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3343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31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520334372 ; 978-7-5203-3437-2
内容简介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完整准确地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理论创新和智库建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组织院内外有名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录
王伟光 改革开放是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
朱佳木 新时代与改革开放航向的校准
李崇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论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经验
程恩富 中国模式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兼论新中国两个时期的“两个经济奇迹”
赵剑英 中国道路的哲学观念
丁 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计日程功
田心铭 试论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成就和根本经验
金民卿 改革观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启示
卫兴华 应准确解读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李慎明 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尽绵薄之力
邓纯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姜 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武 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李建平 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进行到底
张树华 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优势、理论建构与实践导向
艾四林 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历史观研究
胡乐明 政府与市场的“互融共荣”: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
鲁品越 我国开放战略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比较优势分析到市场权力结构分析
董金明 试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篇
陈先达 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
简新华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余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根本问题
方兴起 创新驱动发展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侯惠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李 冉 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潘金娥 当代社会主义的探索、创新与发展
吴文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推进“马学”“中学”互化融合
辛向阳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
王岩 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王天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邰丽华 当代西方学者《资本论》研究的新趋向
章忠民 “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曹泳鑫 世界历史、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杨承训 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把握中国和世界治理的大逻辑
曾 鹏 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视角下中国全球化空间实践转向
后记
节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像任何具体事物一样,都是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因而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和普遍性作为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不仅高于其个性和特殊性,而且通常具有其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指导意义。看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概念中,“中国特色”主要是用以表征其特殊性和个性的;而“社会主义”所主要表征的,则是其普遍性和共性,是必须遵循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因而它包含着当代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故此,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总根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①,不是任人捏弄的“面团”。我们既不能离开“中国特色”搞“社会主义”;也不能像某些人所主张的,要让“中国特色”“特殊”到“新民主主义的回归”,更不能“特殊”到要大搞所谓的“一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因为,凡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处于社会主义何种历史阶段,都属于广义的建设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②因此,它们必须具有起码的社会主义“共性”和“普遍性”,都必须遵循或大体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并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加以贯彻,才能引领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相对稳定和长期起作用的方面。至于这些基本原则和原理,究竟如何概括和表述,到底有哪几条,则是需要理论界深人研究和作出准确概括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有关论断,仅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的实质和要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遵循和逐步体现出的普遍性和共性,试图作出如下四点概括: **,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实质上,既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又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是这两者的内在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工人阶级革命的**步”,是必须打碎剥削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进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这些都是旨在开创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显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领导人民革命,夺取和执掌国家政权,是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政治前提;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巩固和不断发展,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和深化。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既是一个分阶段和有重点的,又是前后相继和统一的社会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必须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始终遵循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尽管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其任务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既不能离开建设搞革命,也不能离开革命搞建设。因此,有人把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简单地截然二分为“革命理论”和“建设理论”,即宣扬任何形式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隐蔽的)“告别革命论”,都是不正确和毫无根据的,是同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南辕北辙、格格不入的。 第二,马克思以其“两大发现”所揭示和论证的“两个必然”的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②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的发现”,是支撑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因此,它们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⑧基本结论,能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上,以及使之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客观规律,并同其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客观规律的结合上,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和深刻的阐明。而这种论证和阐明同工人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社会地位、历史使命、革命作用的论证和阐明,以及同工人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论证和阐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这种表述,与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表述,是完全一致和同义的。 ……
作者简介
史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苏省高校哲社重点基地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1978年5月生于湖北宜昌,祖籍湖北郧县。2007年7月获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挂职工作过1年。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公共管理、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已出版专著4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多次赴国外参加靠前学术交流。
-
毛泽东选集(1-4)
¥80.0¥97.5 -
(平装)二战战史
¥17.1¥45.0 -
民众政府
¥9.5¥25.0 -
行省制度研究
¥11.2¥30.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3.0¥28.0 -
国共两党关系概论
¥5.5¥13.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普及本
¥72.9¥81.0 -
冲动的美国
¥27.2¥69.0 -
(平)邓小平时代
¥58.2¥88.0 -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
¥41.6¥58.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6.0¥48.0 -
新政治科学
¥10.4¥26.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1.5¥35.0 -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18.6¥55.0 -
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21)
¥18.4¥58.0 -
解密档案中的张国焘
¥19.6¥58.0 -
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
¥19.4¥36.0 -
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
¥8.0¥22.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4¥49.0 -
共产党宣言
¥7.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