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

1星价 ¥41.8 (7.2折)
2星价¥41.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1948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0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14194807 ; 978-7-5141-9480-7

内容简介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口研究》的*终成果。全书由总报告和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估、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口的选择、延长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链、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区域突破、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创新突破、山西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突破口、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绿色转型、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发展的支持政策等九章组成,系统、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了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问题,对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发展思路、推动山西经济转轨及类似的资源型经济省份转型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总报告
一、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口的选择
三、延长资源型经济产业链
四、促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五、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区域突破
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创新突破
七、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突破口
八、推动资源型经济的绿色转型
九、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发展的支持政策

**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估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效果检验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二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口的选择
一、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形势与新特征
二、立足山西省基础
三、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口选择
四、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三章 延长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链
一、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链延长的思路
三、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链延长的路径
四、延长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链的组合战略
五、延长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一、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概况
二、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三、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
四、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
五、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重点
六、山西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五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区域突破
一、山西省经济活动的区域空间格局变化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战略性区域的识别
三、设立太原汾河新区
四、重点打造“一市两(园)区”
五、推动城镇组群发展,合力促进经济转型
六、加强与区外合作,向外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六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创新突破
一、创新发展是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二、山西省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山西省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山西省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五、山西省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

第七章 山西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突破口
一、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意义
二、山西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
三、山西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制约因素
四、山西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任务五、山西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绿色转型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性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进展与困境
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山西省产业转型与城市发展
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突破口

第九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发展的支持政策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历程
二、山西省现行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实施绩效评价
三、山西省现行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存在的问题
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调整方向

附录一 国内外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经验及对山西省的启示
附录二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  2.理顺“自上而下”转型综改对接管理机构  2017年以来,山西省将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的业务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至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办),建议全省11个地级市尽快将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业务移至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改革办),按需配备工作人员并落实行政编制问题。已设县(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县(市),尽快由县(市)委政策研究室接管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业务,按需配备工作人员并落实行政编制问题。未设县(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县(市)仍暂由县(市)发展和改革局代管,但转型综改业务向上对接所属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改革办)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办)。  3.提高熟知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导干部比例  推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核心,其中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尤为重要。建议山西省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配备过程中,提高熟知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导干部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或提拔新兴产业领域领导干部,广聚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4.加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山西省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转型突破口的选择也是不同的,相应的政策需求存在差别。就省内各个区域而言,由于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其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存在差异,为此应将“转型”与“发展”区别对待,将11个地级市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发展”主导型,以忻州、吕梁、运城等为代表;另一类是“转型”主导型,以太原、大同、长治、阳泉等城市为代表。不同类型的城市实行不同的政策。  5.着力打造转型园区  集中力量在11个地级市重点打造20个转型园区,①为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提供保障空间;其中,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要争当资源型经济转型空间保障的**梯队。针对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存在的“区地多头领导”现象,需要深入理顺管理体制,将规划范围内涉及的9个园区的管理权统一收归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委会,为申报太原汾河新区打下基础。同时,要举全省之力,在用地指标、占补平衡等方面加大对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在各领域先行先试,总结典型经验逐步在全省复制推广。  6.实施柔性的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推进“晋才晋用”  借鉴云南、海南等省经验,组织编制《山西省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以智力服务为目的,在不改变省外人才原有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突破地域、城乡、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工作方式等限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绩效激励”的运作方式,吸引省外人才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服务外包、二次开发、技术人股、对口支援、挂职锻炼、人才租赁、互派培养及其他适宜方式,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7.加快转型导向的土地政策创新  坚守耕地“红线”,探索建立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动态占补平衡机制,切实落实“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政策;加强土地管理顶层设计,实施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全面完成市(县)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实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国家和省级贫困县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流转交易,有效保障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主的20个转型园区建设用地需求;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路径,积极创造条件在全省推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经验,同步实施农村承包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  8.增强转型的创新驱动力  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验区;探索创新国防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及利益分配政策。  ……

作者简介

  安树伟,1969年生,山西省沁县人,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由助教越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7年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2003-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4月-2012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招标项目4项,其他项目多项;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症结与出路》《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山西经济地理》等10余部: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常瑞祥,1984年生,山西省襄垣县人,经济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1项,参与编写《山西经济地理》《西部大都市区管治》等著作,在《中国软科学》《产经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