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勋文集 续集:第一卷:国学丛谭

张文勋文集 续集:第一卷:国学丛谭

1星价 ¥30.0 (7.5折)
2星价¥30.0 定价¥4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2138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410页
  • 出版时间:2013-01-01
  • 条形码:9787548213857 ; 978-7-5482-1385-7

本书特色

《张文勋文集·续集》共四卷。**卷是国学丛谭,包括国学漫议、文论纵横、国学常用辞语解读三辑;第二卷是文史论丛,包括民族文化与文学、文史杂议、碑文序跋三辑;第三卷是学术人生,包括心影屐痕、读书·教书·著书、学人传记与信函三辑;第四卷是凤樵诗词·续。可以看出,晚年的文勋先生除了继续对中国古代文化及文艺美学作一些深入的研究外,更集中于从国学的角度,对传统儒、道、佛思想特别是道、佛思想进行深度体悟与解读。 《张文勋文集·续集(第1卷国学丛谭)》对传统国学的主要含义、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文化思想、儒道佛各家的基本学理脉络及民族文化与文学作了梳理,围绕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和“文史热”作出积极回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书稿的整体结构来看,脉络清晰。从字里行间来看,展示者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本书对于众多读者来说,是一本很有启示意义、教育意义的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民族文化与文学、文史杂艺、碑文序跋 (文言文) 三辑, 收有《一个白族村寨的民俗文化实录》、《蒙学发微》、《地方文化名人研究的思考》等。

目录

前言(施惟达)
序(张文勋)
**卷国学丛谭
自叙

**辑 国学漫议
国学漫议
从“心性”学说看儒、佛的道德观念
懦、道、佛的自我超越哲学
——孔子的“四毋”、庄子的“三无”和佛家的“破二执”之比较
我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自我”的“超越性”
——以萨特解读老庄
庄子思想的现代解读
庄子的“逍遥”之“游”
高奣映哲学思想评议
人类智慧之光
——走进中国佛学
佛学与心灵净化
佛教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学的影响
云南宗教文化与审美意识
中华民族精神的诗化表现
把国学菁华作大众化的普及工作

第二辑 文论纵横
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艺美学
——在楚雄师专中文系所作学术报告
魏晋文学理论发展述略
我国古代文论在现代文艺理论中的融通与转换
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
——再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概述
政声·人品·诗风
——读钱南园遗诗杂记
题品司空图《诗品》
……

第三辑 国学常用辞语解读
展开全部

节选

  《国学丛谭/张文勋文集续集·第1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是靠口头流传,有的则是以文字为载体加以记录、阐释得以流传,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系统和各种门类的学问。研究、弘扬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振兴民族精神,成为一种内倾的精神凝聚力,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遗弃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数典忘祖,这意味着是一种背叛。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有悠久的光辉文化传统,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这些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历代都有许多博学宏才之士去研究,从而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大批学者、大师出现,形成我国数千年赓续不断、博大精深的学术传统,留下举世无双的学术文化遗产。近百年间,在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洪流中,这些遗产曾几次遭到濒临毁灭的厄运,这是众所周知的。“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才受到全面的重视,尤其是在*近20多年间,我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研究热、国学研究热,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研究国学的老一代学者渐渐少了,中年一代还未形成强大的队伍,年青一代则对国学还很陌生。所以,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倡导、宣传、组织对国学的研究,是当前*现实也*迫切的任务。一、源远流长的国学“国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是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都属于国学范畴。我们习惯用的国学,是指以以文字为载体的历史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有人称之为“精英文化”。国学又称国故,如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二)我国国学的源流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我国国学的历史,那么,我们就可以溯源到甲骨文的时代作为国学滥觞。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其他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占卜的卜辞以记载凶吉,*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已发现的文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者1700多字(《甲骨文编》,孙海波编),1989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研究甲骨文较方便和完善的工具书。近世研究形成“甲骨学”。  (二)国学的形成和发展  国学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说是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已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周易》、《周礼》等典籍较系统地记载了周文化。西周时已设有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这时的国学之称是指学校,当然也就有规定的国学教学内容。到孔子时代(公元前500多年),儒学兴起,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被汉儒奉为“五经”)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国学之大成。此后,研究儒家经典之学被称为“经学”,这可看做是以“经学”为宗的国学形成时期。国学从经学向多元大发展,则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大约是公元前400多年至公元前210年,历时约200年。这时期的*大特点是随着周王朝各地方政权的分裂,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摆脱周文化的一统局面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孔子所哀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其实,这正是思想大解放、学术大发展的新局面。以道家、墨家、法家、名辩家、阴阳家等等为代表的“百家争鸣”,促使国学获得巨大的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只不过是“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已。这个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周王朝到春秋时代的文化作了系统的整理,孔子研究《周易》以至“韦编三绝”的传说,足见其用功之勤奋。他之所以“述而不作”,正是他整理“国故”的功绩。但诸子百家的学术大发展,其中特别是孟子对正宗儒学的发展,左派儒学荀子对儒学的修正,老庄学说异军突起,名学的思辨学说对传统思维模式的突破,法家学说“法治”与儒家“礼治”的二元对立,等等,都标志着国学的大发展。这都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步伐。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