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研究:集体剧评概念的构建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研究:集体剧评概念的构建

1星价 ¥34.6 (7.2折)
2星价¥34.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194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569019490 ; 978-7-5690-1949-0

本书特色

该书对于正处于研究空白领域的电视剧网络评论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学术探索,试图将网络剧评与网络影评进行分割,寻找出网络剧评的特点。并首次为电视剧网络评论确定了其在哲学层面的意义,定义了它是作为“电视感性反馈的中心”而存在的;其次,为网络剧评当中一直分辨不清的评论主体的身份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图定义网络中多人互动评论现象这一概念,构建“集体剧评”这一学术用语。

内容简介

该书对于正处于研究空白领域的电视剧网络评论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学术探索,试图将网络剧评与网络影评进行分割,寻找出网络剧评的特点。并抢先发售为电视剧网络评论确定了其在哲学层面的意义,定义了它是作为“电视感性反馈的中心”而存在的;其次,为网络剧评当中一直分辨不清的评论主体的身份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图定义网络中多人互动评论现象这一概念,构建“集体剧评”这一学术用语。

目录

1 概论 1.1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的概念构成及其作为“电视的感性反馈中心”的哲学思辨问题 1.2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审美主体分析——“集体剧评”中的主体身份建构和认同 1.3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审美客体分析——网络电视剧对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影响 1.4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审美关系活动场域分析“集体剧评”空间建构中的结构与解构 2 电视剧网络评论是“电视的感性反馈中心”及其分类 2.1 “感性”与“理性”的辩证思考 2.1.1 “感性”与“理性”的历史来源 2.1.2 审美领域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解 2.2 电视空间的“感性观”初探 2.3 电视剧网络评论以“电视的感性的反馈”而存在 2.3.1 能动的情感反应 2.3.2 自我功能的构型 2.4 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分类标准及构成 2.4.1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的传统分类 2.4.2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的新分类标准 2.4.3 “个人剧评”与“集体剧评”是两种主体需要的体现 3 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审美主体分析 3.1 网络文化对网络剧评主体构成的影响 3.1.1 网络文化的实质 3.1.2 网络文化塑造电视剧新型受众 3.1.3 网络剧评审美主体的身份分裂 3.2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中的个体主体的认同 3.2.1 个体主体的精神认同 3.2.2 个体主体的形象认同 3.3 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中的集体主体身份建构 3.3.1 集体主体的自为场域 3.3.2 集体主体身份建构中的一般特征 3.3.3 集体主体的感情、道德观 3.3.4 集体主体的理性与想象力 4 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审美客体分析 4.1 电视的本质 4.1.1 “玩具”假设论 4.1.2 电视的两极矛盾模式结构 4.1.3 电视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矛盾 4.1.4 电视呈现矛盾的艺术性元素 4.1.5 文本本身的影像矛盾 4.2 电视剧与网络的天然契合——网络电视剧 4.2.1 电视剧中有关电视剧性的问题 4.2.2 电视剧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4.3 网络电视剧对电视剧网络评论的推动作用 5 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审美关系活动场域分析 5.1 电视剧网络评论场域中的符号 5.1.1 网络符号的兴起与复合式剧评符号 5.1.2 网络符号的文化呈现 5.2 集体剧评空间的建构 5.2.1 集体剧评场域空间的结构 5.2.2 集体剧评场域空间的解构 5.3 电视剧网络剧评场域的危机 5.3.1 偶像崇拜单向化为明星崇拜 5.3.2 明星崇拜对电视剧网络评论的危害 5.4 结语——建构中国电视剧网络评论中的“集体剧评”概念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唐晓睿,1988年出生,本科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师从著名学者黎风老师;现在在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任教。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