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世界味觉思想
- ISBN:978710806438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6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108064387 ; 978-7-108-06438-7
本书特色
相较于视觉优先的古希腊文化,以及听觉优先的希伯来文化,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本书揭示了味觉思想的历史演变脉络,以及与此脉络相互交织、彼此贯通的思想范式、思想方法的历史演进。阐明味觉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主导地位,考察味觉思想在形上、形下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尝试以味觉思想打开更多的思想可能性。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界少有以味觉思想为进路来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可谓开此先河。作者以“味觉思想”为中国文化之血脉,一则示其乃显著区别于古希腊以来的视觉思想与古希伯来之听觉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则,在味觉优先,自觉压制视觉历史情境下,中国思想展开为从“形”“体”到“理”的范式转换,即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这个进程中,味觉思想或明或暗地、渗透,并以感通、体道、玩味、理会等着中国思想。可谓以形而下之方法阐释形而上的本体之理的独辟蹊径的中国哲学著作。不仅可以给中国哲学界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对于普通读者不再显得艰涩和枯燥。本书乃《味与味道》姊妹篇。《味与味道》勾勒出中国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书侧重揭示味觉思想历史演变脉络,分别揭示中国思想史中感官选择的脉络(从“耳目之争”,耳的胜出,继而“耳舌之辩”,舌的胜出),范式转换的脉络(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论演变的脉络(从感通、体道、玩味至于理会)。这三条脉络相互交织,彼此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根本特质。从横向面看,味觉思想贯彻于中医药、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画论、书论、诗论、文论、道学等人文领域。与此相应,中国思想自觉选择以阴阳、刚柔、仁义等主客一体的概念来表达道、理,同时以温、淡、凉为思想者的气象与思想基调,从而使中国文化各个层面浸染着味觉思想。此血脉从远古流淌至今,虽历经千万劫而健进不息,在当代中国依然随时随地触之可及。当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争视域下重建中国话语体系,重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味觉思想亦提供了很厚实的资源与很深沉的生机。
目录
一从“耳目之争”到“耳舌之辩”/
(一)感官与思想方式/
(二)耳目之争,耳胜出/
(三)耳舌之辩,舌胜出/
二从“形”到“形而上”/
(一)“形”之突显/
1.形名-事功:春秋思想世界中的新势力/
2.形名-事功思想之发展/
3.老子对形名法令的超越/
4.孔子对刑政的超越/
(二)从“形”到“形而上”/
1.大象无形/
2.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3.有形者必有名/
4.从“形”到“使形者”/
5.“形而上”道路之生成/
6.“形而上”与感通/
三从“体”到“本体”/
(一)从散殊之“体”到类之“体”/
(二)本体:作为“故”之“体”/
(三)形与体之辩/
1.新形名家之崛起/
2.形与体之辩/
3.“形”为“然”,“体”为“所以然”/
(四)体道:作为方法论的“体”/
四从“理”到“天理”/
(一)作为“类”之理到作为“故”之理/
(二)天理:作为“理”之理/
(三)体与理之辩/
1.一物两体,与道兼体/
2.体之理化/
3.见在底便是体/
(四)天理与理会/
五味觉思想诸态/
(一)体的数学/
1.端与体/
2.象、数与自然之道/
(二)心画与目画/
1.从“画,形也”到“画,象也”/
2.墨与色之辩/
3.得之目,寓诸心/
4.先观气象/
5.“相”与“目画”/
(三)书之形与形而上/
1.书之为道/
2.书之形与形而上/
3.书之生命与神采/
4.目鉴与研味/
六味道:宋明儒的思想方法/
(一)从解义到解味/
1.魏晋解义之自觉/
2.宋儒解味之自觉/
3.解味何以可能/
4.格物与解味/
(二)心与目之辩/
1.心目贵贱/
2.心之视,发窍于目/
3.无内外者不可见/
4.道必体而后见/
5.贵心贱目的历史流响/
七欣遇味觉思想者/
(一)如道之身/
1.如“朴”而在之身体/
2.如“类”而在之身体/
3.如“故”而在之身体/
4.如“理”而在之身体/
(二)温:儒家之精神基调/
1.温之为德/
2.温与仁/
3.温:儒者在世之态度与方法/
(三)淡:道家之精神基调/
1.淡乎其无味/
2.游心于淡/
3.平淡/
4.“不温不凉”之“淡”/
5.余论/
后记/
参考文献/
节选
