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425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3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020142583 ; 978-7-02-014258-3

本书特色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 ,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便是从这些基本的观点中引发出来的。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其评介》代序《误解的澄清》

内容简介

★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 语文推荐课外阅读图书 ★ 多省市高考名著阅读考查图书 ★ 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详尽,解析具体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伟大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本书以《老子》王弼注本为底本,参照众家加以考订、注释,并设置“文化史拓展”、“问题分析”等栏目:“文化史拓展”对《老子》一书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概念、元素、名物等进行名词解释,“问题分析”对《老子》一书中的哲学命题、文史难点和阅读研习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深入分析。精准详细的注释和这些特别设置的栏目,对于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论析,对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了精到的论述,是一部适合青少年了解、研习《老子》优质读本。

目录

目 次

导读

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德经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知识链接


展开全部

节选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7〕,同谓之玄〔8〕。玄之又玄,众妙之门〔9〕。 注释 〔1〕道:道路,引申为哲学概念,指天道、地道、人道。老子所说之“道”,主要有两重意思:一是物质世界的实体,一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可道:可以说出。 〔2〕常道:自然法则。本句与下句之“常”,帛书甲、乙本皆作“恒”,今本因避汉文帝讳,改为“常”。常、恒义同。 〔3〕名:名称。可名:可以称呼的。 〔4〕常名:永恒不变的称呼。《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与老子所说义同。 〔5〕“无名”四句:有两种读法,一以“无名”“有名”为读;一以“无”“有”为读。考之《文子·道原》“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史记·日者列传》“此老子之所谓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等说,多从前说。帛书本“天地”并作“万物”。始,开端。母,本原。按:“天地之始”《史记·日者列传》作“万物之始”。 〔6〕“故常无”四句:也有两种读法,一以“常无欲”“常有欲”为读,一以“常无”“常有”为读。后一种读法肇自宋人,今多从之。常,于省吾《双剑老子新证》:“常,清俞樾读‘尚’,是也。”妙,奥妙,微妙。徼,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作“边际”解,引申为终极;亦作“噭”或“曒”。 〔7〕两者:指有与无。出:萌芽,开端。如《韩非子·解老》:“始谓之出。”王安石《老子注》认为:“‘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谓之玄’。” 〔8〕玄:深黑色,扬雄《太玄·玄摛》解:“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玄是超形象、超感觉并具深远而神秘意思的“物自体”。 〔9〕众妙:一切奥妙。门:门径,此指道,即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之义。 问题分析 1.为何说“道可道,非常道”? 在中国学术史上,《老子》**次以“道”为哲学概念进行专题探讨,并视为自然哲学与人文哲学的思想核心。阮籍《通老论》说:“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此将“道”与“太极”“元”等视,实质上兼含了老子所谓“道”的两重性,即物质世界的实体与支配物质世界的规律。 由于老子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呈示的是一对矛盾的命题,所以诠解纷纭,莫衷一是。刘笑敢《老子古今》列举众说,归纳为四大类:一是客观实有类的解释,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说的“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二是综合解说类,如方东美《生生之德》从“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方面解释;三是主观境界说,即牟宗三说的“境界形态的形上学”;四是贯通类解释,如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对老子将“存在原理”与“应然原理”同隶属于“道”的探讨。其实,依据中国学术的“尚简”原则,我想对老子的“道”可从其文本的字义、结构进行解读。“道可道”,**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常道”可以说清,而“非常”之“道”则难以言传。中国学者无不重“道”,而“道”之本义即源于中国古代的“大河·大陆”型的地理文化环境,人在通衢则谓“康庄大道”,人入僻邪则谓“羊肠小道”,《说文》解“道”是“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人行之“道”可见,然人何以行“道”上及行“道”上何以为,则不可目视,其中内涵的正是宇宙本体与内在规律的道理。 从思维方式与文章抒写来看老子论“道”,是一种“对待”关系。本章以四对矛盾构篇:**对:“道可道”与“非常道”,“道可道”的另一面是“道不可道”;“非常道”的另一面是“常道”。由此派生出第二对“名可名”与“非常名”、第三对“无名,天地之始”与“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对“常无,欲以观其妙”与“常有,欲以观其徼”诸多矛盾。然而这些矛盾,是相互依存,逐次发展,即从道之本体分出“常道”与“非常道”,进而分出“常名”与“非常名”,又从“名”析出“无”“有”“始”“母”,进而再由“无”“有”生发出“常无”“常有”,并以“常无”观道生万物之妙,彰显由无生有之妙用;“常有”观万物之徼,即万物之终,复归于无。