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文学对少年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剖析

哥特文学对少年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剖析

1星价 ¥19.4 (4.3折)
2星价¥18.9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1455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6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68145541 ; 978-7-5681-4554-1

内容简介

  哥特小说一般是指在1764年首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出版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兴起的带有黑色恐怖情节或凶杀阴森气氛的一种小说,它们大多以封建社会中爵位篡夺、财产继承和宗教迫害等为题材,可以分为英国哥特小说和美国心理哥特小说等。哥特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的许多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家纷纷以哥特小说为摹本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说,哥特小说对欧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及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情感、观念意识处于接受或排斥的活跃时期,并*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初步定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描绘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尚,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少年儿童通过文学欣赏可以加深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明辨是非曲直,培养正确观念和良好习惯,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但鉴于哥特文学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哥特文学利弊共存。一方面,哥特文学的超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开发、好奇心的满足、浪漫主义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哥特文学的恐怖情节及血腥暴力场面决定了其超强的氛围代人感,必然会对少年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造成其或者胆小怕事、自卑软弱,或者崇尚暴力、叛逆、挑战规则等偏激性格。

目录

**章 哥特文学生成背景综述
**节 哥特小说概述
第二节 矛盾中诞生的哥特小说

第二章 哥特小说的雅俗性探讨
**节 哥特小说的文化通俗性
第二节 哥特小说的雅俗性

第三章 哥特文学艺术特征分析——怪诞
**节 怪诞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怪诞的审美价值

第四章 哥特文学艺术特征分析一恐怖
**节 恐怖的特征
第二节 恐怖特征的文化探源

第五章 哥特小说对读者的塑造功能分析
**节 道德观念
第二节 意识形态
第三节 移情与审美

第六章 哥特小说与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分析
**节 自我意识的概念
第二节 自我结构的要素分析
第三节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四节 哥特小说中的自我意识

第七章 少年儿童性格塑造分析
**节 少年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第二节 少年儿童性格塑造时机分析
第三节 审美模仿与性格塑造
第四节 偏离正轨的少年儿童性格状态

第八章 哥特文学对少年儿童性格养成影响分析
**节 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性格成长作用
第二节 其他儿童文学中哥特因素分析——以《格林童话》为例
第三节 哥特文学的积极影响分析
第四节 哥特文学的消极影响分析——以《哈利·波特》等为例
第五节 哥特文学对少年儿童性格影响分析的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哥特文学对少年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剖析》:  18世纪小说(尤其是哥特小说)所遭受的指责与后人对通俗文化的某些批评十分相似。现代社会给推动现代化的力量赋予了阳刚的色彩,而与其相对的大众则开始带有女性、阴柔的外延。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对他们时代中的大众文化(指连载小说、大众杂志等)同样不屑一顾,称其为“下流的小玩意儿、街头妓女的回忆录、卧室里的表白、色情淫秽之作和在书店的橱窗里撩起裙摆招人耳目的丑闻”,而真正的小说则是“严肃而纯洁”的。大众化的文学对爱情所做的是“临床诊断式的描写”。作家、艺术家对大众文化表露的鄙夷,反映的其实是现代主义文艺对通俗文化的惧怕:大众文化如同一个能量无比的怪物,通过其规模巨大的产业机器吸纳、侵占着现代主义文艺的空间,而困守一隅的传统艺术家一再试图固守原有的领地。耐人寻味的是,两者的较量具有浓重的性别色彩,无论18世纪对哥特小说抑或现当代社会对大众文化,负面评论时常有性别针对性。大众化的文化形式被赋予女性色彩,除了心理学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哥特小说等大众性文艺作品通常诉诸大胆露骨的声色描写以达到其商业目的,好似一个以色相诱人的女妖。女性形象自古象征欲望而又高度情绪化,是官方文化表达其文化立场的一个顺手比喻。同时,女性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将大众文化比作女性符合批评者贬抑这种文化的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大众文化的比喻中,女性通常是一个充满“威胁”的形象。在男性主导的现代社会看来,“大众”显然与女性一样,是一股充满欲望、变化无常而难以控制(因而需要控制)的力量。“大众”在哲学家尼采眼里就有女性特征。对于二者的共性,法国心理学家赖朋所著的《大众心理学》如是高论道:“天下群眠皆有女性特征……如同女人,群氓之情绪会旋即走向极端。”这段论述也反映,对于大众文化的性别化批评与其说出于畏惧女性本身,毋宁说与大众文化那种女性式表达情感、欲望和释放能量的方式有关。大众文化不同于严肃文化,无须遵从任何成规,其唯一考量是市场。而为获得*佳市场效果,大众文化往往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突破或违反传统和严肃文化所制定的规则。所以,我们将哥特小说称作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根本原因是这种小说在当时是一种非官方的文学,包含为官方与精英文化所不容或至少不赞许的欲望和感情,其思想内容因可能危及社会稳定而需要受到控制。事实上,18世纪上层文化的捍卫者猛烈抨击小说主要正是因为这种文学沉溺于感情,其描写可能“刺激激情”,向人“灌输出格的思想”,甚至导致“犯罪倾向”。当时,甚至有人将哥特小说称为恐怖主义文学。对于小说的“危害”,约翰逊在评论传奇与小说时指出,小说较传奇更接近生活,更容易成为读者模仿的对象,对读者影响深重,因此常是年轻人、无知和游手好闲者的生活教材。哥特小说介于二者中间,但在描写人物方面更接近写实主义小说。  总之,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父权式的文化,代表着秩序的严厉,哥特小说则是纷乱、扰动、自下而上、充满诱惑的母性式文化,代表欲望的力量和破坏潜能。在风格上,新古典主义刻板、严肃,哥特小说则是一种开放式的感性文化,注重感情与感受的表达,甚至宣泄。哥特小说将人人心知肚明但社会不愿面对或言及的欲望公开展示于公众面前,所以是丑闻,成为正人君子口诛笔伐的目标也不足为怪。两种文化之别说到底是规则与能量之间的矛盾。以哥特小说为主的通俗小说尽管数量可观,但并不代表当时的主流世界观,以这种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体现市民社会的真实品位。在哲学上,浪漫主义小说表达的是有别于启蒙时代的、以物为对象的世界观,将人、自然和神灵视为宇宙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对于这些作家而言,现实并非一堆毫无灵知、供人占有与测量的物体,而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一个过程。在浪漫主义小说所创造的世界里,人与鬼神、社会与自然、现在与过去的距离或界线变得十分模糊,甚至消失。在这一点上,哥特小说与稍前出现的感伤文学以及其后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一脉相承。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