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65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3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010196534 ; 978-7-01-019653-4

本书特色

王小燕、马俊领主编的《生命文化评论》梳理了国内外与会专家在生命文化学术前沿问题方面所阐发的建设性观点,阐释了生命文化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深入探讨了生命文化学的元理论探新、方法论创新、发展趋势、价值取向、跨文化比较等重要问题,展示了生命文化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前瞻性,评价了学术界对于“生命文化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及推广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重要努力,*终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为内核的生命哲学。

内容简介

  谈论生命的意义和实践的法则,穷究对于人类而言的至善和价值,这既是理性存在者永恒的思维倾向,也是生命文化研究不可推卸的义务。  《生命文化评论》汇集了国内外哲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及中青年学人关于生命文化思考的重要成果,把“敬畏生命存在、建构生命价值”作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从生命哲学、生物学哲学、科技哲学和医学伦理学等角度立体诠释“尊重生命,卫生济世”的主题,阐发了“人是目的”这一古今哲学的根本宗旨。

目录

尊重生命卫生济世: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
生命伦理学:尊重和热爱生命
论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文化与人的尊严:儒家的视角
生物学中的“如何可能”与“为何必然”说明
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的五种途径
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
老庄生命哲学的终极旨归
生命文化学:可能的研究域、方法和价值
生命文化学的科学诠释与性别建构
浅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和战争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从技术理性走向生命伦理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
生命文化学的学术聚焦与研究范式
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
三个船喻对生命文化学研究的启示
关于生命文化学学科构建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底线生命伦理证成的可能:生命间性论
论先秦儒家生命观
生殖技术的伦理建设
斯多葛主义视域下的命运和自由
生命的自然本性
展开全部

节选

  《生命文化评论》:  虽然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文化,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关定义不下几千条,但当代学者几乎都承认,哲学的所有命题*终都指向了这个总纲“人是目的”,而文化则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文以化人”,讲的就是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的区别。只是近代以来,不仅地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威胁到相当一部分人群的生存;而且更可怕的是,人类的无限扩张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甚至于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空气和水都遭到污染,在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我们人类难以生存,而是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都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所以,在当下我们哲学家就不仅要说“人是目的”,而且更应当说“生命是目的”,因为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实际上都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是密切相连的。对此,生物学家们和环保主义者们早就意识到,但我们相当一部分人文学者对此关注不够。  尊重生命,不是一句空话,既要有理论指导,也要有实践行动。在近现代哲学史上,生命哲学也曾风行一时,并且对后来的现象学和解释学都有巨大影响。著名的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我们的思想和评价的源泉,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他主张“从生命本身去认识生活”。他还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人类社会正是靠着生命之流才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在这里,狄尔泰强调历史性是生命哲学的一大特征,因为生命不只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人作为一种知情意的结合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活在社会中,受到社会的限制;人生活在历史中,得到历史的教化。历史教会人如何在现在生存,历史也影响到人类的未来。德国另一位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则突出“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越生命”这两条原则。对他而言,所谓“生命比生命更多”,是指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所谓“生命超越生命”,是指生命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不断创造出他物。同时,齐美尔也认为,时间是生命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备时间上的延展性,它不停地活动着、运动着,不具备有空间性。与之相对,则是僵死的物质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以空间为特征。齐美尔的这种人为地把生命与物质的对立,进而把时间与空间对立起来的想法,在生命哲学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却与人们的常识相背离。对此,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卢卡奇曾经讽刺说:“生命在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纯粹神秘的概念,它已经与科学的生物学断绝了任何关系。”到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那里,他似乎走得更远。柏格森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但他更强调知觉对生命认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乃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但他又否认生命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在时间上是永不间歇地自发流转,所以,他又称之为“绵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这样,对柏格森而言,在他的生命概念这里,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理性与感性、一与多、内与外等等,都是对立的,而他的认识论不能应用理性,而是只能依赖所谓的“直觉”。柏格森这种把理性与直觉完全对立起来,进而忽视理性的意义,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正是因为生命哲学的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生命与物质、空间与时间、理性与感性相割裂的论调,使它们不能继续前行,反倒是被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所超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成为欧洲大陆20世纪的哲学主流,有很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恰如萨特所说,存在主义说到底是一场人道主义运动,所以,即使存在主义有些空谈的色彩,但“存在主义仍然是接近实在的唯一的具体道路”。  ……

作者简介

  王小燕,女,教授,广东医科大学生命文化研究院院长,兼任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会长。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生命文化、思维方法及文化审美,先后主持市厅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及教材10余部,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马俊领,男,哲学博士,副教授,广东医科大学生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伦理学会理事。主要学术兴趣在于唯物史观、生命伦理学和康德哲学。先后主持教育部和省级课题三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和副主编本科生教材2部,副主编中国医学伦理和生命伦理年鉴1部:发表论文20篇;获省级和市级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