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读者评分
5分

新书--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1星价 ¥22.1 (4.9折)
2星价¥22.1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531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208153141 ; 978-7-208-15314-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从王安忆、格非到路内、张嘉佳,从非虚构写作、乡土文学到新媒体写作热潮,21篇文章是作者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私人阅读札记,也是她面对当下广泛文学现象的回应与反思。

内容简介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是项静针对当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评论文集,也是她的第三本评论文集。书中收录的21篇文章大部分在2014—2016年间完成并发表,集中展现了她近年来在文学上的思考成果。书中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散文随笔形式的作家论,二是偏向历史与乡土写作的宏观层面评论。其中多数文章都是以某一具体作家作品为切入口,如路内、格非、张嘉佳、王安忆、林白、于一爽等,进而就相关话题展开的横向思考;也有从宏观问题出发对某一作家群体的集合讨论,如80后作家群体、非虚构写作者、新媒体写作等。

目录

**辑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
失败者之歌
时间索引与折返之光
石子投在水中
徽章的力量
生活充满偏见,和对的人在一起
第二辑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
经验与书写:一个人在路上
如何处理劫后余生的生活
在他者的目光下:乡土中国的叙事变迁
第三辑
致密物质集中营与远处的灯火
时间之形:历史景观化的三种方式
个人简史、家族叙事、时代记忆
村庄里的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的“返乡”文学
第四辑
欢畅无尽 暗夜无边
到楼上去,到风地里去
野草在歌唱
沉默也会唱歌
多少青春不自识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生活充满偏见,和对的人在一起  ——新媒体时代的札记  没有哪个时代的青年像今天这样与网络新媒体的关系如此亲密共处,并且几乎没有可以后退的路,就像如今没有办法再复原毛笔、繁体字的日常使用一样。尽管新旧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一直是争端焦点所在,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人都在时代中,不会因为暂时的回避和个人态度而改变大势,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自外于新媒体时代。以1980年代出生的人为例,网络世界对他们来说,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播工具和平台,而是塑造并组成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青春与成长跟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而写作的成熟期又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契合。可以说网络既是生命空间,也是群体精神的栖息地,还是进行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共同体”。以豆瓣读书为例,尽管受众群十分广泛,但青年还是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自2004年出现以后,迅速成为青年读书、交流、写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它以小组、发言、收藏等功能,成为写作、读书、思考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到2005年增加“和你口味*像的人”,还在部分书的介绍页里开通了“豆瓣成员认为类似的书”等功能,成为文学青年寻找族类认同的重要途径。青年在自己的文化空间产生自己的文学想象、理念和认同就有了各种铺垫和支撑,而在新媒体时代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观察和探究的话题。  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便捷的交流阅读模式,使作家个人的传播能力得到强化和扩张,在此过程中,既有天下大同的感觉,也会逐渐形成不同的阅读群体和文学风格,无论作家有没有意识到,都会在无形中强化作家的读者意识和自我暗示,并且走在一条不断规约的路上。新媒介除了日常生活的互动性,也在继续深入个人生活空间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生活充满偏见,和对的人在一起”,“对的人”可能是对读者的族群认同*简单直接的概括。与传统媒体的论战、网络大战不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写作,很少涉及尖锐的议题和观点,或者是在论战的历史中淘洗出来的一份平静。和对的人共享某种精神,分享某种情感,至于和对的人在一起之后,再要做什么,随着各种作家作品的出现会给出更多提示,比如豆瓣上邓安庆的散文、小说,沈书枝的古典知识化的散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古典意蕴的复苏以及一种自我知识和世界的重新梳理,这是豆瓣这种媒体打开的文学世界。微信公号“上海那摩温”,致力于一种人文志的写法,重建上海的记忆和知识,叙述语调上的诚恳,不虚浮,抱诚守真的一面,让文学的世界更扎实。  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警惕的是巨大的信息含量、广播式的推介方式,这些毫无疑问也会带来一种阅读的虚假繁荣。说句拂逆时代的话,有效的阅读也许在根本上并无改观,尤其是对已经形成自己文学视野的几代人来说,不同文学观念的族群因为接触到其他的文学讯息而改旗易帜的概率并不会很大,而更可能是在信息海洋中重新找到有利自己的例证,巩固自己的文学理念。但无疑分散了焦点和对立,于是在分享的意义上,所有人都是有效的,分享喜怒哀乐,分享我们的生活经验,分享我的世界,在日益壁垒森严、互相隔膜的现代社会中,告诉你陌生人是如何生活的,无论是从文学上还是心灵慰藉的意义上,都成为一种需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非虚构文学声名鹊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所有人都分享艰难的时代,共享一个未来前景的可能越来越小,那么和对的人在一起,就成为*小公倍数式的文学理念。至于这个观念是不是懦弱者的精神鸦片,还有的是时间让我们边走边看,就像雷蒙?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中所说的:“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在经历一次漫长的革命,关于这场革命,我们*好的描述也只是局部性的解释。”  ……

作者简介

 项静,女,1981年生人,供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著有女性人物传记《民国少女》、评论文集《肚腹中的旅行者》等。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