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论(第4辑)

中国文论(第4辑)

1星价 ¥33.3 (4.9折)
2星价¥33.3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5880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32588077 ; 978-7-5325-8807-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者   《中国文论》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丛刊,每年出版1-2辑。围绕中国传统文论,话题跨越中西,涉及考辨也涉及文化思考对话。

内容简介

《中国文论》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辑刊,力图在全面展现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做到“超越从西方引进的所谓文学观念,回归中国文论的语境,还原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从而原原本本地阐释中国文章、文学 以至文化,发掘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

  目 录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心雕龙》汇释及

  百年‘龙学’学案”(批准号:17ZDA253)特辑

  ● 文心雕龙

  文苑之秘宝———《文心雕龙》意大利文全译本“引言”(附补记及新近书目)

  ………………………………………………… [意大利]兰珊德著 戚 悦译(1 )

  中国大陆百年“龙学”的六个时期……………………………………………… 戚良德(17)

  中国文论话语还原的可贵实践———杨义诗学思想新议……………………… 赵亦雅(41)

  ● 文之枢纽

  刘勰文论的创新与诗学的局限………………………………………… [美]林中明(50)

  走出“自然之道”的误区———读《文心雕龙·原道》札记……………………… 魏伯河(64)

  ● 论文叙笔

  中古诗论与儒家诗学———《魏晋南北朝诗论史》序…………………………… 陶礼天(79)

  关于“《诗经》文学阐释”之内涵的分析………………………………………… 孙兴义(98)

  “六经皆史”与章学诚文章谱系的建构………………………………………… 林 锋(111)

  ● 剖情析采

  刘勰在《文心雕龙》范畴创用上的卓越建树…………………………………… 涂光社(124)

  从刘勰“文体通变观”论“文心”与《定势》之关系……………………………… 陈秀美(142)

  从“情礼融合”论《聊斋志异》人伦之美………………………………………… 黄丽卿(154)

  ● 知音君子

  两汉以“才”论文演革历程考论………………………………………………… 赵树功(172)

  薛宝钗的“冷”与“香”———《红楼梦》心赏之二………………………………… 郑西伟(188)

  ● 学科纵横

  《易》学视域下的《文心雕龙》研究述论………………………………………… 朱文民(202)

  论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的成就……………………………………………… 张 然(220)

  ● 文场笔苑

  论历代作家一百首……………………………………………………………… 徐传武(248)

  生命的透支———《文心雕龙译注疏辨》出版感言……………………………… 张 灯(258)

  编后记…………………………………………………………………………… 戚良德(271)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文论(第4辑)》:   不过,人文学术的研究和发展是有较强的连续性的,除去“文革”这样的极端之例,上述大小环境和事件还不足以破坏“龙学”的连续性。在上一个时期“龙学”兴盛和繁荣的背景下,进入九十年代后的“龙学”虽在表面上不再显得那样轰轰烈烈,但仍有不少学者坚守阵地,默默耕耘,从而留下了不少“龙学”成果。此期出版各类著作八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从论著的数量上看,可以说《文心雕龙》研究仍然是相当兴盛的。当然,单纯的数字有时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的。就本时期“龙学”论著的数量而言,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此期的不少专著是在各种丛书中出现的,如一些译注类的丛书;二是由于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加之出版业的空前发展,一些不尽成熟或缺乏创建的论著得以面世;三是此期的近千篇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被收在各种有关《文心雕龙》论文集中的。正因如此,我们说本期的“龙学”较之上一时期的兴盛有所不同,实际上已不再那么热闹非凡而引人注目,而是进入了一个徘徊、反思进而总结的阶段,这与世纪末的整个学术氛围也是密切相关的。   此期*为重要的“龙学”著作,大部分具有总结的性质。首先是杨明照先生领衔主编的《文心雕龙学综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此书**次全面汇集和检阅“龙学”的成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集大成之作。牟世金先生主持编选的《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也是着眼现代“龙学”史的具有集成性的作品。其次是贾锦福先生主编的《文心雕龙辞典》(济南出版社,1993年)和周振甫先生主编的《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也是具有重要总结意义的“龙学”著作。冯春田先生的《文心雕龙语词通释》(明天出版社,1990年),则堪称一部《文心雕龙》语词词典。第三是各种总结性的文集,如牟世金先生的《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蒋祖怡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双璧——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寇效信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范畴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以及《张文勋文集》第三卷(《“文心雕龙”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等,均为重要的具有总结意义的“龙学”著作。第四是具有集成性的专著,如林其锬、陈凤金先生的《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穆克宏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祖保泉先生的《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杨明照先生的《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等。第五,本期的不少专著,都是作者长时期研究《文心雕龙》的结晶,如石家宜先生的《文心雕龙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3年)、韩湖初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体系初探》(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孙蓉蓉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詹福瑞先生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平先生的《文心雕龙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冯春田先生的《文心雕龙阐释》(齐鲁书社,2000年)等。除此之外,朱广成的《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李炳勋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新编》(文心出版社,1993年)、王明志的《文心雕龙新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李蓁非的《文心雕龙释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吴林伯的《字义疏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于维璋的《刘勰文艺思想简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张灯的《文心雕龙辨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李天道的《文心雕龙审美心理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林杉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运熙、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周绍恒的《文心雕龙散论及其他》(学苑出版社,2000年)等,皆为各有所长的“龙学”专著。   本期的近千篇文章,首先是延续前一个时期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如祖保泉先生的《对文学理论体系的思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石家宜先生的《踏勘(文心)体系形成的轨迹》(《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1992年)、《理论体系探微》(《苏东学刊》2000年第1期)等文章,继续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概括。再如施惟达先生的《文体论新议》(《思想战线》1991年第1期)、罗宗强先生的《刘勰文体论识微》、戚良德的《“论文叙笔”初探》(《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1992年)、黄河的《文体研究的美学意义》(《华侨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祁海文的《关于“论文叙笔”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松辽学刊》1996年第3期)、林杉的《刘勰“论文叙笔”今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等文章,则对《文心雕龙》的文体论继续进行思考。如罗先生认为,刘勰的文体论“不是狭义的纯文学的文体论,而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文章的文体论。如果用今天的话说,似可称之为文章体式论”,同时,“从《文心雕龙》文体论看,刘勰的文学思想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文学自觉思潮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文学自觉思潮的产物”①。可以说是对文体论的新认识。其次,是对“龙学”的各种反思。如杨明照先生《有重注必要》一文,就“龙学”的基础工程提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流行数十年的范注本,“是在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固然提高了一大步,有很多优点;但考虑欠周之处,为数也不少”②,因此实有重注的必要。笔者以为,这一建议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老一辈“龙学”家的远见卓识。杨先生还列举了范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重注的初步设想”。③再如周绍恒先生对《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进行新考,认为清代刘毓崧成于齐代之说“不能成立”,“《文心雕龙》是在梁代成书的”④。周先生还对刘勰的出身进行了新的考证,认为:“毫无疑问,刘勰是出身于士族,而非庶族。”⑤蒋世杰也对刘勰出身于庶族之说表示怀疑,提出:“论定刘勰出身庶族的依据不足,刘勰出身士族之说则不够准确;因此,提出刘勰出身士族‘衰门’新说。”   ……

作者简介

  戚良德,1962年10月生,山东沂水人。1981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文史哲研究院讲师、副教授、教授,韩国建阳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论》(丛刊)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