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蒲汇塘

“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蒲汇塘

1星价 ¥31.4 (4.9折)
2星价¥31.4 定价¥6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81753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5817539 ; 978-7-5458-1753-9

本书特色

  蒲汇塘西起蟠龙港,东经漕河泾而通黄浦江,跨松江、闵行、徐汇三区的部分地区,是上海西部一条重要的河流。自古以来,以其舟楫之利,蒲汇塘承担了商贸交流的大量货运,一部蒲汇塘史就是一部水利史。  蒲汇塘是历史景象的见证者,它既目睹了大上海的平地崛起,也为它做出了“切身”的贡献。蒲汇塘畔的土山湾等,一度为上海的重要地标,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为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世界的渠道。

内容简介

《蒲汇塘》为“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之一,由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闵行堪称海派文化的发祥之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书叙述了上海闵行蒲汇塘的起源、形成,包括从松江起,经闵行,到徐汇止,一系列的人文故事、变迁过程、建筑特色等。全书分人、事、物三部分展开叙述,重点叙述了七宝地区,如当地相传的七件宝物、蒲汇塘桥、品牌店铺、各式当地风味食品等。该书是一部呈现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颇具可读性和资料价值。

目录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总序
站在塘桥上望东望西(代序)
东流不尽蒲溪水
蒲汇塘—— 一个地理的图腾
蒲溪潺潺
记住土山湾,有许多理由
虹桥的格调
一条河,一座桥,一段时光的刻度
流经七宝的蒲汇塘
蒲汇塘和娄县东边界
“四”成佳话说泗泾
九里建亭
海派寻“源”徐家汇
一方文脉水相连 —— 蒲汇塘流域街镇概述
旧日风物何处觅
陆宝庵?七宝教寺?七宝镇
守住心中的老街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七宝
塘桥的前世今生
东圣堂往事
上塘房和下塘房
溪边古树述沧桑
闲话东桥
南横沥12号
西湖浴室
土山湾博物馆散记
“?上村”与“号上三邑”
小闸南瓜和小闸河
周沈巷和小闸镇
昔日小闸镇在今何在
桂林公园:黄金荣的私家花园
蒲汇塘路的802车队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文台的前五十年
乡愁往事入梦来
一壶七宝老酒纵横千年
民俗瑰宝“七宝皮影戏”
夜半唯闻蟋蟀声
一场“奇怪的战争”
香糯入味,白切羊肉来哉
黄金瓜哪里去了
七宝尖
七宝七件宝的传说
七宝汆来钟回归记
风情*浓是市井
撑船人家
*苦不过是纤夫
摇啊摇,摇到佘山去
塘里赛龙舟
草龙求雨
三月半七宝庙会
赵孟頫咏吟七宝寺
太平军的七宝之战
光绪抢米风潮
通俗演讲社
刘丽川血战小闸镇
“土山湾”的洋先贤
“蒲汇塘”的读音
小巷深处,逝水年华
自古蒲汇多才俊
蒲汇塘流域人物志
西学先驱徐光启
一老南天身是史
报业巨子史量才
泥塑神手张充仁
七宝沈先生

