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可以谈谈吗?

包邮我们可以谈谈吗?

1星价 ¥19.3 (5.5折)
2星价¥19.3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0043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21200430 ; 978-7-5212-0043-0

本书特色

“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自己的选择和作品,既然不想“不遗余力”,又何必浪费时间懊悔、抱怨呢? 一个人的“短板”可能会导致其失去一些机会;而一个人的“长板”却常常能为其赢得一些机会。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ing songs.”可我更愿意做到的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共情力过度会使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总是不由自主地替他们着想,久而久之,会使我们迷失自己、压抑自己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和一个悲剧只有一句话的距离。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小确幸,它们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有些人不善于发现、感受、把握和感恩于它们……正如我们常说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美,只是少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内容简介

在我们的年轻朋友中,或许不乏性取向为同性者,也不乏曾有过自杀意图的人,当然还会有许许多多或是曾经、或是当下正经历痛苦与迷茫的人……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你想象中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谈谈吗?》的所有主题都在试图探讨我们如何成为更加美好炫丽的自己、怎样才能活出更加幸福灿烂的人生。高梦村凭借她四年来在心理学领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青春年少便漂洋过海求学的经历,静敏的才思、美善的情怀以及充满青春气息又不失内敛沉静的文字进行了探微的观察、独特的思考和全新的阐释,她的解读或许会带给你别样的感悟和启发。

