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沟通学-第2版

包邮医患沟通学-第2版

¥34.3 (9.0折) ?
1星价 ¥34.3
2星价¥34.3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2653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5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117265393 ; 978-7-117-26539-3

内容简介

  《医患沟通学(第2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首先对书名进行了修改,更名为《医患沟通学》;其次编写框架也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教材的中医人文特色、实用性、可读性和临床指导性。分为绪论、医患沟通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与类型、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各种的医患沟通、护患沟通、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患沟通、临终关怀中的医患沟通及医际沟通等章。  本教材为融合教材,增加了网络增值内容的编写,包括教学课件(PPT)、拓展阅读、多媒体、模拟试题等,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和更多的学习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节 概述
一、医患沟通的基本概念
二、医患关系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不同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
三、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
四、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及中医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中国医患关系的影响
二、中国医患关系类型
三、中医学对中国医患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医患沟通在医学发展中的价值
一、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二、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三、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
四、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第五节 国外医患沟通状况
一、美国
二、英国
三、俄罗斯
四、日本

第二章 医患沟通理论基础
**节 医患沟通的需要理论基础
一、医患沟通的需要理论基础
二、需要的理论
三、医务人员的需要
四、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
第二节 医患沟通的人际关系理论基础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的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伦理学基础
一、医学伦理学概述
二、医患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三、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第四节 医患沟通的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概述
二、心理学应用
第五节 医患沟通的法律法规基础
一、医患沟通基本法律知识
二、医疗关系的法律分析
三、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四、医患纠纷的解决途径
五、医患纠纷处理中的沟通

第三章 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与类型
**节 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因患施言原则
三、保密原则
四、情感适度原则
五、共同参与原则
第二节 医患沟通的类型
一、医学观念沟通
二、医学信息沟通
三、医学情感沟通
四、医学文化沟通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障碍
一、认知观念障碍
二、知识结构障碍
三、社会机制障碍
四、文化障碍

第四章 医患沟通技巧
**节 医患沟通的基本技能
一、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医患沟通基本技巧
二、医患沟通的途径和技能提高的方式
第二节 医患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概述
……
第五章 临床各科的医患沟通
第六章 护患沟通
第七章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患沟通
第八章 临终关怀中的医患沟通
第九章 医际沟通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医患沟通学(第2版)》:  (一)伦理学概述  1.伦理与道德的概念伦理:“伦理”一词*早见于《礼记·乐记》。包含“伦”和“理”。“伦”,即人伦,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意为事理、道理、规则。“伦理”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理”,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1)道德:道德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当时是指风尚习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按照这些规律、规范去做而有所得即为“德”。在我国*先将“道”“德”连接成一词的是荀子的《劝学》篇,日:“故学至乎礼而上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认为人们学了“礼”,按照“礼”的要求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高的道德境界。当今,学界对道德的含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伦理”和“道德”是内涵相通、词义相近的两个概念,都是指调整和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的社会准则。“伦理”和“道德”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道德更侧重于个体行为和道德实践,伦理则偏向于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2.伦理学的概念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是关于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又称道德哲学或道德学。伦理学*早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由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立。在中国《论语》是我国思想史上**部伦理学著作。  伦理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三大类型,即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又称记述伦理学,是从社会、心理、文化、民俗等角度反映社会的道德状况。元伦理学又称为分析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体系的逻辑结构和道德语言,如对“善”“责任”进行逻辑分析。规范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制定规范,建构价值体系。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必须依靠它提供的理论指导才能存在发展;反过来规范伦理学也从元伦理学和描述伦理学吸收营养,三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整的伦理学体系。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首先道德调整的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其次,道德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程度是由它所体现的社会整体利益的程度决定的。*后,对待利益的态度是检验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标准、方向和方法。  (二)医学伦理学概述  “医学需要伦理学,犹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杜治政  1.医学与伦理的关系医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医学的“真”,体现于它的科学性。医学的“美”体现于它的艺术性,医学的“善”体现于它的道德性。医学的真、善、美是相互映衬的,缺乏善和美的真是虚妄的,没有真和善难以成就美,而达到善是要以真和美为前提的。  医学的道德性集中体现在医德之中,体现在医务人员的思想、行为、态度、作风、品格之中。医学生誓言开宗明义地宣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中国古代医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以及当代一系列国际医德法典——《日内瓦宣言》《国际医德守则》《国际护士守则》等,是医务界对人类生命庄重的承诺。不讲道德的医学,人类是无法接受的,在没有医德的医疗过程中,医生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医务人员要“医人病”,必先“正己德”。医学因为其“伦理性”而获得崇高的声誉和地位,伦理道德是医学通往人类未来的桥梁。  2.医学伦理学概念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关于医学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803年,英国著名医生、哲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1740-1804年)首次在《医学伦理学》一书中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开始在我国兴起。1988年10月,中华医学会伦理学会在西安成立。同年,《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问世,医学伦理学在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伦理学以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医德现象:包括医德的意识现象、活动现象和规范现象。医德意识现象是指在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体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医德活动现象是指在医德意识支配下围绕善恶所进行的、可以用善恶标准评价的医学团体和医务人员个体行为的实际表现。医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