淡:道家之精神基调 从《道德经》始,“淡”由事物之“滋味”转义为精神性范畴,被广泛而自觉地用来描述与规定精神态度、思想品格与人生境界,成为道家核心观念、核心价值。作为味觉思想的基本范畴,“淡”是由真实的人格由内而外涌现的活的品质,是直接可感的精神品格。人淡然自处,淡然对待世界万物。“淡”一方面表明淡者自觉退隐自身、不突显自身,不会引起他者注意;另一方面,表明淡者对控制人、占有物也不起兴趣。物我的素朴之性不被移易、不被改变,则万物得其全德而天人共美。在此意义上,“淡”明显区别于儒家所追求的、以自觉移易他人、他物为基本特征的“温”,俨然成为道家的精神基调,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标志。 余莲(通常译为“于连”)以“淡”来刻画中国思想与中国美学余莲将“淡”视作中国文化的精髓,认为“淡”是纵贯儒道,横贯中国思想与艺术者(包括绘画、音乐、诗文等),同时又是人格之高气象,交往之理想的原则(参见余莲:《淡之颂》,卓立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夏可君承袭余莲这个观念,并在《平淡的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对此观念做了大幅发挥。,由此使“淡”这种味觉性范畴进入现在哲学的视野。如我们所知,中医药“四性(气)五味”说中,“四性(气)”为寒、凉、温、热,而称寒热偏性不明显的为“平”。“五味”为辛、酸、甘、苦、咸,而称不明显的味为“淡”。“四性(气)”与“五味”相通“性味”在中医药中一直被当作药物的基本(甚至唯一)性质。传统医学中“气味”一词与“性味”意义大致相同。李时珍曰:“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卷上)“气味”既包括性,也包括味。单说味,则即包含了气(性)与味。明医家缪希雍注意到:“炎黄言味而不加气性者何也?盖古文尚简,故只言味。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自然之道也。气味生成,原本乎是。”(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页。)有味则有气,有气则有性,言味即是言气言性也。,“平”与“淡”通,都是描述与规定万物性质的基本范畴。从先秦始,“淡”由事物之“滋味”转义,被广泛而自觉地用来描述与规定思想品格。尤其是道家,推崇“淡”,欣赏“淡”,将“淡”作为高明的精神境界,以致“淡”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标志。但将“淡”视为中国思想之基本特征,显然不合乎中国思想之实情。与儒家占据中国思想主流一致,“温”一直构成中国思想的基调。美学方面,“温柔敦厚”之“诗教”一直占据着中国美学的主流。所以,我们可以用“淡”来概括道家的精神基调与气度,但不能把“淡”当作中国思想的概括。确切地说,儒家以“温”(“温柔敦厚”)为其基本品格,道家以“淡”为其思想基调,佛家以“凉”为其基调。温、淡、凉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之味觉中心主义特征。 1.淡乎其无味 “淡”在《道德经》中出现两次,其中一处以合成词“恬淡”出现。两者含义一致,都与“道”内在相关。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淡”首先是一种可出入于口的“味”如河上公注曰:“道出入于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甘苦辛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第139页。),它不像“五味”那样对人有明显的刺激,而表现为对人无刺激,或刺激几乎为无的“味”。“乐”以美声打动人,“饵”以美味打动人。“止”不是“留步”,而是指停留并聚集于此,不再他往。美声美味打动人的感官,移易人并能聚集人。“道”与乐、饵完全不同,道无声、无形色,它不能打动人的耳目,故不能令过客停留于此。道虽无形、无声,但却可以为人所领会,并通过人的“口”(“言”)而呈现,作用于人。因此,“淡”虽“无味”,但仍然是一个味觉概念,是与乐、饵那种令客止等强烈刺激完全不同的味。“出口”(或“出言”)而无味,即“无味之味”。第六十三章说“味无味”,表达的就是以玩味、体味的方式领会、把握“无味之味”。“淡”即“无味”王弼注曰:“以恬淡为味。”(《老子注》第六十三章)即以“无味”为“恬淡”。,“无味”即“淡”。“淡”由“道”出,与“道”内在相关联,通过“淡”,我们可以更真切领会“道”。 “无味”与“淡”实质为一,即都被用来领会道之异于乐、饵的特殊品格。但两者的实际使用效果却有差异。“无味”与无形、无名一样,表明不能用对待有限的、具体物的方式领会道。道之“无”不是逻辑上无任何规定意义上的“无”,也不是断灭意义上枯死之“无”,而是根柢于大道能生“有”生“万物”之“无”。不过,黏滞于“无味”之“无”却有将道带入无任何规定意义上的“无”,或断灭意义上枯死之“无”等歧途之危险。从“无味”返回“淡”至为重要。从“淡”来领会道,也能够避免误入歧途的风险。“淡”是“有”,确切说是非现成的“有”。“味”总是在人与对象相互接触、碰撞时呈现,作为“味”的“淡”亦是如此。“淡”在道与人、万物零距离接触时呈现。道与人零距离而相互作用,道以恍惚寂寥、平夷柔弱的方式不断触及人的身心,不断创生、护持人、物的素朴之性。不断生成的“淡”表明,“道”不曾离开过人,不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它一直且总是在。 如果说第三十五章的“淡”还粘连着具体的“滋味”,那么,“恬淡”一词则已经转义表达着修道者的精神品味。“恬淡”一词出于《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恬淡”,帛书本作“铦庞”,或解为“锐利坚实”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98年,第182页;徐志钧:《老子帛书校注》,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非是。