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世界的人民币: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货币史

走向世界的人民币: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货币史

货币史研究领域开创性著作,中西对比视角下解读中国货币史。

1星价 ¥20.4 (3.0折)
2星价¥20.4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91493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4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45914931 ; 978-7-5459-1493-1

本书特色

货币史研究领域开创性著作,中西对比视角下解读中国货币史。人民币能否成为代替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应该国际化到何种程度?追溯纸币起源,回顾中国历代货币制度,展望全球化时代人民币的发展前景
1、货币史领域开创性著作,中西对比视角下解读中国货币史两个维度解读人民币与中国货币史:① 横向:中西对照,展望人民币发展前景(政治经济学角度)② 纵向:自秦至今,梳理货币史演变脉络(历史学角度)2、以中国为中心研究世界货币史,打通中国货币史与世界货币史区隔:市面上大多是西方学者以欧洲为中心研究世界货币史,对中国货币史的研究是隔绝的。此书横跨公元前600年至21世纪,以中国货币为中心,把中国货币的发展置于历史时空和全球化背景下,结合世界货币发展的大格局进行分析。
3、挑战诸多已有的学术观点,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角度全面透视若干重要话题:追溯纸币起源 回顾中国历代货币制度 洞悉货币背后的深层机制 找寻金融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观照当下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现象 展望全球化时代人民币的发展前景 4、荷尼夫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扛鼎之作。
作者是著名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地区发展、政策及金融历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埃里克·赫莱纳、美国马塞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亚洲史教授程麟荪等多名学者高度评价。

荷尼夫不惮于通过质疑、修正和澄清许多既已被人们接受的假设来挑战已有的学术观点。他在本书中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全面通透地分析、研究了多个话题,开辟了新的领域。《走向世界的人民币: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货币史》一书毫无疑问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与世界货币史的理解认知。
——程麟荪,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亚洲史教授

太多的世界货币史的研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而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又常常是独立隔绝的。荷尼夫在这本著作中以其杰出的历史研究帮助我们打通了两种研究之间的分隔。
——埃里克·赫莱纳,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

内容简介

作者荷尼夫娴熟地运用了多种语言,将中国货币史置于世界货币史的背景下,对中西货币史做了比较研究,对中国货币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若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比如金属铸币的起源、纸币的出现、明代以来中国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清代以来中国货币体系在外来势力冲击下的演变以及英日等殖民列强控制下的丰富矿藏和在中国发行货币的情况。二战后,美元逐渐成为世界货币,中国重回世界舞台,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本书的研究横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纵跨自秦至今的两千余年,堪称货币史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在当今中国的全球影响力逐渐增大之时,本研究不仅为中国读者了解中国货币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加深了对世界货币及金融演化发展的认识,极具启发性。

目录

**部分
**章
  铸币的共同起源?
第二章
  从铸币到纸币:
  比较视野下中国和西方银行纸币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章
  货币大分流:
  蒸汽时代以前欧洲与中国的铸币
第二部分
第四章
  清代中国的纸币:
  20世纪初的时候它究竟有多普遍和多可靠?
第五章
  英国在中国的银行纸币发行:
  跨帝国的联系
第六章
  日本在殖民地的银行及货币改革:
  中国、朝鲜和台湾,1879—1937
第七章
  人民币能走向全球吗?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展开全部

节选

(发行纸币)国家常有三一之利。盖必有水火之失、盗贼之虞、往来之积,常居其一,是以岁出交子,公据,常以二分之实,可为三分之用。
周行己(1067年出生,《浮沚集》卷一,第32页)
我不知道是哪种情况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加保守——是仅仅知道现在而对其他全然不晓,还是只懂得过去,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年,第21页)
中国经济总是按照其自身的货币规则运行,这些规则通常是由一个拥有庞大官僚队伍和强大军队的强势国家缔造和实施的。
杰克·韦瑟福德《货币简史》(1997年,第125页)
主题
本书试图将中国货币史中的重要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之下,指出当中历史与现实的关键联系,而对这些重要事件进行全新的解释。部分受到凯恩斯于1926年提出的知名观点的启发,本书认为要充分了解当前人民币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性储备货币这一情况,应首先更广泛地了解中国自古至今的货币史,尤其是帝国晚期(所谓帝国时期或帝国时代,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称呼。——译者)(1368—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和毛泽东时期(1949—1976年)。
同样重要的是,人们还需要摆脱掉许多错误认识和陈旧观念,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古代“货币规则”是神秘莫测且例外特殊的,还有人认为中国皇帝是全知全能的,这些不正确观念仍旧大行其道。如本书之后将要阐释的,处于帝国晚期的中国政权组织,并没有如韦瑟福德让我们认为的那么广泛存在,在货币领域也一样。按照同样的思路,本书的随后各章会对这样一种为若干钱币学家和领域专家坚持的观点倾向进行质疑反驳——把中国货币史视为自成一体的另类。时常被视为“离群”的中国货币史,实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颇具启示性的类比,有时还呈现出和经典常识形成鲜明比照的特征。1
在这里本书介绍并阐释了用以理解在更宽广的全球进程下的中国“货币规则”的框架,但是当中所贯穿的“货币”概念并不是和其本初的相同,而是涵盖了金属铸币,以及后补充的纸币,而在更近的历史时期,货币的概念则和更为抽象的概念相关了,例如公共债务、单一民族国家国内或跨国货币共同体。因此,这也正说明了,本绪论不以中国货币史的某一片段为开端,而以有关金属与货币千年联系正式中断时代的一个简短提示为开端是合理的。这一中断将会在结论部分从中国的视角被重新审视,这里即将讨论的是人民币日益提高的国际威望是否意味着其成为作为货币*终支配力量的单一民族国家的权力保证。或者,是否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对中国经济的关切导致了对作为货币*终支配力量的金属的重新认识?毕竟,当前全球货币体系中“一国的”(美元)和“多国的”(欧元)国际货币并非正式地以金属为保障,而是伴随金融危机出现了显著的衰落。

作者简介

荷尼夫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中国研究领域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英国杜伦大学政府及国际事务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客座教授。他的著作有《上海外滩及其周边》(Shanghai's Bund and Beyond)、《上海:过去和现在》(Shanghai, Past and Present)、《超级大国中国?北京领导新叙事的历史化与东亚应对》(Superpower China ? Historicizing Beijing's New Narratives of Leadership and East Asia's Response Thereto)。
李守旗
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史、经济思想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