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德国史:何谓德国特色

极简德国史:何谓德国特色

栽了两次大跟头还能崛起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本书是“日本西方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在积累十年的中世纪德国史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篇幅较小的德国通史。

1星价 ¥31.5 (7.0折)
2星价¥31.5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31245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5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47312452 ; 978-7-5473-1245-2

本书特色

在德意志大地上,中世纪王权和教权争斗不已,神圣罗马帝国与诸邦国及周边势力相互纠葛,经历宗教改革演变成三十年战争;拿破仑的入侵激发起德意志民族主义,在普鲁士主导下实现国家统一;德意志帝国对内压制民权、保障社会福利,对外从维持欧洲均势转向世界扩张;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德国选择重返国际社会,融入欧盟实现国家统一和快速发展,……必须研究德国!栽了两次大跟头还能崛起成为欧洲*强的国家!
本书纵深把握了德意志国家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力剖析了近现代德国的荣光与挫折背后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特别是对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城市、工匠制度和音乐史等的分析,独到地呈现了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敏锐地把握到了德意志人的社会和精神特质。本书由作者积数十年研究经验而写成,学术视野广阔,叙述深入浅出,既对专家学者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适合大众读者深入了解德国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篇幅较小的德国通史,是作者阿部谨也在积累十年的中世纪德国史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的大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流变。特别是从庇护制度、音乐史、受歧视职业人群等独特的视角切入,简明扼要地呈现了德国史的发展脉络,很好的展现了德国史的魅力所在。这部德国通史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世纪社会史方面的学术专长,又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目录