由此对待关系看老子思想中的“存在原理”和“应然原理”,其旨归是辩证统一,并不矛盾,关键在于阐发玄妙之道,以导返于切实的人生之常道。《论语·雍也》载儒门论道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行路出户,皆谓之道,即为常道。庄子所谓“道在屎溺”,乃疾夫舍近求远,故弄玄虚,这些都和老子所言“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相通的。 2.如何理解“妙”与“众妙之门”? “妙”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王弼注“妙”,以为“微之极也”。老子所言“常无”以观其妙,本义就是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然而论“妙”,必与“玄”相关,扬雄《太玄·玄摛》云“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显然由老子的“常无”观而来。然而,老子论“玄”,又是混“无”“有”而为一,所以在探索微观世界奥妙的同时,也兼含有对宏观世界之极限的探寻,其中包含庄子所说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境界,所以叫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众妙”之“门”,又具有“生命”产生、循环乃至无穷的意味。金景芳在《也谈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文中,将“众妙之门”与《老子》五十二章所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结合起来,认为:“‘玄’包括‘妙’和‘徼’,亦即所谓‘一小天地’,相当于物类的个体。‘玄之又玄’是母可以生子,子又可以为母,如是生生不已,每一个玄之中,都具有一个妙,无数个玄之中,即具有无数个妙。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万物就是这样产生和发展的。”其说甚为圆通,可为鉴证。 文化史扩展 道家 道教 道家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个重要学派,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列,占驻了学术发展史上的主流地位,并与东汉以后传入中土的佛学,构成儒、释、道三家思想。关于道家学术的文化渊源,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是:“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并列“伊尹”等三十七家。又据《庄子·天下篇》,先秦道家有三派:宋钘、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由于在学术的变迁过程中,宋、尹派归入名家,田、慎派归于法家,关尹归于术家,所以早期的道家仅存老聃。从史家记述与现存文献来看,道家学术的形成及影响,后人又主要推崇三家,就是老子、庄子、列子。三家比较,传说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列子》一书,疑窦较多,如张心澂《伪书通考·子部·道家》的“列子”条有关引录,多作辨伪,而且《列子》语涉神仙家言,后又被人视为仙家,类方术之士。由此,道家学术思想也就主要存于老、庄两家,即《老子》(《道德经》)与《庄子》(道教徒称之为《南华经》)书中。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是*早的具备宗教思想、宗教仪式、宗教神谱、宗教组织以及有专业神职人员传教的制度化宗教。追溯道教的渊源,可推到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崇拜为特征的原始信仰,综合了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及方技术数等。从道教的形成来看,则是萌生于周秦之际的黄老之术与神仙方术,完形于东汉顺帝、桓帝年间,繁盛于两晋,变革于唐宋金元,颓衰于明清时代。道教*早的典籍是产生于东汉时代的《太平经》,较早的道派有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道教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而昌盛,主要有由张鲁改造五斗米道而成的天师道,葛洪的《抱朴子》所代表的金丹派理论,寇谦之的北天师道,以及上清派(茅山派)、灵宝派等。唐宋时代,诸教派融合,多归于正一道,金元时期又是全真道盛极一时,明代以后,又归复于正一道。道教的学术思想的根基是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学说,其教义以“道”为核心,并将其神化,以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于是道教徒接受古老的巫觋法术,创立了一套修炼方法,近代学者梁启超将其分为四派,分别是“玄学正派”“丹鼎派”“符箓派”与“占验派”。作为宗教,道教建立了庞杂的神仙系统。其所尊奉之神除了“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四御”(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等,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将道教神谱列为七层次:一是“元始天尊”系,主神是“太元之先”之元神,左列“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等,右列“紫虚高上元皇道君”等;二是“大道君”系,主神是“万道之主”,有“左圣紫晨太微天帝道君”“右圣金阙帝晨后圣玄元道君”等;三是“太极金阙帝君”系,主神是“太平教主”,有“太极左真人中央黄老君”“太极右真人西梁子文”以及尹喜、安期生、黄帝等;四是“太清太上老君”系,主神是“老子”,即“太清教主”,身边有玉女、六丁六甲等;五是“张奉”系,主神是“九宫尚书”,属凡人得道成仙者;六是“中茅君”系,主神是“定箓真君”,即道教茅山派祖师,身边是茅山派道士;七是“酆都北阴大帝”系,主神是“天下鬼神之宗”,为道教的死亡之神,身边神灵都是如晋文公、秦始皇、汉高祖、魏武帝等武功显赫的历史人物。至于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八仙”以及城隍土地之神,也无不被纳入了道教诸神体系。

作者简介

许结,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安徽桐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国赋学会会长。《中国赋学》主编、《辞赋》编委会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辞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论著有《汉代文学思想史》、《中国辞赋发展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