展开全部

节选

  蒲汇塘——一个地理的图腾  徐甡民  知道“蒲汇塘”,不是因为“塘”而是因为“路”。蒲汇塘路在徐家汇偏南一点,曾经是42路公交车的终点站,由此开往外滩。依稀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这条不宽还有点冷僻的马路一边,伫立着一道长长的围墙,时常聚集着一些流动摊贩。现在一切都今非昔比了。而要说具有沧海桑田意味的,则是原来有一条叫做“蒲汇塘”的河,曾经流到这里;也就是说,今天走在蒲汇塘路上,穿越一下的话,其实是走在了蒲汇塘河上。  这个意象,倒像是一个隐喻。  上海这座城市的近代崛起,在文化上是得之于中西融通,而在地理上则是得缘于东西融汇。海洋文明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感召之后,太湖流域的经济内驱随着黄浦江的开浚,就像它的大多数水系包括蒲汇塘的流动,趋向东方。这样的经济区位的移动,首先选择了青浦青龙镇作为据点;但是它没有就此停止,它在冥冥之中寻望着一个更加往东并且襟江带海的地方,那就是呼之欲出的上海。  蒲汇塘千数百年来养育滋润着江南吴越之一方,渐而成为这片区域的符号象征,以及成为此地民生繁衍的地理图腾,它也一如既往地由西往东流淌,流淌到一个后来因为徐光启而被叫做徐家汇的地方。当时隶属松江府的上海,原本就是一个水道交错、河流纵横的区域,漕河泾、法华泾、陆家浜、肇嘉浜,当然还有蒲汇塘,随时都需划船行舟,到处都是“水景房”。然而只是到了这个时候,蒲汇塘与其他水系一起,将一种历史赋予的天时和广袤江南乃至内陆的能量带到了这个地方。  与此同时,促使上海崛起并从地理位置上由东往西推波助澜的,则是西方文明,正如马克思在论及这一点时所说:它们“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当“洋人”在外滩登陆,并借助了治外法权,用一种开放的租界形态,越过老城厢向西面的上海腹地推进时,上海还只是一个初显繁荣号称“小苏州”的三等县治。  然后有意思的是,来自本土和外部的“东西方两股势力”恰恰是在蒲汇塘畔的徐家汇,形成了一个重大的融汇集合。这里是中国士大夫徐光启的墓地,具有鲜明的文化标志意义;同时这里建立了天主教堂、中国**个天文台,以及蒲汇塘畔的土山湾育婴堂及其此后的艺工学校。两者的兼容共存,构成了有意思的历史地标和历史题材。蒲汇塘一下子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蒲汇塘是这种历史景象的见证者,因此,它同时也是上海的见证者。应了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的需求转换,这一段的蒲汇塘填河为路,蒲汇塘承担了它的历史使命。  蒲汇塘这个乡土意味的名字,这条岁月悠久的河流,应该维系了许多人的乡愁。然而这又是别一样的乡愁,因为作为一条河,它其实没有离我们而去。在徐家汇往西往南,它从松江过来,依旧汩汩流到闵行,依旧潺潺汇入黄浦江,它仍然在我们的身边流淌。别一样的乡愁还在于,大多数故乡故土的人们也没有离它而去,甚至过去七宝是我们年少远足去捉蟋蟀的地方,现在既如我者,住家从静安搬到徐汇,再又搬到闵行,每况愈“西”,也越加地靠近了那个具有久远名声的蒲汇塘。此后我在闵行也可以说是在蒲汇塘的地盘上一直工作到退休。生活工作在蒲汇塘的区域内,徜徉在它的身旁,心中应有对它的膜拜,并且希望得到它的照拂。  蒲汇塘区域,是属典型的中国江南,亚细亚的农耕文明自古在此臻于完善,同时也让这里贯穿了勤勉劳作的主题。那时侯,民间的财力若是有了盈余,崇尚诗书、考取功名便成为这里的风尚,秀才状元的故事,得以绵延不绝。然后,就是修建庭院,希望荫庇子孙。  然而事情出现了有趣的翻转。这片区域就农业文明而言有着相当的年轮;但是它几乎就在三、四十年之间,突然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的边城,人们直接从村舍田陌跨过弄堂石库门,走进了小区楼宇。因此就城市化的进程而言,它还是新生代。  于是,城市的性格似乎就有些不同。比如就以时尚流行或者“海派”风格来说,市中心和边城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由市中心示范并传播过来的时候,边城又会在这一点上,显得更加地热情高涨。市中心区域的人情世界,有时候会含蓄世故一点;边城的情形就相反,多在意直率地表达。我好像觉得,生活的热力在这里正是加倍地涌流着。  曾经的乡下和现在的边城,其高下如何也许莫衷一是,但是要说这两者与市区的差别境界却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日新月异的便捷交通,让类似蒲汇塘区域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它与市区若接若离、又接又离、直接直离,两者的区隔感已可忽略不计;而我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类似蒲汇塘区域的相对宽展的空间,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作为,提供了更多的施展余地。就我等小民百姓居家过日子来说,居住市区,也许能感应那种蕴藉而熟悉的城市元气,而居住在诸如蒲汇塘这样的区域里,则会多一份空气绿意的惬意,或者说应了“新生代”的气息而多了一份精气神。两者是为各有所好,各得其所;而对于许多蒲汇塘的老土地来说,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仍葆有一份乡土故园的在场感,终于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沧海桑田,星转斗移,蒲汇塘亲历了一切。具体到以它命名的河流上,它既目睹了大上海的平地崛起,为它做出了“切身”的贡献,今天它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守住它自己了。如今,为了城市的发展而改河道变路途的做法,在认知和需求上,基本上已经历史地终结,而人类亲水的天性则永远不会改变——有河流的地方就是家乡。蒲汇塘于此又依次显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当然这需要这应该也一定会是一条清澈流动的河。  ……

作者简介

  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是在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发行闵行文史资料,组织区政协委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机构。负责编辑出版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是向各界人士征集的关于闵行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根据“精选慎编”的原则编辑出版成册,以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吴玉林,著名作家,闵行人,《城市季风》杂志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