前 言
**章 德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章 叙任权斗争的时代
第三章 个体的诞生
第四章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五章 中世纪末期的苦恼
第六章 宗教改革的浪潮
第七章 15、16 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第八章 领邦国家的时代
第九章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第十章 歌德的时代
第十一章 俾斯麦的时代
第十二章 走向魏玛体制
第十三章 纳粹统治和战败
第十四章 流亡和难民的时代
终章 作为欧盟的一员
后 记
文献目录
德国史大事年表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作为欧盟一员的德国
德国在欧盟中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德国曾经是欧洲的鬼魅。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部位,从领土面积大小看,成为欧洲霸主显得有点小,但无视的话,它显然又太大了。在纳粹时代,德国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敌人。就是这样一个德国,现在正面临着多重变革。德国外交部长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1974—1992 年任外交部长兼副总理) 在德国统一时这样说过:“德国再也不会孤独地前行了。我们的政治不会再脱离欧洲而存在。欧洲就是我们的命运,以后一直会这样; 欧洲是我们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机会。”作为一国史的德国已经终结了。这个立场被魏茨泽克(Richard Karl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1920—2015,两德统一后首任总统)继承了下来。
在德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反复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德国史和欧盟史有重叠。在德国,地区性的“Land”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Land 和国家的结合方式的改变构成了德国史的重要内容。在欧盟中,“地区”依然是重要构成要素。在民族主义时代被忽视的地域,在欧盟时代被寄予了厚望。特别是那些少数民族,对此的期待很大。
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在欧盟的发展中应该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说到德国的Land,并不是所有Land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Land是近代才诞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治的产物。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Land,德国人的生活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超越Land, 它和国家拥有一样的意义。
德国的统一要处理的,就是如何将这些Land结合起来这一问题。德国在过去经历了很多次尝试。德国的历史是欧盟历史的缩小版。欧盟要成功,就必须去除成员国的民族主义意识,也就是去国民化。
回到难民问题。前面提到的《申根协定》是以欧盟各国的市民为对象的,从非欧盟国家来的难民不在其列。欧盟成立后,各国应对难民问题的政策有很大不同,应该引起关注。就德国的难民政策来说,方向是融合。难民需要学习德语,进行职业训练,然后融入德国社会。一些州还发起了给予外国人地方选举权的运动,*终未果。而在瑞典、丹麦、挪威,外国人已经获得了地方选举权。
德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加入德国国籍意味着舍弃出生国的国籍。即使舍弃了,真的就能成为德国人了吗?没那么简单。首先就存在宗教问题,尤其是伊斯兰教徒不接受政教分离,因此融入极为困难。对伊斯兰教徒尤其是土耳其人来说,融入德国社会实际就意味着同化。如果德国社会不改变,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教徒身份也不改变的话,同化将一直是困难的。
围绕这一点,荷兰采取了不同于德国的政策。在荷兰,少数族裔的移居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他们和荷兰社会及其他群体之间保持着对等关系,这被称为多元共存型民主主义。这样就一切顺利了吗?不尽然。对待移民问题上,荷兰在欧洲可以说是*宽容的, 但其社会风俗对于土耳其人等伊斯兰教徒来说,依然是异质性的存在,不容易适应,也很难真正融入。
法国是世界上**个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大旗的国家,是一个外国人*容易融入的胸怀宽广的国家。高村光太郎曾经高度赞美接纳一切的文明城市巴黎。但是内滕正典认为,这种胸怀宽广实际上是以文化的同化为前提的。1989 年“头巾事件”的发生背景就是如此。在不能渲染宗教色彩的公立学校,佩戴头巾的穆斯林女学生的到来成了大问题。法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公共空间不能展示宗教色彩。但是女学生的父母认为作为伊斯兰教徒,摘掉头巾是不能容忍的事。这么看来,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团体(社会)中才是真正的伊斯兰教徒,作为个体融入法国社会是不可能的事。伊斯兰教徒和法国社会的摩擦就这样产生了。
欧盟在纠结中成长壮大。随着民族国家的变貌,其内部各个领域都在引发此类问题。
德国人是谁
德国人是谁?这个问题在生物学上没有定论。而民族性是历史形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须回到历史中去。
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1897—1990,犹太裔社会学家)认为,要理解德国特色,必须理解德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侧面。
首先是德意志这个*初使用日耳曼语、后使用德语的民族和邻近的非德语种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初,使用日耳曼语的种族被夹在拉丁语种族和斯拉夫语种族之间。
德语民族处在这三大种族的中间,不论是德意志民族,还是周围的其他民族都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从和德意志的联合中脱离出来独立。古老的例子是瑞士和荷兰等,比较新的例子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第二个侧面是德国曾经有过伟大、辉煌的历史这一事实。
在中世纪,德意志作为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处于优越的地位。也正因为这样,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意志在国家形态上落后了。当其他各国在形成中央集权体制的时候,德意志的中央集权体制却瓦解了。
第三,在德意志闪耀着荣光的时期,帝国是一个世俗战士和神职人员,即世俗权力者和教界权力者相合作的产物,它在两者的抗衡中存续。在欧洲各国发展*快的时期,德意志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失去了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体验给德意志人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国家形成的特点
埃利亚斯认为,这些不幸的体验甚至影响了德国人的饮酒方式。尽管宫廷和上流社会经常喝到酩酊大醉,但一般德意志人形成了自我约束、不与他人争辩、不张狂的饮酒方式。这是从深重的不幸中生长出来的习惯。
和法国、荷兰、英国相比,德国的国家形成中有很多断裂、跳跃。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沉稳大气;法国的国家形成基本是直线前进的,其首都巴黎文化底蕴深厚。和它们相比,柏林是个年轻的城市,它没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历史传统。包括柏林在内,德国的城市对于市民来说,不是和国家一体化的存在。荷兰和英国的市民与贵族相比虽然处于二等地位,但他们掌握了城市,承接了代表共和国的中世纪以来的自治传统,形成了不依靠武力,而是通过畅所欲言来实现治理的集团。
相比之下,在德国的城市中,基于命令和服从的军事化模式是主流。埃利亚斯借父子关系来说明德国和荷兰的不同。相较于德国人,荷兰人对孩子比较放任,荷兰孩子在礼貌方面做得比较差,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不同的父子关系造成的。
并且,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通往政治的道路是封闭的。德意志文化具有的非政治性特点也与此有关。长期以来,德意志一直在谋求统一以及分邦体制的终结。
以军事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普鲁士。这是德意志贵族对市民阶层的胜利。霍亨索伦家族强化了军人贵族和宫廷贵族的统治,德意志的市民阶层也顺应了军国主义国家的要求,接受了它的模式和规范。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战败前,德国领导人说:“如果战败,德国就完了。”埃利亚斯认为并非如此。把战败后的德国从经济崩溃中拯救出来,本身也符合西方各国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现代的特点。
埃利亚斯追问民族的命运和构成国家的个体国民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提到了决斗的习俗。决斗的习俗在欧洲各地的贵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在其他国家,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决斗丧失了意义。但是在德国,由于中产阶级继承了贵族文化模式,决斗在中产阶级出身的学生中间也流行开来。决斗是一种吊诡的现象,即本来应该受到限制的暴力行为反而得到了奖赏。
关于希特勒现象,我们应该反思:社会认可暴力行为、社会不平等这一模式的普及,正是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问题背后还有国民自尊心问题。
德国在欧盟中的可能性
埃利亚斯的问题意识很重要,他的分析对思考难民问题也有很大帮助。但埃利亚斯并没有把欧盟纳入考察范围。现在我们讨论德国,必须放在欧盟的视野中。
本书试图在中世纪以来的历史传统中把握现今德国人的存在状态。在和国家没有多少密切关系的城市所形成的知识传承体系中,藏有理解德国人的密码。通过与掌控那个不可见的世界的教会建立紧密关系,诞生了德意志的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这在德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除了教会和国家关系外,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深受影响。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认识支配中世纪民众头脑的“两个宇宙”的世界观。
现在,德国是欧盟的一员,对欧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族主义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埃利亚斯的观点,用来分析历史上的德国,十分犀利,值得高度评价。尽管如此,作为欧盟的一员,德国应该会尝试和过去建立一种不一样的联系。它到底是什么?要圆满回答这个问题为时尚早,本书只是做了些初步尝试。
在欧盟时代,德国会逐步消除埃利亚斯所说的特性,走向完全的新生吗?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阿部谨也(1935—2006),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一桥大学校长、社会学系教授,被誉为“日本西方史研究**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史、中世纪欧洲社会史。他对欧洲历史及文化的思索甚深,洞察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他一生著述甚多,有《阿部谨也著作集》(全10卷)等。阿部谨也的学术成就举世公认,曾获三得利学艺奖、大佛次郎奖和日本翻译文化奖,1997年荣获日本政府的紫绶勋章。
译者简介:
陈云,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在日本广岛大学国际合作研究科获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新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精通日文和英文,以中、日、英文著有学术著作多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