或认作“铦袭”,解为“恬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390页。。这与王弼以来诸传本一致,含义也能够与《道德经》主旨相贯通,较可取。“恬,安也。”(《说文解字》)“恬,静也。”(《方言》)“恬淡”的意思是,安静自持,不热衷于兵争之事。河上公解“恬淡”注重其实质内容,所谓“不贪土地,不利人财货。”《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126页。释德清的解说类似:“恬淡者,言其心和平,不以功利为美,而厌饱之意。”(《道德经解》)吴澄则注重其意向:“‘恬’者不欢愉,‘淡’者不浓厚,谓非其心所喜好也。”吴澄:《道德真经吴澄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4页。近世学者高亨以公私态度解之:“恬,指内心没有私愤。淡,指内心没有贪欲。”高亨:《老子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这些解释都注意到“恬淡”乃修道者应有的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也就是“道”所主导下的在世态度。在这里,“淡”已经由事物之滋味转变为一种精神态度、精神之品味。“兵”是修道者所面对的万千事物之一种,因为其乃“争”之具,故更能体现修道者的真实态度。“争”的实质是屈人就己、扬己抑人,“兵”助“争”而让自己的意志、目的、欲望得以实现。相应,“恬淡”所展示的即是“不争”之态度,即抑制、退隐自己的意志、目的、欲望,安于自身素朴之性,不屈人就己,不扬己抑人。不突显自身,不与人争,自在自足,“恬淡”展示的不仅是在世态度,更是修道者一贯的在世姿态。显然,《道德经》所尊崇的“恬淡”深深扎根于“道”,从大道中获得了丰富而深沉的精神意蕴。 作为一种“滋味”,“淡”不刺激人的感官的味,或为味之缺失,也就是“无味”。因此,“淡”与“五味”相对。在中国文化中,“五味”咸为首,“淡”与“五味”对,就转而与“咸”对,“淡”即“咸”之不足,为“不咸”或“无咸”。“咸”的基本特征就是刺激身与心,无味之“淡”相应指对身与心无刺激者。不刺激人的身心,对身心不损不益,也就是,不移易人的身心。“淡”由“道”出,为“道”的基本品格,由此使其越出众味之上。修道者修此“道”之“淡”的品格为自身之德,“淡”即成为人的品性、态度,此即“恬淡”之“淡”。“淡”一方面表明淡者自觉退隐自身、不突显自身,不会引起他者注意;另一方面,表明淡者对控制人、占有物也不起兴趣。作为由道主导、规定的在世态度与在世姿态,“淡”与道的谱系中的诸德内在贯通。比如,“淡”与“慈”“俭”“啬”内在一致,它不是超然物外、无动于衷的冷淡、冷漠,也不是无端的敌意与冷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刍狗”为祭祀之物,其特性有二:祭祀时为神圣之物,人对其态度为“敬”;祭祀结束,则失去效用而为人所弃,实即“不用”。相应,“不仁”就包含这两层意思:爱(敬)而不用,而非冷酷或无情。。“淡”中包含尊重、怜惜、不扰等含义,“淡者”柔弱、平夷,故能救人、救物。因此,“淡”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不造作。淡之人依道而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么,对“淡”者而言,世间有“有余”则损之,有“不足”则补之。“淡”者不以己意施加于他人、他物。对于被增益者,则可以损之又损。当然,“淡”与诸德之间一直以隐蔽的、迂回的方式深深勾连,对它们之间勾连明晰的表露尚待开启。 ……
作者简介
贡华南,哲学博士。2002.7—2006.3任教于上海大学。2006.4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7.9—2012.3担任哲学系副主任。2009年破格晋升教授。2013—2014年在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学林出版社,2004.10;2005.1)、《味与味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等。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
-
沉思录
¥18.4¥49.8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6.4¥68.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16.0¥49.9 -
谈修养
¥6.0¥20.0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3.3¥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2.7¥39.8 -
传习录
¥11.6¥55.0 -
圣经的故事
¥15.7¥58.0 -
周易相学精粹
¥16.3¥42.9 -
第一哲学沉思录
¥16.8¥56.0 -
列宁全集4
¥4.4¥9.7 -
理想国
¥7.2¥26.8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中国哲学小史
¥20.9¥49.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0.2¥33.0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18.1¥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4.9¥49.8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2.0¥46.0 -
小窗幽记
¥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