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新世纪文学论稿之文学思潮-孟繁华文集

新世纪文学论稿之文学思潮-孟繁华文集

1星价 ¥46.2 (7.7折)
2星价¥46.2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2459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0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020124596 ; 978-7-02-012459-6

本书特色

我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三十多年,陆续发表了几百万字的文字。文集是从这些文字中编选出来的。我知道,纸质媒体虽然是全媒体的一部分,但它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趋势已无可避免。纸质媒体加上文学批评这个行当,二者合在一起,其命运不难想象。当然我也知道,学术活动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大红大紫,那也不是学者工作的目标。我们不必神圣化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世事沉浮万物消长,在一切未果的时候,我们不妨将眼光稍稍放远一点,历史自会显示出事物应有的价值。 ——孟繁华

内容简介

每一位研究当代文学的人,都应当读一下孟繁华 一套全方位了解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思想的文集 收录了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学者孟繁华三十余年的经典文章 一条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捷径

节选

这三卷本的《新世纪文学论稿》,是我研究、评论21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现状的部分文章。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追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并尽可能比较快地写出评论文章表达我的看法。21世纪的中国文学处在一个充满悖论的文化背景上:一方面,百年来的现代白话文学为新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使这个时段的文学一开始就处在相当高的水准上,复杂而丰富;一方面,由于来自多种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冲击,百年来成熟的现代白话文学也必然在绚丽的时刻开始凋零。这个凋零与文学创作真实的状况没有关系。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必然要为新的形式所取代。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对新世纪文学的评价毁誉参半。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批评家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起源》中文版序言中说的话:“我写作此书是在1970年代后期,后来才注意到那个时候日本的‘现代文学’正在走向末路,换句话说,赋予文学以深刻意义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因为人们几乎不再对文学抱以特别的关切。这种情况并非日本所特有,我想中国也是一样吧:文学似乎已经失去了昔日那种特权地位。不过,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担忧,我觉得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文学的存在根据将受到质疑,同时文学也会展示出其固有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文学在中国回到了它确切的位置。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研究,与我现在所在的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和《文学争鸣》杂志社有关。2005年我们在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新世纪文学与文学的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新世纪文学”被正式命名,近年来这一研究已成“显学”或热点。当我们对一个时代的文学难以命名的时候,时间的概念也许是*好的选择。此前,我曾陆续出版过《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坚韧的叙事》《文学革命终结之后》等论文集。这次,我将自己多年研究、评论新世纪文学的文章系统地整理出来,使其分别集中在“文学现场”“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三个主题上。这样会更便于读者以及同行了解我对新世纪文学的基本看法。对新世纪文学的认识和心情,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新世纪文学”在不同的议论中悠然走过了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的历史发生了什么?会有不同的叙述。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新世纪文学”十多年的时间之光,照亮了我们此前未曾发现或意识到的许多问题,当然也逐渐地照亮了“新世纪文学”自身。从*初的对“新世纪文学”这个概念的质疑,逐渐转化为对当下文学,也可以理解为对近些年来文学价值认知的讨论,这是时间之光照亮的一部分问题。无论持有怎样的观点,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新世纪文学”需要做出价值认知的判断。但目前讨论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所达到的水准还不高,还仅仅限于情感态度和立场方面。但是,透过这些表面或感性的表达,其背后隐含的根本性问题,应该是我们对“回到确切位置”的文学现实如何认识、对文学的未来是否还怀有期待?我耐心地观望考察这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介书生,这大概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对当下文学的疑虑或焦虑,隐含了对文学“轰动”或“突变”还怀有期待,换句话说,就是对那种石破天惊式的文学革命的震撼性还怀有期待。每次文学革命都引发了审美地震,也一次次地将文学推向了社会历史的前台。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的“轰动效应”已被宣布失去,当后现代主义的“文学革命”业已完成之后,文学革命的道路基本终结。文学未来的路开始处于不明或彻底的开放,这种景况也从一个方面表达了“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的判断。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并没有完成“*后的定型”,一切还处于“不确定性”之中。文学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表意形式,不同的文学观念和声音,一定会有助于或影响它的*后定型。 我感谢《文艺报》《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以及其他专业学术刊物多年来对我的友情和支持,这些文章大多是通过这些刊物发表的;感谢陈晓明、程光炜、陈福民、贺绍俊、张清华等身处学院的朋友;感谢李敬泽、阎晶明、吴义勤、施战军、何向阳等批评界的朋友。多年的交流和友谊,使我在这个红尘滚滚的时代倍感温暖不再孤单。

作者简介

孟繁华,祖籍山东,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有《众神狂欢》《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游牧的文学时代》《坚韧的叙事》《文学革命终结之后》等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评论400余篇,部分著述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批评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成果奖、中国文联优秀理论批评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