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8-2027)

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8-2027)

1星价 ¥23.4 (3.0折)
2星价¥23.4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9104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6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08691046 ; 978-7-5086-9104-6

本书特色

1.官方智库权威预测。 2.经济政策晴雨表。 3.透析预测方法,把握经济脉搏。 4.经济事实验证了以往的预测。

内容简介

从2017年的情况看,本课题组在2016年开始提出的中国经济已经接近底部或开始触底、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判断,得到了确认,中速增长平台初步确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优先推动哪些配套的重点改革?本书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课题组提出,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长加快,老牌发达国家也在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自满自傲,仍然需要谦虚谨慎,需要认真学习,需要继续开放,需要实质性地深化改革,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各章探讨了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新趋势、新特征,适当调整了未来十年增长前景预测,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研判展望了各领域2018年发展态势,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目录

导言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 刘世锦



综 合



**章 2035: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结构与路径 “博智宏观论坛”课题组

第二章 中国跨入高收入行列的前景 刘培林

第三章 迈向高质量发展:2018年经济形势判断与未来十年增长展望 陈昌盛 何建武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下半场,新旧动能持续转换:2018年宏观经济展望 李 杨 王 建



需 求



第五章 城镇住宅:短暂反弹后回归中长期趋势 许 伟

第六章 基础设施: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邵 挺

第七章 投资:抓紧触底企稳时机,推动投资效率变革 许召元

第八章 汽车:前期政策仍待消化,市场增速继续下滑 王 青

第九章 出口:传统增长动力复苏,新动能构建面临阻力 吕 刚



供 给



第十章 人力资本:以再配置为重点提升质量 赵 勇

第十一章 创新驱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石 光

第十二章 全要素生产率:准确测度TFP,引导实现高质量发展 何建武

第十三章 汇率: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础 许 伟



产 业



第十四章 农业:农业农村发展逻辑及展望 伍振军 周群力

第十五章 制造业:“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变革 郭 巍宋紫峰

第十六章 服务业:“三大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刘 涛

第十七章 金融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陈道富



区域和城市



第十八章 区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提升,增长新动能初现 刘云中 何建武

第十九章 城镇化: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卓 贤 陈奥运



资源环境



第二十章 能源和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速趋缓,低碳发展 陈健鹏 王 超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完善与落实管理制度,促进水治理能力提升 张 亮

第二十二章 土地资源:促进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开发和农村 张 亮 江庆勇

第二十三章 环境: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攻坚为环境质量变革 陈健鹏
展开全部

节选

导 言 中速平台与高质量发展

刘世锦

本书是我们开展的中国经济十年展望研究项目的第六辑。过去一年*具影响的当属党的十九大召开。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结构、动力和机制都将出现系统性转变。事实上,在前几年的研究中,在经济转型的意义上,我们多次讨论过经济发展中的质量效率议题,这也体现在研究主题上,如“攀登效率高地”“由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等。本书在新时代背景下,再次聚焦于高质量发展。首先,从分析经济形势入手,提出中速增长平台已经初步确立的判断。然后讨论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若干背景性因素,面临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重要配套改革等。

