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

1星价 ¥172.3 (5.4折)
2星价¥172.3 定价¥31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51134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26
  • 出版时间:2018-02-01
  • 条形码:9787215113459 ; 978-7-215-11345-9

内容简介

  《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河洛文化研究丛书》主要对河洛文化的内涵,河洛文化与殷商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是一本研究河洛文化的优秀论文集。

目录

台湾方言的故乡在中原
论河图洛书的哲学思维
试论殷商文明与河洛文化之关系——兼论商周时期的王权文明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内涵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
河洛文化与现代科学
现代河洛文化转型问题刍论
河洛文化、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
古代河洛话的入闽及其向外传播
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以台湾的传统音乐与戏曲为例
论闽台文化与河洛文化之亲缘关系
河洛文化与闽台
试论河洛、晋江、台湾传统民俗之特性
闽台婚姻与河洛
客家人形成于何时
论河洛文化的根性特征及客家文化的根性精神
客家栖居文化的中原文化渊源——以客家土楼为例
河洛文化在江西客家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
赣闽粤客家传统社会风水信仰民俗的心理解读
闽豫文化的渊源关系
“心灵镜像”——客家的巫信仰与民间禁忌
漓江流域客家文化个案探析——毛村田野调查
论客家山歌起源
浅析受楚文化影响的客家文化的鬼神观念
源和流——论河洛文化对客家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影响
河洛文化在新加坡华人宗乡团体中的作用
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再论徽州文化之根在中原
河洛文化风化九州郡县
携河洛文化破“三重门”——基于两性和谐追求的文化开掘
河洛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河洛根文化与平话人文化
河洛文化孕育的戏曲艺术及双向互动
夏商周三代的王国文明
三代文明在河洛
河洛地区史前聚落研究
仰韶时期的河洛文化格局
论黄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兼述殷商对黄帝文化的继承
太昊伏羲氏的起源、迁徙地望辩证
中原地区的伏羲文化
帝喾族系居伊洛考
“伊尹扶汤”考述
伊洛地区夏、商遗址的发现表明华夏文明“根在河洛”
从《山海经》看河洛地区的古地理
炎黄母族故里平逢山
河洛农业:华夏文明之源
论殷墟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商代中原科学技术简论
从出土石戈和牙璋看商代文化对东南沿海的影响
殷商武术文化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河图洛书与商代占卜用龟
青铜器与殷商文明
商周青铜器饕餮纹饰的文化阐释
由殷墟甲骨文探讨商代旅游文化
河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周易》:从巫术宗教神性思维到经验哲学人性思维——关于《周易》的文化人类学透析
易道在生生
从生生哲学来看周易的生命伦理
解开《易经》的锁钥
经纶治国论
《周易》对教育的启示
略析《周易》文化思想中的传承与现代演进——从《周易》的价值取向看社会和谐精神
亥猪——冬之神——竖亥步天的故事
《归妹》的本体论意象特征
“变通趋时”、“与时偕行”与和谐社会建设
《周易》与当代企业文化管理
中国企业家是如何借鉴《周易》的
天才有一对平衡的左右脑
大衍筮法新论
《易经》和《黄帝内经》在现代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海外华人以《周易》哲理发展医学科技之实例
儒家学说起源于河洛的几个问题
从文化互动看唐代中原地区民族融合
赋学自古盛洛阳
隋唐洛阳支氏家族研究——以石刻史料为中心
论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特征
二程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二程的社会改革论管见
宋明理学和朝鲜性理学的人心道心论——以栗谷李珥为中心
河洛文化在河内的发展
宋代相州韩氏家族与河洛文化
从《皇极经世书》看夏、商、周的断代
金代洛西诗人群体简论
论《周易》与对偶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试论道家政治伦理的内含价值
浅析道家“上德若谷”之宽容精神
老子墓在洛宁考论
墨家的兼爱论与其天观念——它受了殷的天观念之影响
略论一些名言和习语
敬祖、思乡、爱族爱国——张道藩与盘县《张氏宗谱》
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与价值探讨
愿安阳洹水商都永恒光明
河洛文化:连结海峡两岸的纽带
展开全部

