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教育书系为了学习的合作/大教育书系

包邮大教育书系为了学习的合作/大教育书系

¥31.4 (7.5折) ?
1星价 ¥31.4
2星价¥31.4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2064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70206407 ; 978-7-5702-0640-7

本书特色

“另类校长”郑杰关于合作学习实践的全新力作。 ——如何让高效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父母之间 应该怎样地合作,才能促成真正的学习发生 让孩子具有决策、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探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这是“另类校长”郑杰关于合作学习实践的全新力作。——如何让高效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我想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有了认识人的学习更为透彻和深刻的机会,我想,真正的学习应该能提高三项能力,这是三项只有人才拥有的智能,那就是决策、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要给学生带走的不是知识,而是可以让他们受用终生的能力。而为了促成真正的学习,让孩子决策、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我们的学校和课堂应该怎样地合作,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全书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四个层次,通过可爱的例子,很好通俗易懂的语言,由一个层次向外层次拓展阐释,而这四个层次都围绕着“学生之间”交往这一核心,目的都是为促进真正的学习。而当我们理解和实践了这四个层次,才有可能促进真正的学习。

目录

**周理解学习 / 001
没有学习,就没有学校。/没有一种成长是可以轻松完成的。/解出难题,算能力强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前提下,我们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那些看不见的价值,或许正是教育真正的本质。

第二周组建小组 / 012
开学**天,应该由谁对谁说?/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学得更多,还是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学习小组变成“小团伙”,学习效率会不会更高?/班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没办法公平公正,小组将没办法团结。

第三周合作技能 / 022
教授确定的知识时,教师习惯于将真理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当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时,亲社会行为更利于教育取得成功。/没有一种亲社会行为比赞美他人更贴心,良好的课堂氛围从相互赞美开始。/控制自己情绪,教授学生控制情绪,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四周合作学习 / 034
合作学习就是排斥讲授法吗?非也!/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并不是教学模式。/教师没有经过合作学习的培训,怎么在课堂引导孩子们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

第五周教学设计 / 048
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举手发言,不也不参与课堂讨论……这种责任不能都推给学生。/每堂课都可能成为合作体验场。/学生怎么对学习产生满足感?/让每个人都很重要,才能提高备课组的整体效益。

第六周评价预设 / 061
“精准教育”可能比“精准扶贫”更困难。/小组学习存在隐患,增值评价可能使差生反而成为小组内*受欢迎的人。

第七周师生关系 / 073
师生关系,应该从母爱退为父爱或友爱。/好的教师,应该从好为人师退为学会倾听。/班级里的创造性合作,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舞台让给每个学生,并且共享目标。

第八周良性互动 / 086
看见那些课堂中看不见的互动。/优质高效的互动应该是连续的层层深入的。/强权下的对话,想来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

第九周课堂对话 / 100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对话,同教室伙伴们的相遇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孩子们把教师“拉黑”,是孩子们学会了用沉默来对抗,就如他们对抗父母一样。/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有多少是好问题?有多少是废问题?/课堂对话是一门技术活。

第十周主动参与 / 115
对阅读成瘾,对钢琴成瘾,对锻炼身体成瘾,这些为什么不是病,偏偏玩网络游戏就是病?/奖励可能破坏学习动机。/“习得性无助”与“刀枪不入”。

第十一周组织讨论 / 130
看似毫无意义的聊天,在学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偏见并不是骂人的话,相反,它说明我们只能从某个特定的“视界”来理解世界。/别让辩论阻碍了追求真理。/教师当好配角需要本事,学生讨论时你可以躲在一边一言不发,可是你却是无处不在。

第十二周独立思考 / 145
正确的思维往往反直觉。/批判性思维缘起于能质疑,当孩子们学会了这种技能,我们会不会害怕他们挑战我们的“蛮不讲理”?/听别人的经验,也要带着质疑,别人无比宝贵的经验,也许是你的精神垃圾。/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第十三周课堂控制 / 158
课堂为何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控制自己,才能控制课堂。

第十四周思想工作 / 172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而充分理解不同学生问题行为的前提,是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课堂中问题行为增多,背后*大的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告诉每个孩子你们都很优秀。/为什么比较会构成伤害?

第十五周行为规范 / 186
无论好坏,似乎关注什么,就是在强化什么。/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所谓教育手段。/作弊为什么也可以申辩。

第十六周文化氛围 / 201
监视是破坏和谐的大敌。/谁带的班为什么就像谁?/关键的少数,引领大多数。

第十七周家校合育 / 214
家庭教育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学校并不具备教育家长的资质,学校只能在教育孩子方面与家长达成若干共识,与家长成为共同体。

第十八周个人发展 / 229
有的老师问我,作为教师,我们的幸福应该在哪里?这个问题好像是在控诉教育行业剥夺了教师们的幸福似的。/用自己的专业赢得尊重。/游戏是时代*伟大的馈赠。无论你愿不愿意,我们已经进入游戏时代,到底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出改变。

第十九周同事关系 / 245
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倾听是唯一的办法。/如混凝土般的同事关系。

第二十周团队成长 / 258
柏拉图说:“人,*难的是认识自己。”因为很多自我,是“盲目”的。/从自我辩护到自我反思。/反思不属于人的“本能”,因为人的本能是为自己辩护的。/真正的团队就像是飞雁。
展开全部