中速增长平台初步确立

从2016年开始,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已经接近底部或开始触底,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从2017年的情况看,这个判断得到确认,中速增长平台初步确立。
从我们开发的中国经济活动实时在线分析预测系统看,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回升,终端需求增速依然下降,存货回升是需求侧走强的重要动因。存货在2017年二季度达到高点后回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也跟着回落,利润增速本来也应随之回落,但受到环保督察等因素影响,依然保持高位,但一段时间后还是会下来的。从供给侧看,生产性投资增速依然下行,产出增加主要源于产能利用率提高。这种状况决定了这一轮回升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更不会出现有些人期待的大幅反转,回到7%以上甚至重返高增长轨道。
2018年上半年,终端需求可能会有一个季节性回升。终端需求中,房地产投资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已经处在负增长状态,2018年将会在零增长附近徘徊。基础设施投资是一个大的不确定因素。目前这部分投资在终端需求增量中是*大的,如果防控风险、治理地方债特别是隐形债务的力度加大,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下降,这样中速增长平台将会有所下移。另一方面,生产性投资已处低位,2017年底出现企稳回升迹象,有可能成为增长中的积极力量,但也不能期待出现以往那样的高速增长,借鉴国际经验,大体上也就是5%左右的增速。总的来看,中速增长平台大体上还是能稳得住的,宏观经济逐步进入我们曾说过的大L型加小W型的运行轨道。
十九大以后,社会又出现了大干快上的期待。关键是干什么、上什么。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了,不能认为只有把速度推高了才叫有所作为,才有成就感。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提出攻关期,提出三大攻坚战,这些事情比简单地提高速度难度更大,更需要有所作为,做成了也会有更大的成就感。当前*重要的是做实做优而非人为做高中国经济,具体来说,就是要降风险、挤泡沫、增动能、稳效益,提高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降风险,主要是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和其他方面的财政金融风险;挤泡沫,包括挤去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和大宗商品泡沫;增动能,重点是提升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能;稳效益需要特别强调,2017年下半年以来,企业效益明显回升,但集中在上游行业,分布不平衡。应当争取企业盈利在行业间形成较为平衡和稳定的分布,这样也可以为企业降杠杆提供有利条件。
不要人为推高增长速度,把发展的基础做得实一些,不论对短期防范风险,还是中长期增强动能,都是必要和积极的。实现2020年两个翻番目标,今后三年每年增长6.3%就够了。此后,中速增长平台的重心可能调整到5%~6%,或者是5%左右。这个速度实际也是不低的。讲速度要有参照系,要和增长阶段挂钩。在以往的高速增长阶段,潜在增长率10%左右,7%就是低速度;到了中速增长阶段,潜在增长率5%左右,实际增长5%~6%,也可称为高速度。当年日本在这个增长阶段,增速也就4%左右。
汇率也是反映增长数量和质量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人为推高增长速度,但增长质量不行,如效率低、风险大,本币汇率就会下行,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相反,如果增长质量高,速度低一点,但汇率上升,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增长反而要快一些。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若干背景性因素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速增长阶段,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高速到中速,是从速度角度看的。在增长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速度在改变,结构、动力、制度、政策等都在相应改变,系统性地进入一种新的状态。我们以前曾提出过“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发展阶段的这种转变,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难度降低了,不够刺激了。事实上,我们当下只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还不能说已经进入这个阶段。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重要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显示了挑战的难度。成功地推进这一转变,首先需要深入分析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背景性因素。
在产业结构维度上,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相应上升,是这一时期*具规律性的变动。服务业是一个品类复杂的集合体。近年来中国服务业比重上升,一些结构特征值得关注。批发零售是服务业中“*老”的一个行业,近年来依然快速增长,多少与人们的常识背离。一方面得益于网购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如果与发达经济相比,批发零售乃是短板*大的行业之一。这一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应当是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必然结果。
与此相反,中国金融业比重超过发达国家也出人意料。近期中国金融业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高于美英等金融业发达国家。如果不认为金融业在中国具备特殊竞争力,以致在产业素质上超过美英等国,那么,合理的推论应是中国金融业存在着严重的自我循环、泡沫和进入屏障。观察与数据显然支持这样的判断。金融业下一步在中国的发展,应当是通过改革、开放、创新调整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比重。
中国服务业今后发展的重心,是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咨询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在内的社会和个人服务业。这两个重心分别对应了制造业升级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密集度;更多的需要面对面服务,对从业者积极性、创造性的要求超过工业化时代;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有可能产生较高生产率。服务业通常被认为是生产率低的领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格局。
与生产性服务业直接相关的是制造业。相当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原有业务通过外包等形式追求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发展起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升级水平。制造业的服务化,部分服务业的制造化,都从不同方向揭示了相同的内在关联,在新信息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尤为如此。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坚持发展制造业导向不动摇,有条件形成一大批具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行业和企业。这样,与德国相似,中国制造业比重将会高于标准模式,在全球分工体系上独具优势。在这一制造业体系中,相当大部分可能表现为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这正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
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背景性因素,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信息技术革命加快推进。在常规发展路径上,先行国家创造的技术、经验等,可以使中国以追赶者的身份继续前行。然而,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把中国相当多领域直接推到了全球创新前沿,从而展现了更为多元,因而更为复杂、机遇与挑战相互交错的图景。在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场景中,如果说互联网是通道类的基础设施,大数据是原材料,人工智能则类似于具有加工能力的机器设备。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潜能的拓展,这场技术革命的深远影响可能是我们当下尚难以估量的。
与以往历次技术革命中差距过大不同,这次中国与先行者的差距并不大,有些方面已能并驾齐驱,抑或局部领先。中国已经有了一批走在创新前列的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不仅如此,中国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具备若干显著优势,比如市场规模、产业配套等。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多且消费结构正在升级的市场,诸多原创于国外的技术,在中国转化为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包括网购、移动支付、高铁、共享单车在内的“新四大发明”,就属于这种类型。中国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市场导向的产业集聚则使产业配套优势具有稳定和持久性。有关的例证是,美国硅谷的创业者也要到深圳华强北寻找配套零部件。
经济与创新前沿接触面的扩大,将促成一些新景观,如终端需求的追赶型与生产技术前沿性并存,消费内容的追赶型与消费手段前沿性并存等。中国的移动支付在国际上领先,但所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并非如此。消费、生产、流通的不平衡,对不同技术和商业模式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在新的场景下,中国的创业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当然,技术超前的影响是复杂的,比如,新技术在有助于减少贫困的同时,是否会以另一种方式加大收入分配鸿沟,也是一个有待观察和评估的问题。

作者简介

刘世锦,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