节选

  《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经文中的“初九”、“九二”、“上九”等即是数。春秋早期的政治、军事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就已经利用《易》卦显示的象数进行占卜。《左传·僖公十五年》记韩简对晋惠公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这是古代典籍中*早提出象与数的概念并且对二者关系进行议论的记述。  鲁僖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45年,百余年后,孔子著《十翼》解析《易》理,在“系辞”部分对于象与数有较多的阐释。《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还说:“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这些地方所谓“象”,是指《易》卦显示的图形,所谓“数”,指《易》卦表现出来的数字特征。象与数都是一种象征,可以由此推测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变化规律,判知吉凶祸福。《系辞下》云“象也者,像此也”,“象”即是象征之意。《说卦传》中又具体指明各种卦象所象征的物类,说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为龙,巽为木、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样的定位,为后来《易》学研究的象数之学提供了基础。  象数之学在汉代有较大的发展。西汉兴起的今文《易》学即非常重视象数,西汉孟喜及东汉郑玄等把《易》卦同天时、历纪、气候联系起来,推算天象变化和吉凶祸福,创立纳甲、飞伏、爻辰、纳音等理论,形成一整套象数体系。此后经魏晋南北朝各代,象数之学又有新的发展,其中三国时吴国的虞翻、北魏时关朗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见解。晋代王弼研究《易》学排斥象数而重义理,开创了《易》学研究的“义理”一派,此后象数派和义理派并存为《易》学研究的两股潮流。象数派重在对易卦图像及数字关系的解析,义理一派重在对于《易经》经文本义的研讨;象数派重在依据《易》卦爻象对现实事件进行推测,义理派重在寻绎《易经》揭示的事物内部规律及其原理;象数派重在实际应用,义理派重在理性思考。在古代的《易》学研究中,象数与义理两派各有优长,也各有成就。实际上,象数派并非不顾《易经》经文本义,义理派也并非完全不顾《易》卦象数,只是对于象数与义理各有侧重而已。至北宋初陈抟绘出河图洛书的图像之后,象数之学大兴,称为“先天象数之学”。同时,宋代义理一派也有不少著作,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易说》等,其中周敦颐虽然是义理派的代表性学者,但他的《太极图说》本是义理与象数并重的。朱熹承继陈抟、邵雍的图书一派,其所著《易学启蒙》用理学的观点阐释《易经》及河图洛书,丰富了象数之学的理论体系,而他的《易本义》十二卷即是从义理方面研究《易经》的著作。元代学者胡一桂说:“愚观前宋一代之《易》学,自分为三节:希夷先天一图开象数之门,至邵氏《经世书》而硕大光明。周子太极一图洪义理之源,至程子《易》而浩博肆然……朱夫子于《易》学亦可谓金声玉振、集大成者矣。”①这里,胡氏对宋代《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两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胡一桂本人所著《周易启蒙翼传》是阐释朱熹《易学启蒙》的专著,当是象数派的重要著作,而他的《易附录纂注》十五卷则明显具有义理派的特征。明清两代的《易》学研究,仍然是义理派、象数派并存,而就某一个学者而论,他对于象数与义理或者是有所侧重,或者是皆有关注。如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专论象数,而胡煦的《周易函书》则对于义理与象数皆有全面论述。  在《易》学研究史上,无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其著作中都不回避河图洛书。象数派的著作把《易》卦卦象和河图洛书图形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义理派阐释《易经》文本原义,因《系辞》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也必须对河图洛书作出解说。传说伏羲据河图而创八卦,当是河图洛书的出现先于八卦;但是,河图洛书的图形在北宋初才由陈抟绘出,因此在宋以后的学者看来是河图洛书的出现晚于八卦。二者孰早孰晚实难深究,而陈抟以后的学者基本上都认定八卦和河图洛书的同源性和一体性,在探讨《易》卦象数时自然把二者并论。其实,《易》卦和河图洛书所显示的象与数,表现的是事物的形式和现象,而隐含的义理是事物的内容和本质;象与数表现事物的存在状态,而隐含的义理是事物的属性及内在规律;象与数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东西,而隐含的义理是理性的思考才能领悟的道理。简言之,象数是“形”,而隐含的义理是“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易》卦和河图洛书既展示象数,又深含义理,这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问题的形象表述。  ……

作者简介

陈义初,上海人,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理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郑州市市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