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丝路文明札记

丝路文明札记

1星价 ¥15.9 (3.2折)
2星价¥15.4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8297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5
  • 出版时间:2017-11-01
  • 条形码:9787548829799 ; 978-7-5488-2979-9

本书特色

  丝路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地缘规律和市场规律。  《丝路文明札记》既不是完全的文化交流史,也不是专业的贸易史和中外交通史,而是从人类整体文明发生发展的视角,基于古丝路发育的历史背景,深入透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丝路文明发展的过程,叙述丝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有关的历史视角,从人类整体文明发生发展的视角,深入透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性,既不是接近的文化交流史,也不是专业的贸易史和中外交通史,而是秉持一种更加综合和开放的历史考察视角,即从文明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古丝路。从古丝路发育的历史背景着眼,我们可进一步透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性。这样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目录

**辑 前丝路轨迹
丝路文明从上古走来
前丝路的东渐产品
夏商文化与青铜文化
部族迁徙的十字路口
楼兰的秘密
穆天子传达的信息
重新发现旧大陆
八大通道与“微丝路”
前丝路历法科技交流
犍陀罗文化与丝路艺术
还原《山海经》

第二辑 丝路**高潮
不落幕的古丝路贸易
张骞、班超与甘英
汉代的西亚丝路
南亚的丝路循环
南北朝丝路和隋炀帝的“会展”
丝路贸易的盛唐气象
佛教东传
*早的海上丝路
欧亚科技传播与日本的唐风

第三辑 丝路第二高潮
宋代的“多国”丝路演绎
元代丝路高峰
阿拉伯商团与蒲寿庚
马可·波罗和伊本·贝图达
中国探险家汪大渊及其《岛夷志略》
海上丝路之魂郑和
马尼拉一盖普民间贸易
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
汉萨同盟与黎凡特贸易

第四辑 丝路涡流与新浪潮
“大航海”与殖民贸易涡流
白银战争还是鸦片战争
后丝路与经济全球化
大陆桥与海陆联通
*后的“地中海”
文明的颜色
展开全部

节选

  《丝路文明札记》:  中国在历史上也是黄金的消费大国,但中国早期的黄金制品却以外来的居多,彼时的开采技术还不足以满足高层社会消费,以至更有文化内涵的玉石排列在它的前面。黄金作为赏赐品而非货币流通,数量不足,金铜并列互称,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惯例。在中国货币历史上,有过“丝绢本位”“银本位”,也有过“茶马本位”,虽然说黄金价高,但没有明确的“金本位”。  中国中原的牛养殖也比较晚一些。牛有两个大的系统,水牛在南方,或与南亚、东南亚的相互交流有关。黄牛系统主要从草原前丝路中来。商的一位先祖领袖王亥贩牛,开始了大规模引进车牛和耕牛的历史过程,至春秋以降,牛车出行是华夏的一大交通风景。而那位赫赫有名的老子,骑着青牛出关,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  羊的养殖更为普遍,养羊几乎是古代游牧部族赖以生存的主产业。在记录以色列人历史和基督教产生沿革的《旧约》《新约》里,*大的生活场景就是羊与牧羊人,并由此产生了权杖,也即牧杖的原始管理概念,*后演变为古代欧亚西部国家与部落的行政管理象征。牧的概念引入中国大概是在东汉,变郡守为州牧,出现了牧民于天下的一种理念。  羊与中国古代的民族与部族融合史有直接联系。夏由羌来,基本是一种历史共识,夏朝的断代很困难,也是因为古羌族的分化融合线头没有完全理清。羌人犹如西方的人头马部落,是经济形态的人文化和人文形态的经济化,这也犹如有人把西伯利亚的林中狩猎人统称为通古斯而蒙古人把他们称为布里亚特一样。有一个历史联系是明确的,那就是羊与夏羊的历史互称。夏羊也就是体形壮硕的绵羊,夏也有壮大的意思,羌与羊与夏,指代的是同一个含义丰富的历史人文状态,不仅成为汉字造字和区别姓氏的很惹眼的一个组成,其实也指示了夏族的来历,并由此派生出华夏与诸夏的古民族人文系统。诚然,由于羊的普遍分布,谁也不能得出羊从西来或者就是本土培育的结论,但夏羊确乎是古羌人的骄傲,也是古中华人的骄傲。古羌人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部,他们与前丝路上活跃的欧亚人群多有交流甚至交织,是*早的丝路文化传播人。  麦类、马匹、黄金制品和羊产品,是丝路正式开通之前的四大西来交流产品,也为后来丝路贯通提供了必要的流通模板。从这个角度讲,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从一开始就是双向的,是一个循环不已的互联互通圈,有时是东西或北南向,有时是西东或南北向,更多的是各领风骚上千年。  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产品联系,以及由此涉及的东亚和中亚、西亚在青铜时代文化远距离互动的可能性,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胡博先生1995年就在《古代中国》上发表的论文中提了出来。进入21世纪,中国的青年学者易华也从麦类、牛、羊、马以及古代西部的葬俗比较等方面,给出了描述。他们研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把这种上古的经济文化交流现象,置于历史的世界文化体系中,而不是继续重复“瞎子摸象”的局部思考。  由西向东流转的古代产品与技术发明,对丝绸之路影响*直接的,除了麦类、马匹、黄金制品和羊毛,还有骆驼的驯养和使用。骆驼的驯养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陆路交通技术的出现。骆驼的驯养和使用,*早出现在西亚地区。据考证,骆驼的驯养开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以色列地区,在公元前8世纪才开始出现在中亚。骆驼的耐受力、野外生存能力、对脂肪与水分的储存能力以及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适应能力,使它成为穿越戈壁沙漠的无与伦比的**种运输工具,获得了“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也是来往于沙漠的客商的忠实伙伴,在几千年岁月里,往返于古老苍凉的万里戈壁商道上。没有骆驼的驯养和使用,也就不会有陆上丝绸之路的通畅。骆驼的驯养和使用是彼时的*关键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是西亚人的历史成果和伟大成就。  在前丝路时代,东西交流比较超前的创新产品,除了中国西去的丝绸,还有西来的玻璃。如果说,丝绸制造体现了古代中国源于农业的加工业和手工制造业的历史成就,玻璃则是除了黄金与青铜之外的人类**种矿物冶炼产品。玻璃制造源于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但玻璃产品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吴、越等国已经出现。有关专家考证,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上的“蜻蜓眼”,并不是寻常宝石而是在当时更为贵重的玻璃。“蜻蜓眼”出现在吴、越,是否暗示着“海丝”现象的*初发生?玻璃大量进入东方主要在汉代,*初的玻璃制造技术进入中国也不晚于南北朝。据有关文献记载,相当于中国汉初的公元前1世纪,一位西方的布道者曾经记录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玻璃东来的史实。广州南越墓发现的玻璃制品略早于汉武帝再次统一南越之前,意味着在海上丝路的民间贸易中,玻璃已经是贵重的舶来品。玻璃入华当然也会经由陆上,选择什么路径,要随器型而定。  ……

作者简介

  冯并,原名冯竝,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有贡献专家,2000年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新闻特等奖获得者;曾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中国生产力协会副会长等职。  作者长期从事经济新闻工作和经济研究,著有《新叶集》《经济随笔》《冯并通讯集》《冯并杂文选》《冯并评论选》《即铭随笔》《改版》等;曾主编《市场经济》和中国首部《中国公共管理年鉴(2013)》;参与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外经济体制比较丛书》《改革问答录》等;撰写了“西行随笔”“大战略”“大陆桥”“东北纪行”系列文章和大量经济评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