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顾曲集:京剧名伶艺术谭
读者评分
5分

顾曲集:京剧名伶艺术谭

1星价 ¥28.4 (5.8折)
2星价¥28.4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06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108060679 ; 978-7-108-06067-9

本书特色

孔在齐是香港《信报财经新闻》荣休总编辑沈鉴治博士的笔名。他幼年正逢京剧的黄金时代,从小就跟着父亲去看戏,可说是在京剧的环境中长大的,对顾曲有着非常内行和特殊的见地。本书就是他多年来看京剧的所见所闻和心得。
这的确是一部好书稿,令人开卷难弃,一路读下去如行山阴道上,梨园风景、艺术赏析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笔下展现了众多京剧名伶,举凡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旦、净、末、丑的名角,几乎一网打尽,洋洋洒洒犹如一部京剧史,不仅热闹,而且内行、专业,所言人事又多为自己听戏感受,即亲自顾曲之后的剧评。作者已九十高龄,能写出这样的专栏和书稿的人,今日恐怕“上穷碧落下黄泉”,也“两处茫茫皆不见”了吧。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孔在齐在香港《信报财经新闻》上所撰专栏《顾曲集》中的八十四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看京剧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谈了很多近年来的顾曲经验。对于唱、做、念、打四者并重的中国戏曲,书中从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开始讲述,介绍了各个行当的有名表演家和知名剧目,如“三大贤”“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活花和尚”“活鲁智深”等,并就很爱的武戏作了精彩呈现,将欣赏戏曲之道一一细表。作者认为,京剧这门表演艺术要想得以延续,需要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来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并且帮助观众提高欣赏能力。

目录

序 培养兴趣 欣赏戏曲 艺术大师马连良 “三大贤”和“四大须生” 南麒北马关外唐 鑫培嫡孙谭富英 嗓音武功傲群伦 唱工淋漓尽致 武功干净利落 父子同台 七代梨园 万人称颂艺术精 实至名归杨宝森 名琴名鼓相辅 声誉蒸蒸日上 摇散板抑扬顿挫 《夜深沉》珠联璧合 另辟蹊径奚啸伯 麒派鼻祖周信芳 幼年成名七龄童 麒派有特色 韵味加台风 从麒麟童的《投军别窑》谈起 《斩经堂》感情浓烈 《追韩信》背上有戏 麒派表演自成一格 身段绝技与众不同 麒麟童、马连良各有千秋 小生前辈姜妙香 昆曲大师俞振飞 允文允武叶盛兰 小生人才多 难超“姜俞叶” “四大名旦”的由来 “伶界大王”梅兰芳 童年初看梅兰芳 蓄须明志 高风亮节 完美无瑕 艺坛无双 演戏认真 重视配角 提携后进 艺术高峰《穆桂英挂帅》 独创一格程砚秋 一出《金锁记》 爱杀程砚秋 身段水袖臻化境 荒山春闺显功夫 与梅争长短 师徒打对台 天仙下凡荀慧生 文武全能《铁弓缘》 百看不厌《十三妹》 一曲《钗头凤》 戏迷泪涟涟 难以形容的表演 令人惊叹的艺术 铁嗓钢喉尚小云 文武昆乱不挡 传统宝藏重生 台步功力独到 名角纷列门墙 京朝海派争取观众 倾家荡产培育后进 “四大坤旦”境遇坎坷 “四小名旦”和“四大坤伶” 中华戏校“四块玉” 后继无人的旦角筱翠花和黄桂秋 **老旦李多奎 未谈净角 先说脸谱 毕生难忘金少山 演霸王一举成名 挂头牌史无前例 万人空巷看霸王 身后萧条成绝响 “活花和尚”和“活曹操” “裘门本派”裘盛戎 故都演双出 香港“除三害” 裘盛戎真是太棒了! “不倒翁”袁世海 德高望重萧长华 从丑角谈到《审头刺汤》和《群英会》 从萧长华谈到丑角名剧 全能名丑马富禄 空前绝后叶盛章 舞台成就辉煌 结局惨绝人寰 刘斌昆和二百五 《活捉三郎》独步剧坛 初看京剧 *爱武戏 武生起霸 *考功力 长靠武生看家戏《长坂坡》 看京剧获知识 观长靠辨人物 武生翻滚跌扑 观众心惊肉跳 武生畏途《挑滑车》 剧坛典范高盛麟 探营唱唢呐 起霸用大铙 《四平山》和《两将军》 短打武生三大类 唱念做打都要精 短打宗师盖叫天 盖世绝唱《恶虎村》 《十字坡》出绝招 《三岔口》显功夫 艺惊四座史文恭 难得一演赵子龙 盖叫天提携后进 高盛麟誉满春申 两大武生合作 李高各显奇能 盖派传人张翼鹏 一鸣惊人《雅观楼》 文武昆乱 浑身绝技 《九龙山》出类拔萃 《石十回》技艺惊人 “出手大王”郭玉昆 无所不能林树森 哪个不知“活关公” 招牌老店天晓得 海派基地共舞台 老当益壮赵如泉 《红梅阁》和《阴阳河》 全能演员演名剧 失传老戏受欢迎 上海戏剧学校人才鼎盛 继往开来 温故知新 从现场观演出到家中看录像 失传老戏《连升店》 历史珍品《樊江关》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音配像比较 音配像难比实况演出 演员不到位 观众不在行 艺术应珍惜 传统莫偏离 附录 余叔岩艺术妄谈 后记 观剧忆旧
展开全部