目录

目 录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3 …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
7 … 认识自我,不能“迷信”他人
13 … 像那些成功品牌一样学会“自我定位”
18 …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29 … 从漫威公司出品的电影《X战警》说起
34 … 共情,跳出你自己
41 … 那些由“共情”带给我们的“福利”
46 … 在张爱玲的经典句式里读“共情”
49 … 共情之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的创造力去哪儿了?”
55 … 怀念那些“会飞的鱼”“会说话的猫”
58 … 那些潜伏在应试教育里的“坑”
61 … 谁具有创造力?
66 … 成为自己的“创造力培训师”
76 … 那些创造力的“标配”你准备好了吗?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83 … “腐败”到极致是“油腻”
86 … 目标,沙漠里的“绿洲”
88 … 目标,没有“*好”只有“*适宜”
103 … 带着目标去旅行
“如果你想,可以随时和我谈谈”
113 … 一个由Pizza引发的悲剧
116 … 什么是*终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121 … 还绝望者一个“清白”
128 … 所谓“拯救”,未必遥不可及
134 … 自杀,1:45:250
“生活不乏幸福,却少发现它的眼睛”
142 … 教授带来的启示
144 … 追逐幸福,还是满足贪欲?
147 … “比较”,福兮,祸兮?
152 … 幸福是可以“创造”的
159 … 善于发现、感知并把握幸福的人是幸福的
“逆境可覆舟,亦可载舟”
167 … “任何事物的到来,都需要一个季节”
172 … “逆境”这门功课教会人什么?
180 … 如何把“逆境”转换为成长的“沃土”
187 … 命运是“注定”还是“选择”?
“与其消极等待,不如积极创造”
195 … “美国队长”是怎样“炼”成的?
198 … 拿什么来叩响机遇之门?
202 … “抓住”的才是“机遇”
210 … “选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权利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I am what I am/我永远都爱 这样的我……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 要做*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 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 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张国荣逝世多年以后,他的这首《我》依然打动着许多人,这分动容自然源于人们对他卓越才情的倾慕、不凡命运的唏嘘,但同时也源于歌词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的审视和思索。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句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也是智者苏格拉底常用以教诲学生的警句。
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我们能够坦然地悦纳自己吗?
我们也许出身不好,也许资质平平,也许容貌不佳,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想尽一切正当的办法来达成自己的愿望、扭转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善自己的容貌。但是如果在极尽努力之后,仍然不能如愿,那么就坚定地相信我们已然成为*好的自己、拥有了自己所能拥有的*好的一切;又或许在某一刻,我们不愿再付诸努力而决定放弃时,那么我们就坦然地接纳一切,“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自己的选择和作品,既然不想“不遗余力”,又何必浪费时间懊悔、抱怨呢?
“我是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在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笃定的答案之后,我们又是怎样正视和对待自己的呢?接下来,你愿意和我一起谈谈吗?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药他吃了管用,而我吃了就没有效果?”“为什么这个学习方法对于我很实用,对于她就没用?”“为什么这首歌我觉得很好听,可是别人却觉得难听?”“为什么这套理论跟他说不通,跟另一个人却说得通?”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不一样的人。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艾利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主题就是追寻自我。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思索“我是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我始终认为,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清晰的自我,我们就会“水土不服”,无法有效地从外来的知识、经验中汲取养分,如同不能拿草喂老虎,也不能用肉喂牛羊。
因为我们的金钱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尽量去挑选*适合自己的商品;法定只能有一位配偶,所以我们会努力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那个自己*爱或*适合自己的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人生的各种岔路口做出取舍,而不能尝试每一种可能。
知识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博览群书,积累很多知识,但是一定要清楚,哪些内容是真正需要的。以读书为例,因为记忆有限,会有遗忘,所以记住所有看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有清晰的了解与认知,知道哪些知识是切实有益的,对于这些知识,不妨投放较多的注意力。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生活中总有无数次的选择。大部分人会选择较为普遍的路,也有些人会选择诗人所说的“另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认为,人生之中,宽阔平坦、人流如织的路,自然有它的好,而偏僻幽寂、少人问津的路,也会有不同的风景。重点是,哪条路对于个人而言是*好的。
如果我们认不清自己,可能就会盲目地随大溜,走上一条索然无味的大路;或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鲁莽地去探索那条小路,而忽略了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实力。
简而言之,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认清自己*重要,知道自己的实力、品德、需求,才能做出对自己*有益的选择。
认识自我,不能“迷信”他人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惜人们了解别人很容易,懂得自己却很难。
很多人没有办法自我定义,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下去。
我以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拥有的选择太多。从前的人没有这么多选择,也没有这么多机会,因此农民的儿子只会成为农民,商贾的儿子大多继承了家业,文人世家都以读书见长,将门出身的子孙也常常戎马倥偬,出身常常就决定了一生。可是如今,我们视野开阔了,也知道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改变生活、转变人生。
可是大千世界,选择很多,机会很多,诱惑也很多。我们崇尚自由,坚信自由,相信我们可以成为自己选择成为的人。可是很多人却在这样广阔的选择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明白什么适合自己,就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走上一条根本走不下去的路。比如,有的人听别人说经商好、挣钱快,就盲目地下海经商,却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有商业头脑,是否会处理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经商是有些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却也有可能使另一些人输得血本无归。
因此,在面临诸多选择的当下,我们更应该认清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分辨得出哪些机会是应当抓住的,哪些机会又是应当放弃的。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我们才有底气跟那些不适合自己的选择说“不”,哪怕这些选择看起来相当诱人。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多人都经历过或是见证过的现象。
