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2546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2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117254656 ; 978-7-117-25465-6

本书特色

全球健康学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超越单一地区、国度的人群健康问题。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有医学课程,也涵盖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课程,通过构建跨学科和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以便学生具有应对复杂全球健康问题的能力。内容上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教材相区别。

内容简介

优选健康学研究优选化背景下超出单一地区、国度的人群健康问题。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有医学课程,也涵盖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课程,通过构建跨学科和靠前化的课程体系,以便学生具有应对复杂优选健康问题的能力。 《医学人类学(供全球健康学及相关专业用)》内容上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教材相区别。

目录

**章 医学人类学概论 **节 医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人类学 二、医学人类学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二、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内容 三、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 一、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医学人类学概念和理论体系 二、从生物文化维度,研究人类体质、遗传、进化与适应过程中的疾病与健康问题 三、从社会文化维度,研究疾病认知、医学体系变迁等医学问题社会文化构建和影响 四、构建生物、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医学人类学健康视角 五、探索和不断完善医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六、应用医学人类学理论方法,指导人类社会的医学和健康管理实践 第四节 医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视角 一、医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二、医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第五节 医学人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人类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二、人类学的主要学说 三、医学人类学的起源、发展与变革 四、医学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六节 医学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医学人类学与人类学 二、医学人类学与医学社会学 三、医学人类学与生物医学学科 四、医学人类学与医学伦理学 第二章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节 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医学人类学的生物体质性研究和社会文化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类型 三、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和田野工作 一、民族志研究的起源和定义 二、田野工作的方法论 三、田野工作的具体调查方法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的其他研究方法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历史文献研究法 第三章 社会文化与健康、疾病 **节 文化概述及文化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一、人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文化视角下的健康与疾病解读 第二节 疾病的文化起源及健康照顾 一、疾病的社会文化起源与发展 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三、文化能力与健康执业 四、跨文化背景下的健康照顾与政策制度构建 第四章 医学人类学与生物医学 **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生物医学 一、体质人类学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二、遗传、变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健康 三、批判视角下的生物医学 四、生物医学文化及实践 第二节 生物医学技术的人类学研究 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生物医学的促进 二、生物技术与技术全球化的影响 三、生物技术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四、生物医学的全球不均衡 第三节 工业制药的人类学研究 一、药物的文化属性 二、工业制药的应用与反思 三、工业制药中的生物制品与生物仿制品 四、生物制药中健康与知识产权的制衡 第四节 医学人类学与生物医学的分化与融合 一、医学向多领域的扩展 二、生物医学的理性回归 三、生物医学进步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 第五章 医学人类学与心理、行为医学 **节 心理人类学概述 一、心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二、文化心理学 三、民族心理学 四、群体、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健康、疾病与适应 一、生存压力与疾病 二、生活方式与疾病 三、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节 心理人类学的应用 一、病人角色理论 二、就医行为的人类学解读 三、疾病与治疗的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 四、心理人类学与医患关系 第六章 医学人类学与生态学 **节 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二、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三、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疾病、健康与适应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生态学理论 一、生态学与医学人类学 二、环境/进化决定论 三、生物文化理论 四、批判理论 第三节 生态学理论视野中的全球健康 一、迁徙与疾病 二、发展性疾病 三、生态恶化与人类健康 第七章 民族医学 **节 概述 一、民族医学的概念与内涵 二、民族医学相关概念 第二节 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与治疗观念 一、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健康与疾病 二、疾病的病因与发病 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第三节 民族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一、对现代医学的补充与促进 二、体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 三、对疗效及安全性的质疑 第四节 中国民族医学 一、中医学 二、少数民族医学 第五节 国外民族医学 一、阿育吠陀医学(印度医学) 二、希腊·阿拉伯医学 三、非洲民族医学 四、美洲民族医学(玛雅医学) 五、和疗医学(顺势疗法) 第八章 性、生殖、死亡与相关伦理 **节 人类学与性及性别 一、“性”与性健康的定义及内涵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三、性别认同与性身份认同 四、性的多元化与人类学研究 第二节 人类学与生殖 一、人类的生殖与社会意义 二、人类的生殖健康 三、医学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学与死亡 一、死亡的本质与含义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死亡 三、死亡干预 第四节 生殖、死亡干预和医学人类学中的伦理问题 一、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 二、文化差异与医学伦理 三、生殖与死亡干预中的伦理问题 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九章 医学人类学与营养科学 **节 营养人类学与医学人类学 一、营养人类学的概念 二、营养与生命周期 三、营养节省与营养不良 四、营养监测与膳食标准 第二节 人类的食物系统 一、人类食物系统的变迁 二、食物与营养的全球化 三、宗教信仰与饮食 四、现代生物技术对食物与营养科学的影响 第三节 营养与文化 一、食物的文化属性 二、文化转变引起的营养问题 三、中西方营养观念的对比与趋同 四、营养、疾病与文化 第四节 全球视野中的营养与医学人类学 一、生态环境对营养和人类发展的挑战 二、食品、保健品与药品对健康的影响及干预 三、国际营养的现状与危机 四、营养与疾病及其干预策略 第十章 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 **节 流行病学概述 一、流行病学概念和特征 二、健康状况分布的形式和常用方法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联系 一、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共性与差异 二、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合作现状 三、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合作的展望 第三节 人类学与艾滋病研究 一、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艾滋病研究 三、中国人类学与艾滋病防治 第十一章 跨文化医学体系比较 **节 医学体系的文化意义 一、医学体系的概念 二、医学体系的分类 三、医学体系的跨文化融合 四、健康保健体系 第二节 跨文化医学体系对健康保健的影响 一、跨文化医学体系对健康保健理念的影响 二、跨文化医学体系对健康保健实践的影响 三、跨文化医学体系对健康保健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跨文化健康保健体系的比较 一、国内外健康保健体系的现状 二、健康保健体系的创新 三、健康保健体系的发展趋势 四、跨文化健康保健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十二章 医学人类学与全球健康 **节 全球化及健康挑战 一、全球化概述 二、全球化趋势下的健康挑战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与全球健康实践 一、全球健康 二、医学人类学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实践 三、医学人类学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作用 四、医学人类学在全球健康研究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医学人类学的全球健康实践 一、中国面临的全球健康问题 二、医学人类学在应对中国全球健康实践中的作用 三、全球化健康治理对中国参与提出的挑战与战略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群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省重点学科、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以及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兼职教授。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急管理专家、IAEM国际应急协会亚洲区副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社会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公共卫生》等10家中英文期刊编委。 主持社会医学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以及应急管理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省教学成果3项。主持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30余项,获中华医学卫生管理奖、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及省部级二等以上成果奖5项。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及专著1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全球HCPl%高被引论文及F1000全球推荐论文。先后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美国CMB杰出教授奖等荣誉称号。 徐飞,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应用解剖学分会和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讲授研究生、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人体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等课程。主讲辽宁省研究生精品课和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断层解剖学”。已发表教学论文16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主持省“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各1项,主编、副主编教材20余部。主要从事生物人类学、应用解剖学和肿瘤分子学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曾获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市“三育人”标兵、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朱卫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第1届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干百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SFDA新药审评专家,江西省工程决策咨询专家。 主要从事中药学、中药药剂学、循证医学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出版专著3部。先后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王全,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湖北省医疗保险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健康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武汉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10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原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和武汉市卫生局等各级各类课题15项。获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