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187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69018769 ; 978-7-5690-1876-9

内容简介

本书为舒大刚先生关于巴蜀全书编纂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为舒大刚学术论文集之一,包括巴蜀全书、蜀学通论和人物丛考等部分,共收录其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发表的蜀学研究论文二十四篇,涉及蜀学通论、巴蜀全书编纂相关理论及实施办法的研究,巴蜀学人考证等。

目录

巴蜀全书论衡
整理巴蜀文献传承优秀文化
——《巴蜀全书》前言
编纂《巴蜀全书》弘扬“蜀学”精神
巴蜀文献: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
蜀学渊渊,历久弥新
——《巴蜀文献要览》述要
《巴蜀文献要览》叙论

巴蜀学术丛考
“蜀学”的特征与贡献
“庙学合一”:成都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考
“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
试论“蜀石经”的镌刻与“十三经”的结集
巴蜀易学源流考
从鹤山书院富于典藏,看历代巴蜀学人的藏书传统
精研“天府文化”,重建精神家园——天府文化的历史与演变

巴蜀人物丛考
尊道贵德:扬雄“五德”观溯源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
苏洵评传
苏轼《东坡书传》述略
苏轼《论语说》辑补
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
苏辙佚文八篇
苏过遗文拾补
《毗陵苏氏宗谱》宋代部分事迹考辨
廖季平经学第三变变因刍议

附录一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舒星)
附录二 学术自述
附录三 学术论著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巴蜀全书论衡:岷峨洙泗文献旧邦》:  巴蜀地区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摇篮。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厚的文献典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巴蜀文献至少在5000种以上,现存三千余种,其中富有创造性、系统性,并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不下500种。《巴蜀文献要览》一书本着“撷其英华、详其旨归”的精神,系统回顾了巴蜀文献产生、发展的历史,品其精华,评其优劣,揭示巴蜀学人积极进取、推陈出新的勇气,大度恢宏、集杂为醇的气度,学术精深、文采飞扬的风格,以及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既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可信史料,也为建设当代文明发掘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巴蜀学术与文献的发展,大致呈现六个阶段,巴蜀文献的演变也与之大致吻合。  先秦是巴蜀文献的萌芽期。考古发现的三星堆祭祀坑及青铜器、金沙玉器和金器,都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精神诉求;出土的春秋战国兵器所带刻符,表明巴蜀地区已拥有文字。文献记载“三皇五帝”曾与巴蜀先民发生过多种联系。“生于石纽”“兴于西羌”的大禹,曾得“《洪范》九畴”,继承“伏羲氏《河图》”并演绎为《连山易》。汉以来流传《山海经》系“禹使益疏记”的说法,经今人考订,证明《海内经》4篇出自蜀人,《大荒经》5篇出自巴人.《五藏山经》和《海外经》4篇出自受巴蜀文化影响的楚人,此书可视为巴蜀文献传世之*早者。  两汉是巴蜀文献的初盛期。文帝时,修仙道之术的胡安在邛州“居白鹤山传经”,司马相如曾从之学《易》。景帝时,相如为武骑常侍,已凭借其铺张扬厉的大赋称雄当代。景帝末年,文翁入蜀,在成都设校,遣张叔(宽)等18人前往长安从博士学“七经”,归来教授,推行儒化。蜀士欣欣向学,“学徒鳞比”,正式形成“蜀学”,史书有“蜀学比于齐鲁”之称。汉武帝对此举大为赞赏,遂“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加速了儒学向基层的传播。汉代“蜀学”初盛,而以经学、小学、文学见长。“汉赋四家”蜀据其三,相如、王褒、扬雄皆其名家。蜀中易学、天学、训诂学均居全国首位,初步奠定“蜀儒文章冠天下”“易学在蜀”“天数在蜀”“小学在蜀”的基础,至东汉未泯。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巴蜀文献的持续发展期。魏蜀吴天下三分,既而南北对峙,但巴蜀学术文化仍在持续进步,涌现出博综经史的谯周,精于《易》学的蜀才、卫元嵩,史学宗匠陈寿、常璩。隋唐时,蜀中持续安定,物资富庶,引得天下诗人、书画名家以及缁流仙侣纷纷入蜀,诗文、艺术、佛教、道教及印刷术飞跃发展。陈子昂、李白之豪放雄奇,唐求、薛涛之一隐一艳,都是唐诗中的奇葩;李鼎祚辑录汉至六朝35家《易》说而成《周易集解》;赵蕤《长短经》融通三教,涵纳百家:道士王玄览,高僧马祖道一、宗密,著书说法,大昌宗风。晚唐、五代巴蜀图书出版成就卓著,毋昭裔倡刻“石室十三经”,碑越千数,堪称“石经”之*,儒家“十三经”因而定型。墨客骚人吟诗作赋,推动“词”体成熟,赵崇祚在成都汇刊了**部词集《花间集》。  两宋时巴蜀文献达于极盛期。由于唐五代的积淀,蜀学在宋代进入第二次高潮。巴蜀雕版印刷*为发达,杨慎说:“宋世书传,蜀本*善。”13万版的“开宝大藏经”即在成都刻成。巴蜀藏书蔚然成风、规模浩大,如成都经史阁、阆州蒲氏清风楼、眉山孙氏书楼、蒲江鹤山书院等,动辄藏书万卷至十万卷。“古文运动”的“八大家”有三家为蜀人(苏洵、苏轼、苏辙)。陈抟、龙昌期、苏洵、苏轼、房审权、张栻、李心传、魏了翁等各撰《易》著,程颐有“《易》学在蜀”之赞。“三苏”史论、苏辙《古史》、范祖禹《唐鉴》、王偁《东都事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为宋代史学之干城,刘咸炘有“史学莫隆于蜀”的定评。“三苏”代表的“蜀学”、二程的“理学”及王安石的“新学”共同构成北宋学术三大主流。  ……

作者简介

  舒大刚,1959年6月生,四川省秀山县(今属重庆)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考入吉林大学,师从金景芳先生治先秦文献,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担任《儒藏》总主编、《巴蜀全书》总编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