节选

周一:没有学习就没有学校 暑假过去了,孩子们上学了,我们上班了。开学**周,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身体上要进入状态,心理上要进入状态,知识、情感和能力上也要进入状态。 有不少老师会感觉到开学的压力。与别的几乎所有的行业不同,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容易感觉压力,也特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分析下来,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凡“取悦”他人的工作更容易承受压力。教师要服务学生和家长,要揣摩别人、看别人脸色、使他人愉悦,有时候难免常常委屈自己,学会“委曲求全”,这就特别辛苦。教师这份工作,虽然在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显得很一般,却很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要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处理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这就要善于掌握平衡,一些事明明不合理,可还得去做,而一些事明摆着很重要,可是却未必可以由着你的性子去做,不仅不能做,甚至提都不能提的。老想着让每个人都满意,结果难免自己就不那么满意了。 二是凡未来不确定的工作更容易承受压力。人总是希望对未来有比较稳定的心理预期,每天按计划去做事的话,会感觉很踏实;不需要随时准备应对意外,这样当然就有安全感。可是,教师工作却总会遭遇“不测”,有太多的“突发事件”等着去处理。孩子们的安全问题特别让人揪心,平时再怎么戒备森严,磕磕碰碰总是难免;“上头”下达的紧急任务也特别多,一些工作才布置下来没多久,就急着要迎接“检查评比考核”了,就急着要出成果了;临时性的会议也真不少,手里计划好的工作常常会被打断,在学校里的那点时间就这么被“碎片化”了。有的老师就感叹:“哪里安得下一张安静的办公桌。” 不过,教师这份工作即使有千般不好,可有一点却是特别的好,那就是我们去上班的地方叫作“学校”,而学校是一个所有人一起学习的地方,有学习就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学校的好。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大的不同就在于,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场所。这并不是说政府机构和企业都不学习,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也非常崇尚学习,甚至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方面做得比学校还好。可是,这些机构不会将学习视为目的,学习只是这些机构达成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学校虽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其他方面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学校就是一家专事学习,以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为业的机构。衡量学校成败的唯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那些不能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在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果方面毫无建树的学校,是不可以被称之为“优质学校”的。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他们虽然到学校里来有种种事情要干,他们要交友,要游戏和玩耍,甚至还要干几件令成年人头疼的“坏事”“傻事”,可是他们归根结底还是来学习的。衡量教师的业绩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那些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是好教师的。虽然他们可能为学校做出了其他方面的贡献,虽然他们甚至论文写得很不错,或者公开课获得了大奖,依然不能被称为是个好教师。 而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教师,一个不以专事研究学习并亲历学习过程的教师,如何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开学了,我们应该觉得快乐才对,因为学校是所有人学习的地方,学校不只是学生的学校,学校还是老师们的学校。因而,与其说教师们到学校去上班,不如说来上学。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应该挂上两块牌子,一块写着“某某学校”,一块写着“某某教师学校”。 周二:什么不能被称为学习 2008年,我曾经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十大教育读书推动人物”,这是迄今为止我获得的*高荣誉,也是我*感觉骄傲的一项荣誉。为此,我还曾写过一篇文章,发誓说我这辈子要以“读书”“写书”“劝读书”为使命。这些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坏毛病”,无论作讲座还是平常聊天,总“不失时机”地给大家推荐几本好书(我的书当然不在其列,否则有自我推销之嫌)。 我推荐的书,一般都不是什么畅销书,因为我不关注图书市场,未必知道哪些书属于畅销书。我习惯推荐教科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比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我还会在推荐之后格外强调要买*新版本的读,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心理学、脑科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是一两年不刷新一下,很快就跟不上了。 有一次,我正照例在向大家介绍我希望他们读的书,这时有一名老师举手要求发言,他说,现在好多老师都不读书,你推荐这些教科书,怕把大家吓着了,就更不爱读书了,能不能推荐可读性强一些的书呢? 我在零点一秒内迅速回应:不,绝不。 因为,看自己喜欢看的书,那些通俗易懂的书,虽说“开卷有益”,可顶多被归为“娱乐活动”,那不能被称为“学习”。大家“喜闻乐见”的书,实际上与大家所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甚至与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麻将或其他游戏一样,其主要的功能是娱乐。带有娱乐功能的阅读,让人躲在“舒适区”里,在“舒适区”里安安稳稳地获得满足感,在这种满足感中,人未必获得成长。真正为成长而读的书,会逼人进入未必那么美妙的“学习区”。 在学习区里,人不那么舒服。学习与愉悦的关系着实不那么大,却与成长有关,因为没有一种成长是可以轻松完成的。如果读书不能对成长有所贡献的话,这种书不读也罢。 凡是有利于成长的事都是值得去做的。在我看来,去艰苦的地方旅行,或者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冒险,或者与一个暴力犯罪分子对话,等等,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倒是更有可能促进人的成长的,人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终于从舒适区里探出了身子,进入了学习区。 不是每个人都是靠着阅读才获得成长的。据我所知,有不少相当杰出的人,他们患有阅读障碍症,这种令人抓狂的病却从未妨碍他们的成长。举几个伟人的名字你听听吧: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肯尼迪,他们几乎很难如你我那样自如地阅读,可他们获得了一般人即使是读书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你服不服? 所以,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学习是要把人带离舒适区的,因为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人才能成长。 至于阅读如何促进人的成长,那就要看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了。

作者简介

郑杰,全国知名校长,合作学习研究和推广专家,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首席教师》《为了合作的学习》《为了学习的合作》等。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