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研究

包邮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研究

¥40.5 (8.1折) ?
1星价 ¥40.5
2星价¥40.5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47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6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010194745 ; 978-7-01-019474-5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通过对其内涵、发展、实现方式及成果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探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目标的体系结构和党的建设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经历了从教条化向民族化的曲折转变,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实现“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化的过程。

目录

序言
绪论

**章 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的组织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指导思想及其建党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党”建设目标的确立与波折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党”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的初步实践
一、共产国际提出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
二、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的开始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的“左”倾演变与毛泽东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左”倾演变的政治背景
二、“左”倾错误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
三、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的坚持与突破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的“民族化”新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二、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的新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化”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的发展规律
一、从“左”倾教条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
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与党的建设目标的关系
三、党的性质、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的波浪式推进
五、党的建设方式对党的建设目标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研究》:  此外,蔡和森也认为,“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产党,则民众运动、劳动运动、改造运动皆不会有力,不会彻底”①。关于党的性质,张太雷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因此,它还认为自己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加紧把分散的无产阶级力量联合成一些强大的阶级组织,把所有至今还处于分散状态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并把他们吸收到这些组织中来,将他们组成一支无往而不胜的无产阶级革命大军,使之成为整个世界无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②  可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一致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原则不能是社会民主主义,而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20年11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更加明确地提出:“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共产党将要引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去向资本家斗争,并要从资本家手里获取政权……并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正如一九一七年俄国共产党所做的一样。”③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以后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工作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共产国际先后派遣维经斯基、马林等人到中国,帮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不仅从物质上帮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筹备建党,而且,共产国际代表的到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俄国的情况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状况,他们认识到:“国际共产党联盟的主旨,就是实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即革命的社会主义,由公然的群众运动,断行革命,至于实现的手段,就是采用无产阶级专政。现在代表国际社会主义的权威,就是这个国际共产党。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呵!我们望着这个目标前进呀!”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深刻认识到共产国际与第二国际的本质区别,对共产国际抱有真诚而热切的向往。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准备、思想准备逐渐趋于成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个纲领明确写道:“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纲还专列一条“联合第三国际”②。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又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这更加明确了党的建设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和方向。  ……

作者简介

  袁红,1979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史专业硕士、博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政治学研究。在《党史研究与教学》《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中**史研究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以六部党史著作为文本分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治理”理念辨析》等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