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小学阶段,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好学生,他们成绩非常出色,而且一直这样出色,甚至将差距越拉越大,于是老师、家长甚至其他学生都会认为这些出色的学生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更胜一筹。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尽然!那些出色的孩子在入学之初,也许仅仅是因为年龄比其他孩子稍大一些,或者因为学龄前教育比其他孩子好一些,而占有了一点优势。《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这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个班级里年龄*大的学生比*小的学生大了将近一岁。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一岁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年龄较长的孩子心智发育、认知发展、学习能力都要比年龄较小的孩子成熟许多,因此他们常常是老师口中“成绩又好、上课又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获得老师的喜爱,也就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当班干部,当课代表,代表班级讲话,等等。如此一来,这些孩子在老师的夸赞下、在更多机会的锻炼下,就会越来越好,将*初的优势像滚雪球一般滚大。看到这样明显的差距,我们会总结说这些孩子“天生就聪明”“智力超群”,但其实,很大可能他们只是*初占了年龄优势,而后又因为这个优势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与机会。
同理,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就提前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或是在家里父母就教会了大量认字、背诗,在入学之初也会比其他孩子显得更有优势——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和那些年长的孩子一样,他们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资源与机会,将优势进一步扩大。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注明的是,我并不是建议家长让孩子延迟上学,因为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每个孩子都延迟一两年上学,如此盲目追求“年龄优势”的后果就只能是耽误孩子们的*佳受教育时间。我也不建议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提前学习文化课知识,以牺牲童年的幸福为代价。毕竟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童年,如果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而使我们的童年有缺憾,对于我们以后的人生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老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偏爱也是无可厚非,谁不喜欢出色的、听话的孩子呢?当然,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理解孩子们因为年龄以及学龄前教育的不同而出现的成绩上的差异,而不是将之简单地归结为智力上的差距,且能够尽量给予所有孩子相对平等的机会与资源,固然是很好,如果做不到,我们也应当完全理解。毕竟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情。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每一个人都不应该看轻自己,不要因为表面上的差距,判断自己不优秀。我们太习惯从别人的眼里定义自己,尤其在意老师、家长的评价,他们说我们是聪明的,我们就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也因此表现得越来越聪明;他们说我们是笨的,我们就会自暴自弃地觉得自己是笨的,因而做什么都显得笨拙。问题是,他人的评价并不一定准确。比如孩子因为年龄或者知识的差距,而被定义为智力不如他人,这是不公平的,影响却会持续很久。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是不是对孩子说你是聪明的,就是正确的,就是好的呢?
也不是的。
很多家长信奉鼓励式教育,孩子但凡做了点事情就会夸赞说:“真聪明!就没有你解决不了的难题!”更有甚者,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为了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将过错推给老师:“宝贝,不是你的问题,是老师教得不好。”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离开父母庇护的羽翼,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聪明,他们解决不了的难题也比比皆是。很多孩子可能会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而产生挫败感,甚至抑郁。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定义。这个认识和定义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却不能完全基于别人的意见。小时候,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够清晰,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随着渐渐长大,我们应当拿回对“自我”的主导权。拿回主导权,并不是完全忽略别人的意见,而是先通过对自己个性、喜好、经验的判断,来给予自我一个定义,而后再根据别人的建议来不断完善自己。比如,想要考量自己是否具有勇敢这一美德?可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过可以定义为勇敢的行为,是否拥有勇敢的潜质,根据这些衡量标准,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勇敢,给予自己一个定义,比如——“我是一个勇敢的人。”接下来我们可以参考他人的意见,比如父母的意见——“我觉得你不够勇敢,因为你害怕虫子。”他人的意见不一定完全准确,我们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评断,然后微调对自己的定义——“虽然我有比较害怕的事物,但是总的来说,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除了自己,其他人看到的我们都不免片面。父母知道我们害怕虫子、害怕黑暗,却不一定知道我们曾在班级的小组讨论中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因此,父母的评断也是不全面的。而我们自己的评断则很有可能是主观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迎合自己的需要,潜意识地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比方说,如果我们非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就会无意识地放大自己的勇敢行为,而忽略那些体现自己不勇敢的细节。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他人的补充,来完善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义。
总的来说,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而对自我的定义,必须是基于自己。他人的意见值得参考,却不能完全听从。
像那些成功品牌一样学会“自我定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一个经济团体想要存活下来,并赚到可观的利润,必须懂得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
由于经济团体的营利性以及资源的有限性,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团体能够占有并发挥所有的竞争优势,因此,所有经济团体都必须面临权衡取舍(trade-off)。一个奢侈品品牌,如香奈儿,它的竞争优势是高质量的产品和品牌效应,与之相对应,它就必须放弃使用低价这一竞争手段。试想,如果香奈儿降低价格,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个产品的利润就会降低。如果价格门槛下调,虽然在短期内销售量会提高,公司的整体利润也许不会太受影响,但是时间一长,品牌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这样一来,追求品牌的买家也许就会转投其他奢侈品品牌,如古驰、芬迪的怀抱;而追求价格的买家则会觉得失去了品牌优势,香奈儿的价格又不如其他牌子(如蔻驰)那样实惠。因此,经济团体如果贪心地想要囊括所有竞争优势,是不现实的,甚至是“自取灭亡”。
同样,麦当劳追求了速度与低廉的价格,放弃做高端餐饮;宜家追求了产品的多样与低廉的价格,放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苹果追求了品牌的效应以及产品的质量,牺牲了价格的优势,等等。
再说说星巴克。星巴克是全球*大的咖啡连锁店,现在很多人将它看作喝下午茶的休闲场所。它在美国其实是快餐性质的早餐店,很多白领早晨匆匆忙忙地冲进星巴克买一杯咖啡、一块三明治之类的填饱肚子,再赶去上班。星巴克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很有吸引力,但是对于那些注重早餐质量或者喜欢坐下来慢慢享受家庭早餐的人来说却不是好的选项。对于后一种顾客,它与其他那些提供各式早餐菜单以及高质量服务的餐厅相比,很没有竞争力。星巴克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明白面对这些顾客,它的竞争优势就是——快捷、方便。

作者简介

高梦村,90后姑娘。
7岁开始发表文章,作品曾被《山东商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或连载。
高中时曾因成绩优异、表现出色而作为交换生前往美国Metropolitan Learning Center(大都会学习中心)留学一年。
2013年开始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专业,2017年5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17年8月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