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王羲之十七帖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王羲之十七帖

1星价 ¥15.6 (6.0折)
2星价¥15.6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0258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8开
  • 页数:28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548025887 ; 978-7-5480-2588-7

本书特色

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王羲之《十七帖》
文师华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帖。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两字。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王玉池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即其书法艺术*辉煌时期数量*、成就*、内容*可靠,也是*早取得共识的一组刻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图书馆、河南开封市博物馆三处的藏本以及少数优秀墨本如《远宦帖》等代表了这一组刻帖的基本面貌和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王羲之的草书,字形由章草的横张形态变为纵敛形态,婉转流贯,笔势雄劲,笔短意长,从而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为草书体立下新的法门;其“字群结构”的创树,又是唐朝连绵大草的渊薮。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于是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并广收王书,使王字得到空前普及。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如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其影响至今不衰。

文师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协委员,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内容简介

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