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王阳明
读者评分
5分

王阳明

1星价 ¥12.7 (3.2折)
2星价¥12.3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0628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90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48062882 ; 978-7-5480-6288-2

本书特色

***是暧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这本由思履编著的《***》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内容简介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丫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况。  这本《王阳明》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的箴言,并加以解折,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是工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论学书信的汇编。  《王阳明》包含了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

目录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竹”悟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人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涮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养一身浩然正气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三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为父母尽点儿心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四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无执无着,无滞无留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五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终日不忘反省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六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宰相之肚,纳小人之船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忍小事成大事
心存厚道,宽容他人
第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用兵之法,攻心为上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抓住时机,一击制胜
不打无准备之仗
以诚心制权术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展开全部

节选

  《王阳明》:  王阳明的这个题目在当时君主专制的体制中提出,是非常冒险的,但是又可以看出王阳明的智慧,这个题目考的既是针对人的品节,又是一种特定场景下的做法,充满着儒学的色彩。他还提出“纲纪不振,由于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议国朝礼乐之制”“老佛害道,由于圣学不明”等问题,足可见他已经开始思考当时与百姓生活、国家社稷密切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山东乡试录序》,映射出他从民生出发思考问题的良苦用心。  山东,古齐鲁宋卫之地,而吾夫子之乡也。尝读夫子《家语》,其门人高弟,大抵皆出于齐、鲁、宋、卫之叶,固愿一至其地,以观其山川之灵秀奇特,将必有如古人者生其间,而吾无从得之也。今年为弘治甲子,天下当复大比。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陆偁辈以礼与币来请守仁为考试官。故事,司考校者惟务得人,初不限以职任;其后三四十年来,始皆一用学职,遂致应名取具,事归外帘,而糊名易书之意微。自顷言者颇以为不便,大臣上其议。天子日:“然,其如故事。”于是聘礼考校,尽如国初之旧,而守仁得以部属来典试事于兹土,虽非其人,宁不自庆其遭际?又况夫子之乡,固其平日所愿一至焉者。而乃得以尽观其所谓贤士者之文而考校之,岂非平生之大幸欤!虽然,亦窃有大惧焉。夫委重于考校,将以求才也。求才而心有不尽,是不忠也;心之尽矣,而真才之弗得,是弗明也。不忠之责,吾知尽吾心尔矣;不明之罪,吾终且奈何哉!  盖昔者夫子之时,及门之士尝三千矣,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其尤卓然而显者,德行言语则有颜、闵、予、赐之徒,政事文学则有由、求、游、夏之属。今所取士,其始拔自提学副使陈某者,盖三千有奇,而得千有四百,既而试之,得七十有五人焉。呜呼!是三千有奇者,其皆夫子乡人之后进而获游于门墙者乎?是七十有五人者,其皆身通六艺者乎?  夫今之山东,犹古之山东也,虽今之不逮于古,顾亦宁无一二人如昔贤者?而今之所取苟不与焉,岂非司考校者不明之罪欤?虽然,某于诸士亦愿有言者,夫有其人而弗取,是诚司考校者不明之罪矣。司考校者以是求之、以是取之,而诸士之中苟无其人焉以应其求、以不负其所取,是亦诸士者之耻也……  然则,司考校者之与诸士亦均有责焉耳矣。嗟夫!司考校者之责,自今不能以无惧,而不可以有为矣;若夫诸士之责,其不能者,犹可以自勉,而又惧其或以自画也。诸士无亦日吾其勖哉,无使司考校者终不免于不明也。其无愧于是举,无愧于夫子之乡人也矣。  王阳明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他以主考官的身份来到山东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他认为能够来到圣人的故乡主持乡试是生平一大幸事。王阳明怀揣着朝廷授以的重任,求贤若渴。想到昔日孑L夫子三千弟子,有七十余人精通六艺,而今王阳明也希望能从千百考生中挑出这精通六艺的人来。但是如今的山东竟显凋敝之势,怎样也找不出像过去圣人那样的人了。  王阳明认为朝廷求贤不得之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科举的一些制度束缚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他看来.不仅主考的官员们要负起责任来,各位考生也要自行努力,不放弃。这样才无愧于日日夜夜对科举的准备,以及同出圣人之乡。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