民俗学为据”立论童话和研究童话的思路,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古童话释义》(1914)、《童话释义》(1914)、《儿童的文学》(1920)、《童话的讨论》(1922)、《儿童的书》(1923)、《关于儿童的书》(1923)等,反复申论童话对于民俗学与儿童教育的价值。1922年前后赵景深与张梓生、周作人就童话概念、翻译及收集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学术讨论。这些讨论扩大了“童话”研究的话语影响,因此周作人说“从这时候(1922年)起注意儿童文学的人多起来了,专门研究的人也渐渐出现”。  ……

作者简介

  黎亮,华东师范大学文艺民俗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著有《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节令》《看山》等学术著作,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少儿刊物发表童话多篇,并入选多本年度童话集。  该书所收的童话曾在多所小学讲述,深得孩子们喜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