节选

一曲《钗头凤》 戏迷泪涟涟
我一想到荀慧生,眼前就会浮起他在《得意缘》《大英节烈》和《十三妹》等戏中的形象,因为即使他的表演限于这些传统的花旦剧目,已经可以使他在京剧史上的地位永垂不朽了。但是,这些允文允武、艺术性极高的剧目只不过是他艺术的一部分,荀慧生之自成一家,还有创造性的另一面。
我小时候看荀慧生,父执辈们和上海的老戏迷都叫他白牡丹,当时不大明白,经过解释,才知道这是他以前的艺名。原来他十九岁时(民国八年,即1919)由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1878—1938)带到上海,以花旦挂四牌,二牌是老生谭小培,三牌是和他同年的尚小云(尚是正工青衣,所以牌子在花旦之上,而且在京剧界出道比荀慧生略早)。后来他的艺术受到杨小楼和余叔岩的赞赏,鼓励他扩大戏路,更改艺名,以求更上一层楼。于是,他于1925年二十五岁时放弃已经颇有声誉的白牡丹的艺名而改用荀慧生,同时得到文人陈墨香(1884—1942)的支持,为他改编和整理了包括《荀灌娘》《丹青引》《钗头凤》《全部玉堂春》《西湖主》等不少剧本。 他还投师王瑶卿,成功地把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炉,跳出了以前的框框。这些努力使他在1927年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梅兰芳一生不断创新,程砚秋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也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尚小云编演的新戏可能更多;梅、程、尚都是青衣出身,在京剧传统的概念中地位仅次于老生而在花旦之上,所以作为花旦出身的荀慧生要脱颖而出,就比他们要困难了。但是,童年历尽苦难的荀慧生凭着本身的聪慧和自力更生的决心,终于在花旦的基础上创造了韵味绕梁三日的唱腔、表情入木三分的做工、声调含情脉脉的念白、以及身形满台飞舞的舞蹈(包括开打),成为荀派的开山鼻祖。
记得在我较为懂得看戏时看荀慧生,看的并不是花旦戏,而其中*为观战称道的是悲剧性的《钗头凤》。当时我家中有一张由荀慧生唱的蓓开公司唱片《钗头凤》,我听了很喜欢,居然学者哼。先母不喜欢我沉迷京剧,但对诗词很喜爱,所以即使听到我在暗自哼着“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时,也并未责怪,反而向我点出整阙词的意思,还讲解宋代诗人陆游(1125—1210)的生平,说他因为妻子唐蕙仙得不到婆婆的欢心而被迫“出之”(古时叫休妻),所以非常伤心,填了这首词。后来此词传到唐蕙仙那里,她读了伤心得昏过去。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于是当荀慧生演《钗头凤》时,当然一定要去看了。
这出戏的情节比母亲所说的要复杂得多,讲的是陆游夫妇二人感情极好,但是在陆游上京赶考时,妻子唐蕙仙被恶婆婆赶出去,又被恶尼姑逼迫当娼,幸亏被侠客救出。后来陆游落第回家,不见爱妻,听了母亲一面之词,又悲又疑,在获知妻子下落时,填了一阙《钗头凤》在手帕上,请人转给她。荀慧生演的唐蕙仙在收到那一方罗帕时,心情极为激动,打开一看后更大受打击,凄然念道“咳,想我唐蕙仙好苦啊!”,接着把整首词唱出。由于词的句子结构不同京剧传统的七子句或十字句,而是长短句,所以他唱的是新腔,但却仍是京剧。上半阙唱到“……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多离索,错错错”时,那哀怨表情、那如泣如诉的嗓音,已经感动了每一个观众,到后半阙唱毕“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时,彩声不绝,而他那眼声令人永远不会忘记,在此之前,我大概很少旦角演戏可以有如此的感染力。这出戏的结尾是陆游决定把唐蕙仙接回家,但是在迎亲之前,她却香消玉陨了。这哪能不使观众们的手帕被眼泪浸湿啊!
我以前只知道荀慧生是花旦,看了《钗头凤》才知道他居然是比程砚秋还要悲的“悲旦”。但是,荀慧生的本领却不限于此,她的戏真是多姿多彩,而她也演什么像什么。我觉得,梅兰芳一站出来就是完美无缺的大角儿,程砚秋一开口就是一个另有一功的青衣,荀慧生呢?你非得看了她各式各样的戏之后,才能领略到他的精湛的艺术。他和马连良或许颇为相似,因为他们都并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而是勇敢地创造,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作者简介

孔在齐 香港《信报财经新闻》前总编辑沈鉴治博士,资深乐评人兼作家,在《信报》和《信报财经月刊》都辟有专栏。自小跟着父亲去剧院看戏,成长于京剧艺术的环境中,对中国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戏曲欣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地。著作包括有关中外文学的《你傲慢,我偏见》《啊呀,好厉害的女人》、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乐乐集I》《乐乐集II》《乐乐集III》《乐乐集IV》《共享美妙音乐》,以及介绍西洋歌剧和芭蕾舞的《乐乐新集》等。现居美国加州,平时除了写作外,继续以京剧自娱,并担任该地海韵剧艺研究会会长及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理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