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

包邮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

1星价 ¥54.6 (7.0折)
2星价¥54.6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08550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1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562085508 ; 978-7-5620-8550-8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家,若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理解具体地域社会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时空条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治理机制及决定治理绩效的原因。 本书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对“乡村江湖”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乡村混混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并通过乡村混混来深化对基层治理生态的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了对乡村江湖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

目录

序 言 再版前言 前 言 **章 问题与进路 一、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 二、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 (一)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 (二)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 (三)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 三、本研究的方法论 / (一)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 (二)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 (三)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 四、田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一、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 二、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 三、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 四、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 五、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 / 第三章 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一、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 二、无聊年代的乡村江湖及其地缘团伙 / (一)乡村江湖中的地缘团伙 / (二)地缘团伙与村庄集体主义 / 三、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和关系团伙 / (一)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 / (二)乡村江湖中的关系团伙 / 四、乡村江湖的阴暗角落 / 五、国家治理与乡村江湖的衰落 / 六、嵌入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 一、江湖复兴与越轨行为 / 二、江湖机遇与乡村混混的转型 / (一)混世于乡镇的第二代混混 / (二)进城混世的第三代混混 / 三、乡村江湖的联盟格局及其流动 / (一)乡村江湖的关系网络与联盟格局 / (二)乡村混混的社会流动 / 四、乡村江湖的分层与非法利益 / 五、脱嵌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 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 一、改革初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 二、“专门工作”的进展 / (一)“专门工作”的社会背景 / (二)乡村治安联防制度 / (三)“线人”制度与乡村混混 / 三、新时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 四、基层国家权力运作的变迁 / (一)群众路线与德行治理 / (二)专门工作与技术治理 / 五、乡村治安困境及其意涵 / 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 一、本土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 二、本土混混的危害与村庄社会性质 / 三、外来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 四、本土混混对外来压力的抵制 / 五、村庄社会秩序的变迁 / 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 一、*有面子的人 / 二、本土混混与同村熟人的相处 / 三、乡村混混对村庄熟人间相处的影响 / 四、村庄人际关系的变迁 / 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 一、“有才无德”的村干部 / 二、乡村利益共同体与治理“钉子户” / 三、村民眼中的“好混混” / 四、公共品供给的困境与“私人执法” / 五、村级治理的变迁与困境 / 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一、乡村混混与熟人社会 / 二、乡土逻辑的变异 / 三、亲密社群的解体 / 四、劳动伦理的变迁 / 五、农村社会灰色化 / 第十章 补论:乡村混混与基层治理生态 一、乡村混混的变与不变 / 二、不同村庄招引混混介入的利益 / (一)资源型村庄的垄断利益 / (二)城郊村庄的土地房产利益 / (三)农业型村庄的项目利益 / 三、混混介入乡村治理的机制 / (一)资源型村庄:混混的滋扰与压制 / (二)城郊村庄:混混介入利益博弈 / (三)农业型村庄:混混分享项目利益 / 四、混混介入乡村治理的空间:权责利结构 / 五、基层治理的内卷化 / 六、基层治理生态的治理 /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黄宗智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人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人,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大国宪制》作者)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人口,提供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黄河边的中国》作者)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乡建院院长、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我向总理说实话》作者)

作者简介

陈柏峰 1980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乡村江湖》《传媒监督的法治》《乡村司法》等6部著作,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10余项课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